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悲怆的“兴登堡”飞艇

2009-09-01 15:19:00 来源:书摘 传奇书系编委会 编著 我有话说

1937年5月6日,在新泽西州的克雷赫斯特的天空上有一个银色的庞然大物破空而来。它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飞行器、德国的骄傲――“兴登堡”号飞艇。它搭载着97名人员抵达美国。这里是它跨越大西洋飞行的终点。

 

 着陆前夕,飞艇突然着火。短短34秒内,庞大的飞艇化为了灰烬……36人丧生,许多人严重烧伤……

致命之旅

1937年5月3日下午5点。LZ129型“兴登堡”号飞艇――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飞艇,缓缓驶出了机库。飞艇的艇长名叫马克斯・普鲁斯,他在齐柏林公司供职了20年,已经驾驶这艘飞艇成功完成了22次飞行。监督这次飞行的是齐柏林公司的飞行主任――厄内斯特・莱曼。此人是德国执政党――纳粹党的积极分子。他的任务是确保“兴登堡”号按计划飞行,争取不出任何差池。

5月6日下午3点,“兴登堡”号穿过云层,出现在莱克赫斯特的上空。基地指挥官查尔斯・罗森达尔是一名飞艇艇长,有着13年的飞行经验。看着这艘巨大的飞艇从机库上方掠过,他此刻有些担心。一场雷暴正在酝酿之中,风越来越大。飞艇着陆是一项复杂精细的工作。在恶劣天气中着陆,危险系数非常大。罗森达尔用无线电联系上了普鲁斯艇长,建议暂缓着陆,待天气好转后再说。普鲁斯艇长别无选择,只好调转航向,往西南方飞去,等待天气好转。直到下午5点12分,莱克赫斯特的风力减弱了。罗森达尔通知“兴登堡”号:“降落条件已具备,地勤人员已就位。”

艇长布鲁斯下令调转方向,返回莱克赫斯特。但是飞艇遇到了大暴雨,航速越来越低。下午6点零8分,罗森达尔还没有看到飞艇,他急于在天气尚好的时候让飞艇着陆,于是再次呼叫了“兴登堡”号。他告诉飞艇,天气已经好转,建议尽早完成降落。“兴登堡”号终于又到达基地上空。雨已经慢慢地小了,不过这一地区仍在雷暴范围内。

下午6点11分,艇长命令飞艇掉头,逆风降落――这是最安全的降落方式。然而两分钟后,风向突然转了。艇长仍然决定直接降落。要这么做,他必须在风中快速调整飞艇方向。他命令艇员快速左转。有4分钟过去了,普鲁斯艇长注意到飞艇的后部过重。他必须在降落前保持飞艇的平衡,否则飞艇的尾部会受损。于是,他下令抛掉飞艇水箱中的1000多千克压仓水袋。飞艇接近系留塔,它下降到61米,准备向地面放下系留索。降落似乎一切正常。

6点19分,普鲁斯命令最快速右转,与风向保持一致。飞艇仍在往后倾斜。他又命令6名机组成员赶到飞艇前部,增加那里的重量。6点20分,飞艇终于到达了降落区域。它逐渐降速并悬停在指定区域上方。

在放下主缆绳前,普鲁斯先放下两根固定缆绳。地勤人员抓住缆绳,以免飞艇飘走。下午6点21分,两根固定缆绳先后被放下去。艇长准备放下主缆绳。

6点25分,地勤人员突然看到飞艇的平衡翼附近出现了火光。驾驶舱里的工作人员感觉飞艇剧烈抖动了一下。飞艇一下子就烧了起来,大火裹住了整个飞艇。在第一束火苗出现34秒后,“兴登堡”号就被大火彻底吞噬了。残骸坠毁到地面上,面目全非。

97名人员中,有29人当场丧生,一名地勤人员死亡。还有7人因救治无效,死在了医院里。

失事真相

“兴登堡”号纳粹德国深以为傲的巨型飞艇:它的长度为245米,比当时世界上的任何战舰都长,称得上是不折不扣的空中巨兽;气容量达二百多万立方米,是当时最大的飞行器;采用的是硬铝外壳,配有4台柴油发动机,时速为129千米,航程可达13000千米。

飞艇的外皮用坚韧的棉线制成,能够防水,而且用一种叫多普的化学涂料做了强化。外皮下面是16个高达三十多米的充气袋,里面填充了将近二十万立方米的氢气。

事故发生后,美国和德国展开了联合调查。联合调查报告上说,一个火花点燃了泄露的氢气,随后在34秒种内将整个飞艇燃烧殆尽。

但是,氢气是如何泄露的呢?

