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教育的人文缺失

2009-04-01 16:08:00 来源:书摘 朱永新 我有话说

现代很多人在讲人文精神,讲科学精神,讲得很玄乎。什么是人文?我认为所谓“人文”就是关乎人与关乎文。关心人类的命运(关心他人),关心人类文明(关心文化),这加起来就是人文。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不一定科学、全

面。

中国的教育是非常缺少人文精神的。我们在为20世纪的教育所取得的成就而欢欣鼓舞之余,常常会发现过去的一些评价、判断存在问题。我觉得,20世纪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检讨的世纪。20世纪的100年,人类在科学发明创造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成果也是空前的。虽然我们不能说征服了宇宙,但是起码已经登上了征服宇宙的新台阶。在宏观方面,有卫星的上天、人类的登月、火星地表的探索,等等。有的商人甚至在策划到其他星球去赚钱,在策划怎样把我们地球人送到其他星球去。在微观的层次上,基因的研究是一个重大突破,如人的基因组织、疾病的基因组成等等。将来,对很多疾病,包括癌症的控制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基因的问题解决了,基因编码的问题解决了,对人类的生命的改善就容易得多了。袁隆平把水稻的基因解决了,粮食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克隆人,可能也很快就会横空出世,尽管“他”会带来很多伦理的问题、法律的问题,但是“他”的出现是谁都阻拦不了的。科学差不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已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我们没有电了,人们会怎么活。毕竟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得靠电来控制。但是,与此同时,在这个时期,人类的人文精神又如何呢?地球上数千年数万年形成的森林差不多被砍光了,全世界的森林,绝大部分是在20世纪被砍光的。而河流呢?50年前打仗时,南征北战,战士们双手舀起河里的水,就能享受到清凉与甘甜。河流甚至在30年前、20年前还是清的,可现在碧水蓝天成了神话里的世界。空气也不再干净,人类对臭氧层的破坏、对自然界的破坏,在20世纪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两次世界大战也发生在其间,据说死伤人数超过历史上诸多战争的总和。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死伤的人数跟这两次世界大战比起来都是小巫见大巫。今天,人类依然没有停止对人类的摧残,战争的硝烟还在四处燃起。我们不禁要问:人类怎么了?人类是越来越聪明了呢,还是越来越愚蠢了?

人类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教育在其中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一个人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小学、中学、大学,包括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当然这种影响不一定是某一个老师、某一所学校给予的,而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在学校的体现。从世界范围来看,文艺复兴时的那种人文精神在今天没有得到发展,而是断裂了,因为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的竞争,依然白热化。这些国家,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越来越注重人才的政治、经济价值,而忽视了人本身的存在价值,大家越来越多地把人当做一个工具,而不是把人当做人。

在20世纪初,我们听到了一点民主教育的声音,听到了一点人文主义教育的声音,听到了永恒主义的声音,听到了要素主义的声音。这些是教育哲学的几个重要流派,所有的这些流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教育要重视人文,要把人类永恒的东西、人类的经典、人类的不懈追求,传递下去。什么是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让下一代的人比上一代的人更有教养,更加文明。但是,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重视科学教育,科学主义观点、结构主义理论、高效率理论成为教育的主导潮流。大家恰恰忘了,人文和科学是社会发展的两翼,缺一不可。一旦失衡,社会就会失衡,人类就会失衡。20世纪就是教育失衡的世纪。

在课堂上,有多少老师真正用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是不是让孩子沉住气去读一部经典,让经典去滋润他的心田?很少。20世纪是远离经典的世纪,《巴黎圣母院》有多少中学生看过?它可以引导人们区别美丑,把握善恶。《安徒生童话》有多少小学生读过?它会告诉你什么是同情,什么是善良。孔老夫子的书有多少人读过?人文教育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善待生命,包括善待一草一木的教育。我们在这样一个时代,应该崇尚什么,追寻什么,都是很值得研究的。怎样把人类文明、人类的优秀文化传给我们的孩子,要从教材改革做起。对于这样的问题的思考,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有责任。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呼唤走进孩子心灵的教育”。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德育的关键是培养德性。现在有些人可谓“缺德”。德性的养成跟知性的养成不一样,而我们常常用培养知性的方法来养成德性。德育大纲化,德育课程化,德育系统化,讲的是条条框框,言之成理,但收效甚微。人的德性的养成,至少有三个基本规律。

