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麦道夫的大骗局

2009-08-01 15:32:00 来源:书摘 钱勇 邓伟 林彬 编著 我有话说

在过去20年里,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名下的账户每个月能像时钟一样准时产生将近1%的收益,却从不发生亏损。为什么在东窗事发之前,这种美好到显得反常的投资回报没有引起当时以及潜在客户的警觉?麦道夫就算行骗做的也

是长线,他的道行非同小可。麦氏改进法“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当然也有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骗子要想成功,那也需要不断进行手法创新,优化自己的“营销策略”。在庞氏骗局的基础上,麦道夫又添加了一些个人创意,使假象看起来更加逼真。麦道夫在向投资者提供稳定回报的同时,故意把回报率压在中等水平,使人不疑有诈。他宣称有一个神秘的投资秘方,没有人可以偷看这个秘方的成分。为了进一步骗取客户的信任,麦道夫的投资公司向他们寄送看起来详细周全但实际上子虚乌有的账户报表。

麦道夫还玩弄所谓“成熟投资者”这样一个把戏。麦道夫称他自己是“成熟的投资者”,他的客户也都是“成熟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不由分说地信了麦道夫。麦道夫强调保密,这为他的投资账户蒙上了神秘色彩,并给人一种独家专享的错觉。麦道夫会把那些提问太多的投资者赶出他的基金,所以没人想在这件事情上胡搅蛮缠。这种独享专用的感受令许多投资者都对种种警报视而不见。

麦道夫的骗局最初的“营销工作”是由macher开始的。这个词在犹太依地语里的意思是“大人物”。在一些乡村俱乐部或其他专属场所中,这位macher就忽悠开了:“我把我的钱交给麦道夫,他干得可真棒!”当听者似有动心时,他就接着忽悠说:“你没被邀请,就不能加入了。不过,说不定我可以给你引荐引荐。”如果投资者真的加入了,就会被马上冠以“成熟投资者”俱乐部的“光环”。这些投资者也就不再怀疑麦道夫了,而是把大把的真金白银投入麦道夫的基金之中去。

这些macher亲切称呼麦道夫为“伯尼”。在佛罗里达以及纽约的犹太社区里,麦道夫被很多人视为“投资上帝”(Godof Investment),他的话自然就是“投资圣经”了。麦道夫的基金,被他们称为“犹太人T―NOTES”,就是说,他的基金同财政部发的短期国债一样可靠而值得信赖。谁的脸皮这么厚,敢这样吹牛?

周围有人认为,麦道夫其实还有一点腼腆、似显不善交际。并且据报道在佛罗里达的棕榈滩乡村俱乐部,他并不那么喜欢社交活动。

棕榈滩上的聚会

棕榈滩乡村俱乐部是由一群犹太富豪创建的、被主流盎格鲁―萨克逊上流社会排斥的社交圈,入会费高得惊人――每年25万美元,要求会员必须乐善好施,资助过慈善事业。1996年,麦道夫来到棕榈滩买下一套价值940万美元的滨水游艇豪宅,并成为棕榈滩乡村俱乐部的常客。

佛罗里达的棕榈滩是麦道夫诈骗案的“重灾区”,在当地富人的社交场所――棕榈滩乡村俱乐部的三百余名会员中,三分之一以上是麦道夫的客户,有些人支付几十万美元的会费就是为了接近麦道夫。只有经过信誉良好的犹太裔富豪介绍才能成为麦道夫的客户,因此在犹太裔圈子里,成为麦道夫的客户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如今棕榈滩乡村俱乐部的这些投资者已经欲哭无泪,因为连他们的介绍人也被骗走了上亿美元。

漫画王伟宾

正是借助这家高级俱乐部,麦道夫结识了许多投资者,建立了自己的人脉网,树立了“投资必赚”口碑,然后发展“金字塔下线”,并用合理回报率欺骗了更多的人。俱乐部大约300名会员,其中1/3投资了麦道夫的公司,有人是因为直接认识他,有人则是通过老会员引荐。

就这样,通过购置豪华房产,参加当地顶级俱乐部,利用高尔夫球会所、鸡尾酒会等奢华场所,麦道夫在美国纽约、达拉斯、芝加哥、波士顿等城市编织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据媒体透露他仅在明尼苏达州的两个俱乐部就“融资”超过1亿美元。

由此可见,富人俱乐部是麦道夫推销“业务”的主要场所。可以这么认为,没有棕榈滩,就没有麦道夫。是棕榈滩让他进入了顶级的社交圈,让他获得了宝贵的人脉资源,也成就了他的旷世骗局。