空难调查员格雷格・菲斯发现,在灾难发生的前14分钟,“兴登堡”号开始最后阶段的降落飞行。飞艇上积蓄的大量静电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结构上;灾难发生前11分钟风向突然转变,艇长为了尽快让飞艇降落,没有让飞艇缓缓调整方向,而是向左进行了急转弯。

在突然转向形成的压力下,4号气囊附近的一根拉索断裂了。于是,气囊被撕裂,氢气开始泄露出来。空难发生前8分钟,普鲁斯艇长注意到飞艇尾部下沉。他命令机组人员扔掉压舱的水袋,以保持飞艇的平衡。1分钟后,普鲁斯又下令向右急转,让艇身与停机系留装置的方向保持一致。但飞艇仍在漏气,尾部仍然较沉。普鲁斯又命令6名机组成员到飞艇前部去,平衡前后的重量。普鲁斯艇长太急于让飞艇降落了,根本没有考虑到尾部下沉可能是氢气泄露所致。

灾难发生前4分钟,“兴登堡”号停了下来,机组人员放下缆绳。地面的目击者注意到,飞艇顶部靠近尾翼的地方出现了颤动,他们不知道,那正是氢气从气囊中溢出的迹象。下午6点25分,由于在下雨,飞艇金属框架上的电荷通过潮湿的绳子传到地面。但导电性能差的外皮上仍然聚集着大量在飞行过程中以及恶劣天气下产生的静电。于是,静电电压达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

静电以最短的路径释放着电压,在外皮与金属客舱之间形成了静电火花,从而点燃了泄露的氢气。大火迅速吞噬了整个飞艇。16个气囊中的20万立方米氢气全部燃烧起来。34秒之后,庞大的“兴登堡”号飞艇彻底被烧毁。

菲斯认为,“兴登堡”号空难是在雷暴天气条件下形成的静电火花点燃泄露的氢气所致。不过,菲斯还有一个谜团没有解开。氢气燃烧的火焰是不可见的,而目击证人称,“兴登堡”号燃烧是形成了橙色的火焰。

氢气怎么会这样燃烧呢?菲斯进行了另一项试验,他用打火机点燃了氢气流,火焰是不可见的。但是当他把一些布料放进氢气火焰中时,火焰变得可见了。菲斯得出了结论:氢气燃烧的火焰是透明的,但人群当时看到的不是这种透明的火焰,而是飞艇外皮被点燃以后形成的火焰,所以是橙色的。

翻阅了众多文献后,菲斯意识到,这一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他发现齐柏林公司有着严格的降落操作章程。在训练中,飞艇是禁止在雷雨条件下降落的。

“兴登堡”号空难发生后,齐柏林公司的主席――艾克纳博士认为这是驾驶员的错误。当他得知当时的降落条件后,非常震惊,而且大为恼火。他严厉指出,在当时的降落条件下,根本不应该让飞艇降落。认为普鲁斯艇长和莱曼应对事故负责。

事故遗踪

“兴登堡”号空难宣布了商用飞艇时代的结束。空中运输业就此从“兴登堡”号的打击中改变了发展方向。两年后的1939年,第一架满载乘客的商业飞机越过了大西洋。人们从灾难中吸取了宝贵的教训,此后再也没有公司用氢气来填充客运飞艇。在“兴登堡”号空难之后,齐柏林公司立即设计了类电车。这台机器安放在法兰克福的机场上,用来检测大气中的电活动。这是航空史上第一次以精确的数据来分析雷暴天气。如今,掌握天气情况已成为保证航空安全的前提。

“兴登堡”号飞艇至今仍是人类建造的最大飞行器。

  (摘自《空中罹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定价:24.8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