English

香港《文汇报》创刊记

2009-03-01 13:43:00 来源:书摘 陈建云 我有话说

《文汇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后,总主笔徐铸成一时成为不少报馆“觊觎”的对象。就在《文汇报》被扼杀的次日,《正言报》负责人吴绍澍即登门拜访,诚邀他去主持《正言报》笔政。徐铸成回答说:“我好比新丧的孀妇,

你就劝我改嫁,太不近人情了。”面对神情黯然的老朋友,吴绍澍除了好言安慰,也不再勉强。

与其他两家同时被封的报纸一样,《文汇报》也尝试过疏通当局,谋求复刊。肩负这一任务到南京活动的即为徐铸成。徐本来不愿前往,认为这是绑架后迫令屈服,没有条件,政府决不会同意复刊。严宝礼劝他说,明知徒劳也该去一趟,因为当局已有人放出口风:《文汇报》如果不去人,就说明与政府对抗到底,政府的下一步举措就不得而知。无奈,徐铸成只好赴京,为《文汇报》的复刊说项。

果不其然,国民党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邓友德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复刊条件:一、由政府资助宦乡出洋,政府派一人参加《文汇报》任副编辑主任;二、政府加股若干亿,派一人任会计主任。徐铸成当面予以拒绝,他向邓友德说:复刊应是无条件的,有条件决不复刊;《文汇报》言责由自己承担,所登文章,均经自己亲自审过,有什么责任都由自己一人负责。而陈铭德为复刊上海《新民报》,接受了国民党中宣部“钦派”总编辑的屈辱条件。

徐铸成只在南京逗留了一天,临行前邓友德劝他去见陈布雷一面,并乘车陪他前往陈公馆。陈布雷一见徐铸成便说:“铸成兄,你已决定不谈复刊的事了?”徐回答:“你是报界前辈,设身处地,也不会作接受任何条件的复刊。”陈问:“老兄今年几岁了?”徐回答:“虚度41岁。”陈用“俟河之清,人寿几何”的古训开导徐:“我们国民党人自己也有所不满。但国民党再腐败,20年天下还能维持。20年后,老兄的须眉也斑白了,就这样等下去么?”徐铸成不便当面道破蒋政权第一幕僚所谓的国民党“20年天下”的梦呓,只好以退为进地说:“但愿天下太平,我愿做一个太平之民,闭门读书。”

《文汇报》复刊无望,总编辑马季良、采访部主任孟秋江和柯灵、刘火子、唐海等骨干先后去了香港,也有一些员工化装前往华北解放区。总经理严宝礼依然每天到位于圆明园路的报社原址办公,经营广告公司业务。严宝礼、徐铸成和副总主笔宦乡三人,不时在圆明园路见面,交换意见。一天,国民党已故元老叶楚伧之子叶元忽来访问,说自己领有《国民午报》执照,但是一直没有出版,现在愿与《文汇报》合作,由《文汇报》旧人负责编辑出版《国民午报》。三人均同意这种变相复刊《文汇报》的办法。当大家正在筹备之际,某小报突然登出一新闻,说上海即将出现新的民主报纸,其编辑部实际负责人为有名的民主报人徐铸成氏云云。这则新闻引起了国民党上海市当局的注意。就在《国民午报》预定创刊的前一天,突然接到上海市政府通知:“《国民午报》不准出版。”这样,《文汇报》借《国民午报》变相复刊的计划也胎死腹中。

干了20年新闻工作,夜以继日地采访、写稿、编报的徐铸成,一下子成了“赋闲”之人,只好靠度曲唱词来消磨时光,排解胸中块垒。不过,像徐铸成这样已经习惯于舞文弄墨的人,不可能完全“封笔”。他也偶尔应吴绍澍之请,为《正言报》撰写一些小文。实际上,吴一直没有放弃“挖”徐铸成的努力。1948年2月,他坚邀徐一块儿到台湾做私人旅行。在游台的最后一天晚上,吴旧事重提,恳请徐回沪后加盟《正言报》。徐铸成说:“现在,此室只有你我两人。我想问句心里话:据你估计,国民党统治还能维持多久?”吴想了想答道:“我看,总还有五年吧。”徐说:“我不这么乐观,至多两三年必垮台。即使是五年,现在也如一桌残席,你何必拉一个不相干的朋友去凑热闹,抹桌子呢?”接着徐又反问:“即使还有五年,那也一晃而过。五年后你将何以自处?想过这问题没有?”吴喟然长叹:“我这样的人有什么办法!额角头上刻着国民党三个字,又被人称为五子登科的接收大员,人家会要我么?”这回轮到徐铸成安慰吴绍澍了。徐对吴说,自己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这几年也交了不少进步朋友,中共已明白宣告,不咎既往,只要赞成革命,谁都是欢迎的,有机会愿意为他牵线搭桥。