试想,没有棕榈滩,麦道夫又将如何?当然,从来都是“物以类聚”,富人喜欢聚在一起,穷人也是如此,他们彼此可以互相帮助。“人脉即是财富”,这句话走到哪里都吃香。只是这种人脉如同一柄双刃剑,赚钱时大家共同获益,倒霉时也少不了互相拖累。谁也别想抱怨什么。

富人天堂

当然,麦道夫的社交圈子远远超出了棕榈滩的俱乐部,美国金融、投行富豪会聚的纽约上东区(Upper East Side)和华尔街政治掮客休闲的长岛均有他的房产,他对权力和金钱的拥有者一向颇下功夫,因而麦道夫亦常常参加萨克瑟斯湖(Lake Success)的新鲜牧场(Fresh Meadows)乡村俱乐部和老韦斯伯利(Old Westbury)的峡谷橡树(GlenOaks)俱乐部的活动。纽约两家俱乐部一些会员承认,他们是“麦道夫骗局”的受害人。

虽然富人俱乐部成了麦道夫推销业务的主要场所,但是麦道夫深谙欲擒故纵的技巧,他本人几乎从不主动向会员推销业务,相反他曾多次拒绝了会员们主动投向他的钱。麦道夫深晓如何解除富人的戒备心理,他是一个老练的猎手。投资他的公司,被很多会员视为安全的保证和身份的象征,因为他们相信他们的财富放到一个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金融大师手里,是最可靠最可信赖最有保障的事。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针对麦道夫所谓的“分裂转移”投资策略和许诺的定期固定收益,曾有人提出过质疑,但是他们得到的答复往往是:“内部消息。”虽说SEC严禁内部交易,但是,却对内部消息并无禁止。

骗局圣地

因为“麦道夫骗局”,许多人平生第一次走进了“口红大厦”17楼麦道夫的“绝密”办公室,这可算是这个骗局的老巢。

当然,少于一百万美元的投资,麦道夫可是不要的。而且,他的另一苛刻条件是,如果你想投资于麦道夫,那么请你不要问他关于投资的任何问题,信任他,你就会得到每月1%~2%的稳定回报。在棕榈滩俱乐部,大家都知道,大家也都是这样拿到红利的。没啥可以怀疑的。

麦道夫对自己这个品牌的自傲,也是投资圈里人所共知的。在棕榈滩乡村俱乐部这个犹太人俱乐部里,最不缺的就是钱。俱乐部的加入门槛不仅仅是财富拥有量,还有许多品行要求。

要加入这个俱乐部,你得证明自己的钱是干干净净挣来的。

要加入这个俱乐部,你得证明你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

要加入这个俱乐部,你得证明你是一个有魅力的人。

麦道夫夫妇符合所有的标准――他是犹太人大学Yeshi―va University的捐助人,他甚至还是民主党的赞助人。他是深受信任的委托人,Yeshiva University委托他运营整个大学的财产。他是纽约城市中心、历史大剧院和纽约市文化研究机构的会员。他经常为BONE MARROW基金会做慈善义工,他还捐款给很多医院和剧院。

总之,在很多人看来,胖胖的、笑起来很可爱的犹太人“伯尼”,几乎是一个无懈可击的好人,是大家可信赖的朋友,也是家族基金的可靠委托人,是一个伟大的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生活在美国社会的云层顶端可以手眼通天、知晓点金术的人。

麦道夫证券管理公司位于第三大道885号的30楼。

但在同一大楼的17层,麦道夫另外租用了一家办公室,开办了秘密的“证券咨询业务”。

据举报,麦道夫平时对这些咨询业务的文件都是上锁或者加密的,公司无人知晓。据2008年1月上报的数据,其证券咨询业务的规模高达171亿美元。

如此庞大的投资额都是被麦道夫的月增长1%~2%、十几年直线上升的高赢利给吸引过来的。至于为什么在别人不赚钱的岁月里,他可以赚钱,麦道夫还是用那几个字简单做了解释:“内部消息”。

内部消息

想想也是,如果前纳斯达克主席都不能获得一些内部消息,那么这个世界也就太完美了,市场就是真正的“有效市场”了。权钱交易似乎在任何社会形态里都有难以杜绝的诱惑力,而魔鬼正藏匿于其内。而这一次,魔鬼让狐假虎威的骗子巧妙利用了。

