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代阅读生活现状

2009-06-01 16:06:00 来源:书摘 李东来 我有话说

幼儿园照片

信息社会,读书的形式已经发生了一种颠覆性的变化,尤其是网络,对读书的方式和方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现在坐着静静地捧着一本书研究学问的

人越来越少,而浏览的队伍在不断增长。浏览的同时当然能获得一些信息和知识,但浏览者很大程度是带着一种消遣、娱乐的心情,而要真正学到知识,应该是阅读才能够获取的,浏览不能代替阅读。

近年来网络和数字化阅读已渐成为人们新的阅读习惯;音像制品成为国民阅读新热点;阅读从“纸质时代”进入“纸质与电子并存的时代”。随着社会竞争加剧,中国人口的老龄化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的阅读已从以前的以学习和工作需要为主的学习性阅读向以生活、娱乐需要为主的休闲性阅读转变。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定制式阅读、联通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成为手机阅读和网络阅读的主要形式。名著通俗本、普及本、精简本、口袋本的盛行,财经、励志类图书以故事和寓言的行文代替枯燥说理,各地书店居排行榜前列的大多是通俗读物等现象,都证明了人们浏览式的浅阅读特征。

女性的阅读生活

唐宋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女性阅读现象。那时候女性阅读的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佛道经典、女教典籍、家训、史书、诗词文、音乐、诸子小说、医药数术等,是书籍中的柔性那部分,同样的书籍,仅仅选择的不同,就已经造成了女性阅读的特征,何况还有专门为女性写作的书。而在现代,我们没有更多地走一步,可能对女性阅读的关怀还不如那时候。

调查发现,女性比男性喜爱读书,女性中很多人每天的阅读时间平均在1小时以上。在成年人中,大多数妇女阅读虚构类作品,而男人更倾向于阅读非虚构类或其他种类的作品。但整体而言,男性是不愿意多花些时间读书的,他们给自己的借口是正忙于做别的事情或干脆说自己不爱读书。

女性读书是为了做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女性的不足和自卑通过阅读得到消解,而“战胜男性”的愿望在潜意识中得到满足。女性更多地依靠传统的纸质媒介获取阅读的快感,通过读书获取内心的肯定和稳定。专门写女性命运题材的作家安顿说,“我相信有很多女性在对书籍的选择上和我差不多。做女孩子的时候,读的是《灰姑娘》、《小红帽》;青春期了,有《人鱼公主》来做最初的爱情启蒙;成了别人的妻子,看着书学烧菜、学家政;做了母亲,要学育儿……这些归结起来是为什么呢?不过是为了更女人吧!”

女性阅读除了心灵安抚作用,还有一种实用趋向,一般说来难以脱离流行时尚、美容塑身、健康保健、心灵哲学、休闲旅游、家庭亲子、美食养生、励志进修等范畴,其他如古典文学、翻译小说、科幻侦探、漫画卡通、理财消费、语言学习、DIY玩艺、创意生活、装潢设计、计算机应用、童书绘本、诗词小品等也都是女性阅读的范畴。

女人阅读有一种私密化的倾向,或者与自身的某种气质联系更紧,爱读书的女人,敦厚纯真、温婉雅致、娴静端庄,散发出女性特有的质朴与含蓄。

少儿阅读

“平时自己忙于工作少时间和孩子交流,时间长了发现孩子只爱看电视了。”这是不少家庭出现的尴尬。

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阅读研究中心主任Richard Anderson先生在一个关于分享阅读的报告中指出,他对中国的阅读研究大约开始于15年前,对中文的课程安排进行过很详尽的研究。研究中发现,中国的孩子缺乏大量的阅读。在其他国家经常可以看到浓厚的阅读气氛,社区、大中小学都有图书馆,有很多提供儿童大量阅读的环境。中国儿童的阅读量主要是从课文中、从教材中出来的,所以一年级中国儿童每年的阅读量大概是4900字,比美国儿童阅读量的六分之一还要少。

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很多(该项支出已经占到家庭收入的30%),却很少在时间上正确地投入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能够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家庭,即使是在北京这样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城市,其比例也不足20%。专家建议,当一个家庭有孩子后,家庭环境的布置首先就该考虑到要利于早期阅读的开展,并能够有意识地为孩子准备书房、书橱、书桌。此外,父母亲要和孩子进行亲子共读活动,在营造阅读环境的同时,还要营造阅读的氛围。家长可以在家里亲自动手编印家庭阅读手册,并组织家庭读书会等。

此外,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的社会氛围也有很多的不利因素。首先是功利性极强的潜能开发、天才教育在很多专家和家长那里被推崇备至,而对儿童一些基本的素质教育,如阅读能力,往往被忽视;其次是传播媒体的多元化,尤其是电视卡通的泛滥,吸引了儿童相当多的注意力,无疑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再次在语言教育上,存在着重外语、轻本国语言的倾向;社区的图书馆也普遍缺乏,针对阅读的社会组织发展不健全,读书组织非常缺少。