第一,人要活动。自然的活动、自主的活动可以帮助孩子们养成德性。在课堂上让孩子们玩游戏就很重要,因为人的德性,不是从学校中学的,不是从课程中学的,而是在玩中、在游戏中、在家庭中养成的。在游戏的时候,大家都遵守规则,凡事民主协商,这比你在课堂上讲一万遍要遵守规则有用。为什么?他不遵守规则,他就会受到游戏伙伴的指责,他就没有人缘,他就没有游戏伙伴,大家就不理他。孩子最痛苦的就是别人不理他。《小学教师》中那个孩子最痛苦的是其他的孩子不理他。有些孩子老师看不起,但在小伙伴眼里却是孩子王,他从其他孩子那里得到了快乐补偿。活动不是刚性的,但这样的方式却有效。记得一位驻北京的美国记者曾就中美教育问题作过评论,其中就提到过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美国的教育不会直接说“你要爱国,你要捍卫美国,你是美国人”,他们的政治教育是软性的,讲究潜移默化。我经常说,权利、责任、义务,很多东西,自然而然地就会在游戏中学到。我年少的时候,家中兄妹三人,我是哥哥,后面两个妹妹。像做家务,扫地、洗衣服、洗碗,根本不用父母亲去分配任务,反正活在那儿,就你们三个人干。我们毫无疑问,民主协商,我扫地,大妹妹洗衣服,小妹妹洗碗。有时妹妹也会帮我扫地。什么时候呢?我讲故事给她们听的时候。我甚至也讲故事给邻居家的小孩听,让他来帮我扫地。他们帮我干活,我就要奖励他们,给他们讲故事。当然,如果有好吃的,我也会说,你们帮我干活,给你们吃。吃东西时,小妹妹多吃一点。当哥哥的要保护、帮助妹妹,他有这个义务。就这样我们可以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没有这样的机会。他只能通过电子游戏去获得。他怎样形成德性?有些家庭非但不能培养孩子的德性,反而在做反面工作――不让孩子做事情。孩子一定要活动,能力只能在活动中形成,在教室里是不能培养能力的。你只有搞了大量的活动――演讲比赛、读书比赛、文艺活动、体育活动,才能不仅培养能力,培养德性,也培养人文。

第二,人要读书。人在活动中形成的体验,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找到共鸣,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孩子们读书是相当重要的。我们想搞一些真正适合孩子们读的书,所以组织了国内外的一些教育专家,包括科学家、院士,选编了一套《新世纪教育文库》。小学生有10本、20本的基础书,也就是必读书,其中有一本小学生的《中华经典诵读本》,编得很不错。那里有管子的名言、老子的名言、孔子的名言,有著名的唐诗、宋词、元曲,古典文学的精华都在里面。中学生的推荐书中有一本《英文名篇诵读本》,我希望学生能好好读读,里面有名言、谚语、诗歌、散文、优秀的文献,你要了解西方的文化,你要用英文写作,这些少不了。当然,我们不是说不读书不识字品德就不高尚,我们也承认有些熟读四书五经的人暗地里干了不少坏的勾当。但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是不可能进入文明时代的。

第三,人要培养才艺。过去我们过多地把才艺看成一种技能,吹拉弹唱,琴棋书画,如此而已。其实,才艺对一个人的精神的丰富非常有好处,而丰富的精神生活自然对德性发展有好处。一个绝大部分时间被健康生活情趣占领的孩子,就没有时间沉迷于电子游戏,没有兴趣沉迷于网上聊天,没有精力沉迷于不良网站,可现在的孩子远离了才艺。有人说现代教育远不如古代科举,这话是过了,但古代科举制度虽然摧残人才,然而古代的文人秀才一般都是才艺上的多面手。我们现在的孩子就缺少这个大环境。在幼儿园时,孩子们还写写画画,唱唱跳跳,但到小学时,大部分家长都让孩子停掉了。到了中学,孩子们的才艺训练差不多被斩尽杀绝。学校要努力给孩子们提供艺术熏陶的机会,要将才艺看成一个重要的教育组成部分。

(摘自《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29.8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