笑剧从这里开始,悲剧也在这里上演。

“麦式骗局”被光鲜夺目的外壳包裹着,华尔街的所谓部分投资专家也迷信这些鲜艳的外壳。

在熠熠生辉的外壳下,很多的蛛丝马迹泄露出来,高傲而无知的华尔街对此视而不见。海啸过后,华尔街不仅要低下高傲的头颅,整理剩下的家当,更要认真反思,如何回应来自世界各地的质疑,加强今后监管,重拾人们的信心。

从运作上来看,利用不知名的会计事务所进行日常审计,负责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十多亿美元资产审计的会计事务所,居然只有3名员工:合伙人、秘书以及一名会计师。这完全地违反隔离的会计控制原则。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的所有交易均为麦道夫一人独断,他管理资产,并同时汇报资产的情况,公司的资产管理和托管并未分开。

麦道夫对公司财务状况一直秘而不宣,都被麦道夫“锁在保险箱里”,藏在他一个人的心中。他欺骗了整个世界。

麦道夫宣称自己采取名为“分裂转换”的投资策略,这几乎没有人可以解释清楚究竟为何物。除了他本人之外,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楚。不,就算他自己,巩怕也说不清楚这套鬼把戏除了骗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其实这样自欺欺人的情节在现代金融界并不鲜见,上当的人那就太多了。这正是“投资上帝”的本质所存。

封闭操作

再次强调一遍,麦道夫骗局得以成立的一个关键条件是:缺乏对投资者的透明度,即投资者无法核实麦道夫所声称的那些证券交易是否真的发生了。事实上,据第三方的分析,这些交易大部分没有发生,麦道夫根本不可能遵循了他所声称的投资策略,即在collar期权的风险限制下,投资标普100中的三十多个股票,并定期清仓转为国债;分析者模拟了这一策略,发现它不可能获得麦道夫所宣称并按此向投资者支付的每月1%~1.2%的高额收益,并且,这一策略所要求的期权头寸远远高出实际交易记录所显示的数字。

作为一个封闭式的私募基金,它没有义务对公众披露其交易记录,它也可以采用对投资者保密的政策,不汇报其交易细节和投资组合,在专业人士看来,这些都没问题;但它必须用某种方式让投资者相信,他们的钱的确还在账户上,无论是以股票、债券或现金的形式。对于基金管理者,这一点不难做到,聘用外部资产托管人,或者在其他券商那里开设账户进行交易(麦道夫既是基金管理人,又是券商,这恐怕是骗局关键中的关键),或者聘用大会计行定期出具报表,都很容易做到。

像麦道夫这样完全黑暗的暗箱操作,并非对冲基金的常见做法。麦道夫这样的事情,他的同行是没有能力做到的,除非与第三方托管人或会计行串谋。

那些直接或间接投资于麦道夫基金的机构投资者,和那些向其客户或明示或暗示的推荐了该基金的资产管理者、私人银行和理财顾问,是无法摆脱关系的。这些机构,不仅遭受了直接的投资损失,承担了其推荐所带来的法律责任,更要命的是,丧失了其在审慎、洞察和远见方面的声誉,在这一点上,他们没有任何辩解的余地。有人说,美国总统是被关在笼子里接受人民的监督,美国的法制是史上最健全的法制,但在麦道夫这位大师级骗子面前,华尔街集体闭上了眼睛。

麦道夫的骗局并非复杂难辨,其疑点突出而明显,有关分析和质疑并非案发后才出现,十几年来一直不断有人提出;特别是所宣称的稳健策略和几乎恒定的高收益之间的矛盾,以及定期清仓的诡异做法,是一望便知的马脚。

个人投资者或许甘愿冒风险而接受纯暗箱操作,或者听信麦道夫有内幕消息的传闻,或者指望骗局崩盘之前自己已赚够了分红,这还可以理解;但对于服务于投资者的机构人员,抱此类幻想便是极其荒谬而不可原谅的。

“麦式骗局”反映出华尔街监管的脆弱。麦道夫骗局的包装复杂,但投资操作简单明了,漏洞极易被识破,然而,这长达20年、高达500亿美元的投资骗局却在麦道夫儿子履行了监管者的职责之后,才曝光于天下,许多专业人士纷纷发表感慨,有的说这是对华尔街监管者的极大反讽,是对迷信华尔街的人们的一个响亮的耳光,是对所有资本主义精神的信仰者的一个极为有力的反问。其实,无论什么制度都不会支持行骗,无论什么制度也不会容忍骗局的存在,但无论什么制度也不能杜绝骗子的存在,因此在此提醒:对任何人、任何制度都不要陷入迷信的陷阱,只有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才能涉险如履平地,这是对我们极重要的启示。

  (摘自《麦道夫美国骗局》,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2月版,定价:33.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