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们现代人

2009-03-01 15:58:00 来源:书摘 王鼎钧 我有话说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读下面的小文章,多少都会陷入沉思。

入城问俗

  若要问别人能为你做什么,先要想你能为别人做什么。

一个年轻人由乡下来到台北,向人问路,常遭白眼。起初,他不明白是什

么缘故,后来他发现城里人问路要先说一句:“谢谢你。”再问:“到武昌街二段朝哪儿走?”才容易得到答案,不像在乡下问路,可以在得到答案以后再道谢。

另一个由乡下来的年轻人,到街角的小店里借打电话,朋友对他说:“你在走进小店的大门之前,就把两块钱拿在手里,高高举起,让老板看清楚,知道你一定付费,而且付出两元。这样,老板就会笑嘻嘻地把电话推过来。”

从前的人卖牛肉面,把肉埋在面下。现在则把肉放在面上,让顾客第一眼看见牛肉。如果你要求别人合办一件事情,不要开口就说:“你帮我一个忙好不好?”那是我们祖父常用的语汇。到了你我这一代,你得首先告诉对方,如果他参与,可以得到什么利益。下一步,再说明他得付出什么。在美国电影里面,一个人邀集帮手时,第一句话是:“喂,想赚50块钱吗?”别认为那是天方夜谭,那是我们社会发展的模式。

半本心理学

头脑要冷静,心肠要热烈。

大车祸现场死伤枕藉,死者不是血污满面,就是浑身污泥,景象非常狼狈、凄惨。这时,一个衣衫陈旧的工人,带着崭新的毛巾来为尸体擦拭整容,犹如对活人一样轻柔。这名工人的举动使现场的工作人员一致静下来,注目了好一会儿。大家眼看着这个工人行善之后满眶泪水,不跟任何人交谈,低着头走开。

消息由现场传到办公室,大家对这个行善的工人赞叹不已。有一个读过半本心理学的人插进来说:“我们对那工人的行为不必惊奇,也用不着佩服,他所以这样做必定有他自己的理由。他在心理上有这样做的必要,他已经得到满足。”经过这一番提醒,每个人都想起自己看过的半本心理学,承认这个问题没有再继续探索答案的必要,对那个工人也不必再付出敬意。

现代人都有一点心理学常识,看过解释人类行为动机的一些小册子。这些小册子确能帮助我们了解同类,但是也往往使人看不出屈原的行为到底有什么可敬,冯道的行为到底有什么可耻,满纸“刺激”“反应”“平衡”“适应”,不见价值判断。人们对“苦行”早已失去尊敬,因为皮毛心理学说“他有自虐狂”。“忠”是美德,可是皮毛心理学对“忠”的解释,无论忠于诸侯、忠于国家,或忠于帮会都适用。

现代一般人对善行的感动和对恶行的激动远不及古人。这决非仅仅因为他们忙碌,而是他们的“认知系统”起了重大的变化。他们把善和恶当作了同一货色两种不同的包装。这是“半本心理学”惹的祸!

高速度

有好朋友才是真“富”,

有好子弟才是真“贵”。

日暖风轻,男女青年结伴登山,或因登山而结伴。有一个男的伸臂揽住女伴的腰,女的则把满头青丝撒在男的肩上,由他“挟持”着一步步走上去,游山的人都以为这是一对深交久处的情侣。可是到了山顶,男女双方的身体分开,却听见女的一面整理头发、一面对男的提出一个问题:“你贵姓?”

有人认为这还了得,太快了!第一次见面就勾肩搭背,依照这个速度推算,他们当天就可以宽衣解带,三个月后就得求医堕胎了!“推算”起来似乎是如此,但是有些事情你不能这样推算,你得把“理性”放进计算机,人的理性可以使“速度”减低或停顿。古代的男女关系是封闭的,堤防偶然溃决,就一泻而下,无法控制。现代的男女关系是开放而自制的,双方都希望迅速而深入地了解对方。一旦在对方的生活里找到一个观察站就停下来“搜索”很久。尽管他们在登山的途中牵着手,回到平地以后未必就有更进一步的亲密,甚至未必还要牵手,也许再牵手是在下次登山的时候。当然,也许上山牵手,下山拥抱,三个月后发喜帖,只要他们情投意合,有何不可?

牵手走到山顶才问对方贵姓似乎失之轻浮,但是百年前的婚姻有人在度过洞房花烛之夜以后才知道新娘脸上有麻子,现在也有人结婚以前绝对禁止男朋友握她的手,婚后才知道丈夫的手心天天淋漓流汗。两相比较又怎么说才好?

心物之间

最理想的生活是精神物质两全其美。

从前的君子们重精神、轻物质,现代人则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生活,大家都这么说。

你仔细观察一下,现代的“君子”们仍然把“精神”看得很重,他们相信物质可以变成精神。内心的宁静十分重要,得到宁静的方法之一是银行里有相当数量的存款。恋爱是一种精神生活,讲究气氛,晚上如果请女朋友吃一客上等牛排,“气氛”比较吃一客快餐更要“罗曼蒂克”一些。

现代人抛弃了“精神”吗?也许他们只是“发现”了物质而陷入迷津。

有一位企业家表情严肃,工作紧张。朋友劝他把人际关系弄得软化一点,例如经常称赞别人。他说:“我没有时间称赞别人。”

他的朋友徐徐地说:“成功的人物,往往只喜欢听人家的称赞。”企业家斩钉截铁地说:“我也没有时间听别人称赞。”

身为工业齿轮的人难免像机械一样机械,缺乏潇洒。就是他每星期六都听歌剧,每星期天都上教堂,使人觉得那也不过是齿轮在转动。按照日程表赴约的人不会“乘兴而来,兴尽而返”,闹钟连接定时开关的人不会“不知东方之既白”。

某君子做了“工业齿轮”之后,每年绝对忘不了女朋友的生日,他祝贺的方式则是寄一张支票,――只有支票,连“生日快乐”都不写,他认为支票当然能使人快乐,无须废话;可是,女朋友要听见“废话”才快乐,支票倒是可有可无。结果,他在寄出第X张支票时遭到退回拒收,那位小姐听了另一个男人的“废话”,变成别人的未婚妻。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本可相得益彰,但若陷入物质的迷津,就找不到精神了。

人境

“物我合一”的境界生于将“物”人化,不是将“人”物化。

古人以“桑梓”代表故乡,以“乔梓”代表父子,以“椿萱”代表父母,以“棠棣”代表兄弟,以兰草、桂树代表子孙,可见古人对他生存的环境如何亲切,他们能够把周围的事物伦理化,人跟环境调和一致。

现代人则不然,他们放眼皆是陌生的事物,对这些事物的秩序来不及作满意的解释。古人看见比目鱼想起夫妇爱情,今人看见热带鱼能想起什么?古人看见圆扇想起团圆别离,今人看见冷气机能想起什么?古人看见野草想起小人,今人看见高尔夫球场上的草坪能想起什么?古人夜半听见秋虫的鸣声想起纺织,今人夜半听见货柜大卡车的喇叭响又能想起什么?今人天天坐电梯,看霓虹灯,看喷气飞机的白烟、摩天大楼的顶尖,但是看不出这些对他的生命产生什么比附的意义。

现代人感到寂寞孤独,这未尝不是一个原因。也许要等到他能够非常具象地感到电梯、霓虹灯、冷气机都是他的同类,他才会舒适。可是现代社会的事物变动太快,也许在那一天来到之前,电梯、霓虹灯、冷气机先不见了!倘若不幸如此,环境将永远是如此陌生。

(摘自《我们现代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定价:22.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