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方正 ” 的滑稽

2009-06-01 14:25:00 来源:书摘 陈四益 文 黄永厚 图 我有话说

  郭淮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屡有战庸。淮妻,太尉王凌之妹,坐凌事,当并诛,使者征摄甚急。淮使戒装,克日当发。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兵,淮不许。至期,遣妻。百姓号泣追呼者数万人,行数十里,淮乃命左

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既至,淮与宣帝书曰:“五子哀恋,思念其母。其母既亡,则无五子。五子若殒,亦复无淮。”宣帝乃表特原淮妻。

(《世说新语・方正》)

这一则故事置之“方正”,实在想不出是何道理。明明是既不方也不正的一出戏,演得也有些过火。

事情的缘由是因为郭淮的妻子是王凌的妹妹,而王凌则因为想扶持楚王曹彪来抗衡独揽朝政的司马懿,被司马懿诱杀。与此事相关的人都被夷了三族。王凌作为主犯,妹妹当然跑不了。司马懿那边派了御史前来坐索,势在必得。郭淮作为一个混迹官场甚久的官员,当然知道事关重大,要混过去不太容易。当初魏文帝曹丕即位时,奉使贺文帝登基的平原府丞郭淮却误了时间。文帝大为不悦,责问道:“当初大禹会诸侯于?山,防风氏来晚了,就被拉出去砍了。现在普天同庆,你独独晚来,该当何罪?”这一问来得凶险,但被郭淮几句话说得曹丕转怒为乐,保住了性命。因为他说:“在五帝的时代,都是用教化导民以德,到了夏后氏政风衰颓,这才不得不用大刑。我现在遇到的是尧舜那样的好时代,想必不会像防风氏那样被杀头的。”曹丕刚登九五,正在兴头上,被郭淮几句马屁拍得浑身通泰,不但没杀他,还提拔他当了幽州刺史还封了征西将军。

然而,这一次不同。曹家的势力已经中衰,司马家的势力已经足以左右朝政。王凌被诛是司马家同曹家的较量。故伎重演,靠几句马屁绝不会再有上次的运气。于是,郭淮却决定同司马懿演了一场外柔内刚的大戏:他先是作出大义灭亲的姿态,克日打点行装,要把老婆交出去。让州县文武都来劝他举兵对抗,而郭淮就是不准。等到打发老婆上路时,又突然来了数万“百姓”,牵衣拦道、号泣追呼地阻挡(《三国志》注引《世语》),说来阻挡的是郭淮属下的羌胡渠帅等数千人,恐怕比较近于实际,因为郭淮是西北一带的军政首领。在《世语》的记载中,郭淮的五个儿子还叩头流血恳求老爸救救老妈。戏演到这一步,可算铺垫十足。郭淮这才开口让人把太太追回。然后写信给司马懿,说孩子死了娘,孩子就活不了,孩子活不了,我也就活不了了。

一般说来,对于专制的统治者,请愿是不起作用的。请愿的规模愈大,专制者愈感到威胁,下手也就更辣。譬如后来司马懿的两个儿子要杀嵇康,太学生也曾聚众请愿,要追随嵇康学习。这样的请愿,只是加快了嵇康的死亡。鲁迅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这套把戏看的很透,“三一八”之后他写文章说,希望从此不要再请愿。可惜未经世事教训的人是不容易读懂鲁迅的。前些时,有人写了一篇文章,讲刘文典教授因为得罪了蒋介石,被拘禁了好多天,胡适之等先生著文批评蒋政府不是法治是人治,认为刘文典应当到法院控告蒋介石。对此,鲁迅曾著文讥刺。作者以为鲁迅大大不该。照作者的想法,人家胡先生在向蒋介石争民主、争法治,鲁老先生何以非但不支持还要讽刺?我以为这就是因着对国情认识不同,产生的隔膜。鲁迅劝学生从此不要请愿,他难道还会劝刘文典的家人与虎谋皮、去国民党的法院控告国民党的主席么。即便法院受理,结果会如何也不难想象。在人治的政府下,即便是标榜公正的法院,也依然是受权势者操控的。

但是,这次王凌的部下和儿子们演出的这出请愿戏却得到了意外的成功:司马懿专门奏请皇帝赦免了郭淮的妻子。我想,以司马懿的老奸巨猾,不会看不懂这出戏是郭淮导演的。赦免他的妻子,不过是将计就计、以戏对戏罢了。郭淮长期驻守西北,拥有重兵,一面要对付蜀国,一面要安抚羌、胡。为了一个无足轻重的王凌妹妹,如果逼反了郭淮,让他同蜀国、西羌联成一气,收拾起来就没有王凌那样便当了。从大局考虑,放过郭淮的妻子,示恩笼络,安定西陲,才是上策。所以,这一次请愿的成功,并不是请愿的结果,而是力量的平衡、利害的估量达成的一种妥协。

一出两厢算计的权谋较量,被《世说新语》采入了“方正”类,实在是很滑稽的事。但也正是这样,才把这场较量与妥协的闹剧,变成了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的一出正剧。内里的勾心斗角全被厚厚的油彩涂饰得金碧辉煌了。读历史是常常会被那些涂饰瞒过的,尤其是官修的正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