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熟读一部书

2009-04-01 11:03:00 来源:书摘 王得后 我有话说

除了义务教育的读书,非读不可,不读犯法以外,其余的读书,完全是个人的事。读书还是不读书,读多少,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读,都是个人性的。自然,谋生的压力可以逼迫人去读书,读一定的书。这是应试的读书,职业的读书。鲁迅《杂谈读书》,分职业的读书和兴趣的读书,指出职业的读书是痛苦的;而兴趣的读书就

快乐。是这样的吧?兴趣的读书,兴之所至,随心所欲,是适情任性的事,如愿以偿,哪有不快乐的呢!

不过,职业的读书,不仅可以甘苦参半,苦中作乐;也可以是快乐的,只要自己选择的职业是出于兴趣,也就乐在其中了。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也是经验谈。只要想读的书和写这部书的人,你不但想知道写的是什么,这人怎么样,而且喜欢他,以读他的书,读他的人为快乐,就对路了。正所谓:好听不如爱听,好看不如爱看,好吃不如爱吃。完全是个人性的;是个人的选择,个人的投缘。自然,如果不仅仅是“雪夜闭门读禁书”,读完了事,不想对人言,也不能对人言,读书也到此为止。倘若你要对人大谈“心得”,孜孜不倦地布道,或即使和二三知己交流,就带着社会性了,就不完全是个人性的好恶了。无论自觉不自觉,承认不承认,你担负着一份社会责任。这样的读书,读书的“心得”,是要任人评说的,是一定有争论的。说是“不争论”,事实是我要说,我能说,你别争,你别说:是一种柔软的霸道,“巧力量”。

不管是谁说的,“从圣贤一直敬到骗子屠夫,从美人香草一直爱到麻疯病菌的文人,在这世界上是找不到的,遇见所是和所爱的,他就拥抱,遇见所非和所憎的,他就反拨。”这是“事实的陈述”吧?人生就是这样的。任您多么主张“宽容”,也不会为了您信奉的“主义”去“宽容”您的论敌的,不是吗?至少,我听到的“宽容”的声音难以计数,可从来没有看到半个这样的人――他们一个也没有“宽容”鲁迅的。

书有门类,读书界有门户。

庄周先生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也是“事实的陈述”。庄周时代,“书”比现在可以说是无可比拟于万万一。现在你走进一家大一点的书店看看,真是书的海洋,令人望洋兴叹的:你发奋要读,恐怕一辈子也读不过来的,何况每日还数以千计地出版。别说一目十行,就是一目万行也不行。这就只能选择了。

我自知天性驽钝,开蒙时期监护人没有为我选择好,不文不白,不雅不俗,叫我读一本“尺牍”什么的。堂兄弟们或是“三千百”,或是“四书”,有读“天文混沌初开,乾坤始奠”的,有读“昔时贤文,诲汝谆谆”的。两年工夫,留给我的只有“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断句还是错的。真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悔之晚矣。

笨人有笨人的福。我大学毕业,响应支援开发边疆的号召,到了青海西宁,在中专当语文教员。三生有幸,恰逢我在大学就喜欢的一部全集出版,先买了已出的几本,算是我自己读书的开始。

我写过,如今已经是“垂死挣扎”之年了。几十年来,我业余与专业,读的就这一部书。乐此不疲,“不亦快哉”!

我终于醒悟到,读书是“发现”,而不是“发明”。有所“发现”之后,得到启示,加以发挥,或有创新,乃是后话。

“发现”也不易。首先得熟读。熟读才可能全面理解,熟读才可能融会贯通,熟读是“发现”的前提。即使今天可以在电脑上检索,如果不熟读,也不能提出“全部”检索词。一有遗漏,自以为是“发现”,也可能还是断章取义而已。何足道哉。

熟读以后,还要从不同视角来读,来思索。如今学问分门别类,动物学,人类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等等,一个学科,是一种视角,每一个视角都可以有所“发现”;如果能够从不同而又必要的视角来读这一部书,这一个作者,那“发现”是多样的,丰富的。正如鉴定与欣赏文物,必须上下左右,里里外外,通体观察,才能得到真实。自然,前提是:这一部书却是可以任你这样读的书,这一个人是可以任你这样读的人。这又不在字数的多少,而在这书,这人的丰富性与原创性。《老子》五千言而已矣。几千年了,依然令好之者读得津津有味,乐之者神游象外。

熟读一部书,你才能如庖丁解牛:“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一种“神遇”的快感,油然而起,贯通脊梁,沛然流布全身,其乐无穷。

我欣羡博览群书的智者,也敬佩博览群书而又集大成的通才。可惜的是,我自己做不到。退而求其次,我熟读一部书。

我读的这一部书,是《鲁迅全集》。

  (作者为著名鲁迅研究专家、学者,原鲁迅博物馆副馆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