徐铸成自台返沪后不几天,陈训念突然来访,说自己刚从南京回来,布雷先生委托致意,想请徐参加《申报》,潘公展愿意让出总主笔兼职,请徐继任,如果同意,中央对《申报》的言论尺度可以放宽。徐铸成断然拒绝:“我是唱惯了麟戏的人,要我改唱正宗谭派,是改不了了。”

1948年3月初,马季良从香港护送华岗赴苏北、山东解放区,路过上海,告诉徐铸成:在港国民党已经成立革命委员会,正在筹备出版一份机关报,委员会主席李济深力邀徐赴港主持,潘汉年也认为徐去最合适。

李济深之所以力邀徐铸成去主持这份报纸,除了两人私交颇深外,主要是推重徐的办报才能。1942年春,徐铸成在港九沦陷后到了桂林,主持《大公报》桂林版笔政,其时李济深正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为南方残破山河的最高军事领袖,两人就多有往还。1946年秋,李济深从南京到了上海。他专门抽空约见了徐铸成,对徐说:“在抗战临近结束前,我们党内(当然指的是国民党)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志,如冯焕章(玉祥)、龙志舟(云)等不断秘密接触,都觉得这样的独裁黑暗局面不能再继续下去,大家商量了些对抗计划。胜利后,我们就决定先筹办一张报纸,宣扬民主,反对独裁、内战。正在积极筹备中,看到了你们的《文汇报》,很满意,大家觉得我们想说的话,你们都说了,而且很透彻。我们也找不到像你这样办报多年的报人,自己办起来,未必能这样出色。因此,决定把这个主意打消了。”

徐铸成以自己不是国民党员、平生也从未办过机关报为由,婉言谢绝了李济深的邀请。他对马季良说,去香港不办报则已,要办就办《文汇报》,别的不予考虑。

早在1946年,因国民党政府步步紧逼上海《文汇报》就范,报社负责人中就有人提议到香港创一新刊,这样可以桴鼓相应,互为犄角,使当局不敢轻易下手;一旦报馆真的被封,大家可以转移到香港。徐铸成力赞其议,但终因经费难筹,这件事就搁置了下来。现在上海馆已封,大家无事可做,何不趁此机会去香港开辟新的天地?徐铸成随即约来严宝礼、宦乡、陈虞孙商谈。大家一致同意徐先去香港与李济深见面,如愿合作,即共同出资,创办香港《文汇报》。

事不宜迟,严宝礼很快托人秘密为徐铸成订好了赴港机票。临行前,徐铸成专门去了吴绍澍家一趟,问他在台湾旅游时所谈之事是否已经决定。吴恳请徐到港后务必向马叙伦、谭平山转达自己“转向”的决心。

香港,徐铸成先去拜访夏衍。夏衍告诉他,非常欢迎《文汇报》来香港出版,但“色彩不宜太红”,因为港英当局对进步报刊处处刁难,《华商报》天天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文汇报》应准备顶上去;如果态度一如《华商报》,恐怕有被一网打尽之虞。翌日见到潘汉年,潘也谈了同样的看法。

在和香港共产党方面的负责人接触之后,徐铸成便去拜谒李济深。他提出由双方各出10万元作开办费,创刊香港《文汇报》。李济深表示完全赞同,说由徐负责在港创办《文汇报》,影响必大。李专门留徐共进午餐,并邀来陈邵先、陈此生和梅龚彬作陪,席间就创刊计划进行了详细磋商,约定由徐、梅和二陈等四人全权筹备。

此时,香港有不少上海《文汇报》时期的同人。他们逃亡到港后,生活无着,不少人依靠领取由夏衍等募集的救济金 糊口,然后才各自找到临时性的工作。大家闻听徐铸成抵港有出版《文汇报》之意,就约集起来开酒会欢迎,表示一旦报纸创刊,即辞去现有工作,重回报馆效力。正在香港办《大公报》的胡政之也宴请昔日的部下、今日的竞争对手徐铸成。徐对香港《大公报》一反该报之中立传统,称共军为“匪军”、中共为“匪党”深为骇异,只是当着胡政之和一帮朋友的面不便言说。酒过三巡后,胡政之笑着说:“铸成,欢迎你来港恢复《文汇报》,大家热闹些。”徐知道这是在试探自己,就虚晃一枪说:“此来仅为访友。办报,谈何容易。胡先生清楚《文汇报》底子薄,要在香港办一报馆,哪有此力量?”

