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结束美元霸权不如约束美元霸权

2009-07-01 14:32:00 来源:书摘 朱民等 我有话说

中短期内采取约束和限制美元霸权的策略可能更为现实,也较容易实现。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地位相对平稳。1999年欧元问世以后,世界各国对欧元即将取代美元成为新的国际货币充满了期待,即

使保守的判断,也认为欧元将对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造成严重冲击,进而改变国际货币格局。不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报的统计,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的比重的确有所下降,从1999年的71%下降到2006年的64.1%,而同期国际货币储备中的欧元比例则从17.9%上升到2006年的25.8%。不过,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并没有多少改变。事实上,目前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比重和20年前的差别并不大,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甚至还有所上升。

从交易货币来看,从1989年算起,全球外汇交易市场上美元仅微跌了2个百分点。欧元、日元和英镑的比重变化也不大。这说明,即使欧元作为一种竞争性货币出现后,世界外汇市场上以美元为交易货币的习惯并没有实质性改变。

第二,次贷危机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还依然稳定。次贷危机初始,美元的确出现过大幅贬值情况。彭博社美元指数(DXY)从2006年9月的86一路降至2008年3月的73。美元不断贬值,造成石油、黄金价格大涨,欧元、澳元等货币也出现较大升幅,因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元危机似乎不可避免,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也岌岌可危。不过自2008年3月触底以来,美元汇率表现趋稳,并在7月后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根据DXY以及BIS真实有效汇率(REER)计算,到8月末,以上两项指数分别较前月上升5.74%和2.83%,和3月时的最低水平比,上升幅度为7.80%和4.32%。进入9月以后,尽管“两房”被接管,雷曼兄弟破产,次贷危机也最终演变成了金融危机,但美元却并未如世人所料大幅贬值。相反,美元汇率反而出现了更加快速的上升。到10月末,DXY和REER两项指数较之8月又分别上涨了10.67%和9.85%。进入11月,DXY已经超过88,达到了88.21的水平。这一水平已经和美国还未出现次贷危机、经济运行良好的2006年的水平相当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次贷危机深化以后出现的美元汇率上升,并非是针对某一货币的个别现象,实际上美元出现了对主要货币普涨的态势。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的主要竞争对手欧元和英镑的汇率已经大幅下跌,欧元兑美元汇率已由2008年6月末的1欧元/1.58美元跌落至11月中旬的1欧元/1.25美元;英镑兑美元汇率由6月末接近1英镑/2.0美元的水平跌落至11月中旬的1英镑/1.48美元。欧元和英镑兑美元汇率分别下跌了21%和26%,重新回到了2006年的水平。曾在2008年年中风光无限的商品货币澳元也从1.03澳元/美元的高位迅速回落到1.50澳元/美元的水平,跌幅超过了一半。而上半年加速升值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表现平稳,一直维持在6.83~6.85元/美元的水平。除了近期套利交易平仓的日元兑美元升值10%以外,其他主要货币兑美元汇率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跌。

第三,在全球金融危机下,美元的“在位者”优势明显。美国2008年第三季度GDP环比增长为-0.3%,消费增长为-3.1%。根据美国劳工部最新发布的报告,2008年11月美国失业率从上个月的6.5%上升到6.7%,失业人口总数200万人,达15年来最高水平。美国总统布什也于当天发表声明首度承认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继任总统奥巴马甚至认为,美国经济的最糟糕时刻还没有到来。不过,遭遇经济打击的并非美国自己。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欧盟,2008年第三季度GDP增长率为-0.2%,消费增长0.3%,失业率高达7.5%,已经先于美国陷入衰退。在股市方面,不仅美国股市暴跌,欧洲主要股市也纷纷下跌,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主要股指跌幅都在30%以上。可见,欧洲受到的冲击并不比美国弱。日本和东欧、东亚等新兴经济体也纷纷陷入衰退。

第四,美元具有政治制度优势。相对于美元背后的美国联邦政府而言,欧元区尽管也存在着统一的中央银行,但并不存在支撑欧元的政体。由于欧元区内各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发展程度和利益诉求有所不同,因此欧元区在应对危机时具有先天的时滞性,迅速采取统一政策的难度较高。例如,早在2008年9月美国先后出台拯救“两房”和AIG集团计划的时候,欧盟却仍在为是否需要救助银行业而争执不休。这期间,爱尔兰等个别国家出于本国利益开始为银行业担保,从而掀起了欧盟各国各自为战、以求自保的混乱局面。又如,美国采取降低利率刺激经济的政策的时候,欧洲中央银行甚至还在为严防通货膨胀而上调利率,直至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才不得不降息。欧元区政经分离的现状无疑让其在政策制定上不如美国灵活。又如,在2008年11月15日召开的华盛顿峰会上,利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已成为与会者的共识。不过,对于欧盟来讲,由于《稳定与增长公约》要求其成员国财政赤字水平不得超过GDP的3%,债务水平不得超过GDP的60%。因此,在金融危机情形下被认为是最有效避免经济严重下滑的公共支出政策,在欧盟的框架内被严重束缚住了。在金融危机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的情况下,欧盟的反政府补贴规定也使欧盟国家很难根据自身情况向特定行业和企业伸出援手。可见,尽管欧元区的政策规定长期看有利于欧元稳定,但这些政策显然缺乏应急机制。相比较而言,美国显然是一个可以利用经济政策支撑货币强势的经济体。尽管美国的救援计划动用了纳税人的钱,但却增添了美元的魅力。在解决围绕信贷危机的多重问题方面,美国仍是唯一一个足够庞大且协同能力足够强大的国家。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短期内美元的国际货币核心地位不会改变,取代美元不具有合理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不能进行。就中短期而言,我们需要研究和讨论的,也许原本就不在于什么“取代”的问题,而是如何加以“制约”,也就是如何行使“制宪”之事。并以此为契机,迫使美元放弃过于“专制和霸权”的地位和做派,走上“民主合作”的道路。

(摘自《改变未来的金融危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3月版,定价:40.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