青少年阅读

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如果不在青少年时期培养起这一能力,那么他们以后会遭遇到读写的困难,且困难之大将难以应付他们未来人生发展的需求。现今社会,由于“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考试的压力,就业的压力,迫使广大中小学生的阅读时间被压缩到最低限度。青少年们在最需要通过阅读来汲取知识营养的时期,却往往成了“做题机器”,许多孩子的童心、兴趣、爱好都近乎泯灭。而在社会上,在出版领域,缺乏优秀的未成年人读物,尤其是缺乏那种震撼人心、能改变人的一生的经典之作,已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相反,低水平重复、跟风炒作、原创不足、外国童书泛滥、魔幻小说及迷信读物盛行、年龄划分不清等现象严重存在。一些出版社的精力不在出版物内容的提升上,而追逐于书籍的装帧设计游戏,使不少少儿图书内容老套、装帧华丽、价格奇贵,从根本上失去了普及知识、惠及儿童的本意。

同时,网络盛行及网络所提供的种种不安全的信息内容对青少年的阅读行为造成负面影响。目前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未成年人网民群体,且这个群体是网络用户中的重要群体,触网年龄最小的仅有七八岁。网上一些反动的、恐怖的、黄色的信息和游戏,严重地危害到青少年身心健康,特别是由上网引发的“网络成瘾综合征”,成为全世界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职业群体的阅读状态

有调查显示,26岁到40岁这个年龄段的中青年成为阅读率最低的群体,专家担忧此现象会导致后一辈也忽略长期阅读习惯的养成。“没时间”看书,报纸杂志当消遣。“我已经很久没有真正读过一本书了,哪怕是小说,”谈起读书,广州某机关一公务员有些不好意思,“好像总是没时间,上班就不说了,下了班看看电视、上上网差不多也就到睡觉的时间了,到了周末,同学、朋友约在一起唱唱歌、踢踢球,时间一下就过去了。对了,我现在倒经常看报纸,算不算读书?”

图书零售市场读者调查报告显示了一些颇令人担忧的信息:已婚人士的阅读状况正在逐年下降,高学历人士特别是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士阅读状况非常不容乐观,很多人一旦结束学业进入工作阶段后,就很少读书了,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他们往往选择用上网、读报、看杂志等轻松、愉悦、实用、浅显的“轻阅读”来缓解压力,而传统意义上的图书的阅读对于他们来说则“太累”。这部分社会中坚分子,正是在工作岗位上担当重任的阶段,却成为阅读最贫乏的人。

之所以出现中青年人阅读率走低的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早期没有形成“快乐阅读”的习惯。现在很多成年人读书少或者不读书,是因为早期形成的功利性阅读观念让他从阅读中体会不到快乐。现如今,功利性阅读则成了专业性阅读的最大特征。时尚、生活类报纸杂志成了闲暇时的文化快餐,短期的猛啃书本是为了晋级、评定职称等等的功利所需。很多的人书房里书架上不乏《鲁迅全集》、《安娜・卡列尼娜》等文学书籍。但早不看了,《职场手册》之类的对于工作、处世有点儿帮助的书还在翻阅。在一定程度上讲,没有了功利,阅读也许就会失去动力,国人的读书率也许还会进一步走低。

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在职人员要想有所作为,恐怕还是需要知识和能力,我们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还是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需要人们博览群书、广为涉猎,过分注重阅读的功利性,只会使人们的知识结构明显残缺,并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农民阅读

农民的阅读也应该是一种职业性的阅读,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群体,其知识阅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我国现代化的进程。而目前,我国农村家庭中有藏书的比例只有44.7%。农村居民的读书率为43%,平均每人每年读3.3本书。

农民对知识阅读有认识上的误区。相对来说,文化消费是项长期的投资,且见效慢,不符合农民迫切致富的愿望。饱了肚子却饿了脑子,是当前某些地方农村真实的写照。

当前,农民迫切需要指导他们致富的书籍,然而,这方面的书籍并不多,即使有,很多也是豪华装帧,书价偏高,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现在,作为图书发行主渠道的新华书店,在农村的一些经销网点,有的撤了,有的改作他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经营图书的个体户,他们的经营以盈利为目的,不是学生教辅书就是一些畅销书,甚至售卖一些内容不健康的图书,却不卖农民朋友们真正想看的图书。另外,作为为农民提供图书报刊借阅服务的农村文化站,因为投入不足等原因,有的形同虚设,有的只是一块牌子没有书。在购买图书困难的同时,连借书都无门,这更造成现实中农民阅读的尴尬。

(摘自《书香社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定价:49.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