在孟秋江的引荐下,徐铸成还拜访了沈钧儒、郭沫若、章伯钧等在港民主人士。他们听说《文汇报》有来港出版的打算,都热情鼓励。在拜访谭平山、马叙伦时,徐铸成没有忘记吴绍澍的托请。谭、马二人表示一定将吴的转向意愿转告中共方面,并希望徐回沪继续向吴多做工作。

诸事略有眉目之后,徐铸成即离港返沪,向严宝礼等汇报在港经过。大家都很振奋,立即着手准备相关工作。1948年5月,徐铸成正式赴港筹备创刊《文汇报》。临行前,他与黄炎培、陈叔通、包达三等三十余人在大世界附近的红棉酒家聚会,交换对于中共刚刚发出的召开新政协会议号召的意见。大家一致表示热烈拥护。

经商定,香港《文汇报》由李济深任董事长(登记时用别名),蔡廷锴、虞顺懋、严宝礼、徐铸成为董事;总主笔徐铸成,总编辑马季良,副总编辑柯灵,总经理严宝礼,经理宦乡;报社设社务委员会,正、副主任由陈邵先、徐铸成分任,委员为严宝礼、陈此生、梅龚彬和马季良。领导层人事安排基本上是“民革”和原上海《文汇报》双方的组合。历时四个月的筹备,1948年9月9日,香港《文汇报》终于正式与读者见面。创办之初,报社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拮据。上海《文汇报》本来就是个穷报馆,“民革”也属初创,资金不充裕,报纸出版近半年,双方交来的股款才各有两三万元,与当初约定10万元相距甚远。由于资金拮据,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租不起像样的房子,大家只好“螺蛳壳里做道场”,局促在一幢四层小楼里。这幢房子小得不成样子,每层不到60平方米,编辑、排字、印刷、发行、食宿都挤在一起,身为总主笔的徐铸成,起初也只能住在楼梯转角处一间仅容一单身铺位的“斗室”里。

徐铸成本来只负责言论,可是总经理严宝礼、经理宦乡均不能脱身来港,他只好兼管经理部事务,每天除了写社论、审稿,还要为职工生活、报纸印刷发行尤其是筹款等琐事奔波,工作强度可想而知。他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称其为自己服务新闻界60年中“最辛苦劳累之时期”。

香港《文汇报》创刊前,徐铸成请郭沫若主持了一个茶会,茅盾、夏衍、侯外庐等二十多位文化学术界著名人士应邀参加。他们大多为上海《文汇报》写过文章,有的还编过副刊。郭沫若在这次茶会上,把《文汇报》当作解放战争中文化战线的一支部队,号召一切进步力量都来支持《文汇报》,并且勉励《文汇报》同人高举民主主义的旗帜奋勇前进。徐铸成邀请郭沫若主持周刊各版,郭欣然应允,并很快网罗了一批名流分任各个版面的主编:他和侯外庐主编哲学周刊,茅盾主编文学周刊,宋云彬主编青年周刊,千家驹主编经济周刊,翦伯赞主编历史周刊,孙起孟主编教育周刊。这一阵容之整齐强大,可谓一时无两。《文汇报》在香港能够“一炮打响”,这些专家主编的各具特色的高水准周刊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时的港九只有80万人口,加上澳门也不过百万。不过出版的报纸却不少,仅大型日报就在10家之上,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读者群。在这样竞争激烈的报业环境下,《文汇报》竟然后来居上,一创刊即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不到半月订户就突破两万,超过了《大公报》和《华商报》,这让徐铸成和同人们备感自豪。曾任香港《文汇报》副经理的黄立文后来撰文说,1948年到1949年这一年多,“是我们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从未遇到过的如此长期持续地处于极度兴奋之中的岁月。‘号外’出版发行的频繁,可以说打破了我国报业史的纪录。革命发展带来的欢乐,在读者中引起的强烈而持久的反应,报纸威信的迅速上升,在香港,除《华商报》等一两家外,是其他任何报纸无法比拟的。每当看到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自己经手编辑的报纸或‘号外’被抢购一空的时候,我们这批原来亡命香港的报人都很引以自豪”。

  (摘自《大变局中的民间报人与报刊》,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版,定价:29.8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