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读书的责任

2009-04-01 11:03:00 来源:书摘 建强  我有话说

编者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这一天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据资料表明,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此项活动。在每年的4月23日,各国把读书的宣传活动变成一场热热闹闹的欢乐节庆。2000年,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把每年的12月定为“全民读书月”,从2004年开始改至4月,这是实施全国“知识工程”的重大项目。几年来,在全国各地都组织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今年4月,恰逢《书摘》杂志创刊200期。200个月来,《书摘》坚持为读者精选书,选好书――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思考,在阅读中受到感悟,在阅读中启迪智慧,在阅读中得到乐趣。为与读者一道纪念《书摘》创刊200期,进一步激发广大读者读书的热情,推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的建设,本刊编辑部专门组织一批稿件,组成“全民读书月”专题,以飨读者。

这世上有农人、商人、工人、官人、文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不过,无论如何分门别类,文人之谓搁在任何地方,都会有些另类的味道。这味道,源于书,源于读书,源于读书人那一点与众不同的脾性。

蔡元培先生有两对题联,颇能勾勒这样的脾性。其一,悬于他的书斋,“都无作官愿,惟有读书声”;其二,题于浙江桐乡吕留良纪念亭,“为民族争存,碎尸无憾;以文章报国,没世勿谖”。蔡先生一生,革命,从政,办学,呕心沥血,多有担当。但不管身份如何变换,他最看重的恐怕还是“读书”――以读书为贵,以报国为念。也许正因为读书人的这点脾性,他会在学界和政界频繁切换,始终不脱书生意气。

这一点“书生意气”,在中国的传统里很有些讲究。“莫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在古老中国的读书人看来,读书不只是“修身养性”的风雅之事,更是可能需要捐躯赴难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责任。读书,是有责任的。无论黎民疾苦,还是道统存废,又或是天下兴亡,中国读书人的书向来是沉甸甸的。千百年来,读书人虽则往往“命如纸薄”,但终归“心比天高”。居庙堂之高也好,处江湖之远也罢,读书人在风雨飘摇之中,独有一份关于责任的自持和坚守。或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又或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发愤读书……这种精神传统,在民族和国家的危亡关头,尤其是晚近代传统中国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中,更显出灿烂的光辉。生死荣辱之间,读书人自有一番卓然不群的取舍。

读书的责任,绵延传承,蔚为大观。鲁迅先生曾有一段著名的论述:“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然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中国的脊梁”也是对读书人十分精当的概括,而读书人也通常以此自任,甚至有一种舍我其谁的“私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人类核心价值的实现,道德良心的守护,理想社会的达成,似乎都是读书人独自担当的事情。这种责任观念和自我定位,根深蒂固,庶几可算作中国读书人的潜意识。

毫无疑问,中国读书人有浓重的精英心态,而一般大众也欣赏这样的心态。读书应有大抱负,不该为稻粱谋,否则便落下乘。虽然有时候,心高气傲的读书人看上去喜好高谈阔论,不免有些迂腐气,但若为五斗米而折腰,身上沾满铜臭味,则几乎是不可原谅的事情。所以,对于中国读书人而言,读书和责任是一对固定的搭配――读书是为了践行责任,践行责任的最好方式是读书报国。古人有诗云:“不学方知愧,无才信是贫。文章宁小计,报国最是真。”没有责任,读书作文不免沦为“小计”,而为了责任,读书人投笔从戎,亦是顺理成章之事。“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人们满心倾注于读书之中的责任和意义,虽代有不同,但实质如一。在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体系中,这些责任和意义基本是贯通无阻的,即使偶有磨擦,也只是加深认同的另外一种方式。从传统到现代,由臣民到公民,读书的责任和意义呈现出更多的多元性和层次性。区别于传统中国“利出一孔”的社会体制,在越来越开放的现代社会中,读书及其责任显出更为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在衡量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文明程度中,与读书有关的指标已经成为“软实力”的重要象征。比如许多研究社会转型和民主化的著作已经表明,识字率和受教育程度是解读一个社会如何发展、转型乃至发达的重要视角。从一个侧面来说,关于读书的种种统计参数,当是一个社会“软实力”的重要标记。显而易见,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需要这样的“软实力”来助推和见证。虽然,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实用性,多少消解了传统中国读书和读书人所惯有的神圣色彩,但实际上,这是读书内含的力量与责任日益普及的过程。

4月,是全民读书月。人们总有感叹,书越来越多,读的书倒是越来越少。这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映衬的结果。所以,读书月的设计也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不过,在中国特有的读书传统之下,这样的节日,与其说是一种提醒与激励,不如说是一种别致的纪念。它所要展现给我们的,不仅是强调“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勤勉态度,更是重申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由读书所养成的精神气质和责任意识。

(作者为本刊特约评论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