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戴相龙―― 一位金融创新的市长

2009-09-01 18:25:00 来源:书摘 刘功业 我有话说

最缺钱的天津盼来了一位金融专家

儒雅、博学、开明,身上没有多少官气――这就是戴相龙。

戴相龙是2002年12月到天津担任天津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市长的。这是一个人事程序上的惯例,这个“代”字,只是一个过渡,等待市人大会议的任命批准程序,然后由代转正

。他从1979年进入银行界,已经有23年从业经历,先后担任过中国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副行长,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交通银行总经理、副董事长、党组书记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董事长。他在来天津之前,在中国人民银行担任副行长、行长已近十年。1995年6月起,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兼党组书记,其中,2002年6月到2002年底,任中央金融工委副书记。1997年7月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任主席。

戴相龙

中央把一位央行行长调来天津当市长了!这一为天津谋划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让总是愁钱搞建设、发展缺底气的天津人觉得有了希望。

2003年1月24日,戴相龙在天津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天津市市长。首次以市长身份公开露面时被人们报以10分钟的掌声。这年,他58岁。

1800亿,一个惊讶的数字

2003年2月20日,海河堤岸改造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天津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治理海河行动,正在海河两岸的天津八个城区实施。

在天津市通过的海河综合开发总体规划中,拟投资1800亿元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内,将海河建成独具特色、国际一流的服务型经济带和景观带,使其不仅具有防洪、排涝、供水、航运等功能,更具备旅游、休闲和发展三产服务业的功能。整个综合开发项目所需的大量资金,将主要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筹集。来源包括开发银行的中长期贷款和各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同时广泛吸纳社会各方资金。包括私募和民营资本也在考虑之列。

按照总体规划,从2003年初到2004年底为海河治理一期启动工程,以建设海河上游段的基础设施为重点,将建设总长度为20.6公里的10条道路,新建4座桥梁、改造2座桥梁,治理海河水体污染和堤岸改造等。一期工程需投入资金36.18亿元。整个启动工程到2007年结束,启动工程拟投资196亿元。

7000亿,津门改革金融先行

“金融”,是2003年天津经济的关键词。7000亿,是一个比开发改造海河更大、更敏感的数字。

戴相龙一直在调研,在思考。他把金融放在了他执政方针的第一位。

一座座分布在城市各个关键部位的“烂尾楼”,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是些死结,也是些活扣。扔下一屁股银行债务的投资商跑了,能坚守下来的开发商喘不动气了。盘活了,就能走出一局好棋。

他会同银行、建设和规划部门,为推动“烂尾楼”的债务重组,呕心沥血。

喜欢去听现代音乐会的戴相龙,也把目光聚焦在了天津的独特资产“小洋楼”上。这是些带着历史伤痛、回旋在低音部的西洋音符,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文化积淀深厚、可以大力开发的中国元素。整修五大道,整修小洋楼,和海河大开发一起,列入了天津市总体城市开发规划布局。

春秋两季的天津市住房交易会,他都会去参加。在天津市面向拆迁户和低收入城区居民家庭的经济适用房定向销售现场,他也会早早来到现场,听取群众对房价的意见。

虽然,近年来天津市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天津市的金融建设仍然相对滞后于经济建设,金融体系和结构调整尚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影响了天津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从地理位置来看,环渤海地区正处在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全球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背景下,很多的跨国企业选择天津作为其生产基地,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

天津市的增长步伐明显有些沉重了。

这种情况让以央行行长调任天津市长的戴相龙提出了天津要“加快发展金融、物流、商贸会展、房地产四个主导产业”,把金融放在了他执政方针的首位。

他反复斟酌着,通过金融改革与体制创新来为天津发展注入活力,这是首先要抓的大课题,最终,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天津拿出了一个五年计划,也是戴相龙市长的任期目标计划――五年内投下7000亿元,把天津打造成中国北方沿海的金融中心!

滨海发展“胎动”,渤海银行降生

作为全国最早的直辖市之一,天津还没有一家全国性银行的总部。

戴相龙在南开大学第二届以“公司治理改革与管理创新”为主题的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上,透露了天津正在谋划的那个北方金融中心的蓝图:在银监会的支持下,国务院已经于2003年10月正式批准筹建总部位于天津的渤海银行,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天津期盼已久的金融体制改革,将从渤海银行的成立开始启程。

这时候,人们注意到,九河下梢的天津,不知何时,一下子爆出了三条金融街。

一条是已经有百年历史、有着建筑博物馆美称的解放北路老银行街,随着海河大开发将得到改造整修。在中国近代史上,天津是著名的北方经济、金融中心。清末到民国28年,天津金融业曾一度超越上海,沪上的上海、浙江实业、浙江兴业三大行的实力,远不及天津的金城、盐业、中南、大陆四大银行机构。这条大街上,设有49家国内外银行,其中包括12家国内银行的总行。此外,还有二百七十多家国内外保险机构,以及功能完备的证券交易所。所以,才有“南有上海、北有天津”的极度繁盛。所以,天津在20世纪90年代也才有底气要争办全国第三家证券交易所。

另两条金融街,都属于新规划,正在大兴土木紧张建设中。一条叫滨海金融街,在滨海新区泰达开发区的核心部位,紧邻着开发区投资服务中心。意图吸引世界各大银行在此设立分行或者办事机构,所以又被称为“天津的曼哈顿”。一条叫友谊路银行街,也在市内,从友谊路越过中环线向北延伸。浦发银行、深发展银行、天津银行的总部等数十家银行都已纷纷入驻,捷足先登。这条街又被称之为“天津的华尔街”。

渤海银行的筹划,戴相龙可以说是最早的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渤海银行从筹建到正式创立,戴相龙市长功不可没。

金融创新从滨海开始

“中、农、工、建”四大国有银行都已经将总行的综合经营业务部设在了滨海新区,在金融综合经营方面进行业务试点。天津市的地方金融控股概念――泰达国际金融控股集团正在筹建之中。香港汇丰银行、韩国朝兴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东信恒安保险经纪等私营金融机构相继进入,首批入驻滨海金融街的国内外银行和金融机构、财务公司已经有了五十多家。金融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这些金融企业和机构的入驻,完善了开发区的服务功能,为开发区招商引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石油、康菲石油、LG等为代表的全球知名企业也纷纷进驻,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贸易以及律师行、会计师行、咨询公司等行业共同构成的庞大群体。

“滨海新区”、“环渤海”是戴相龙市长在不同的场合发表演讲时最常提到的两个词语。他在许多场合都一再强调中央把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滨海新区为什么要选择金融业为发展重点?理由有三条:滨海新区建设需要巨大资金支持,未来五年年均投资1200亿元以上,要保持这样大的投资力度,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金融工具筹措资金。天津金融业一直相对落后,有许多存量资产需要产权交易市场等工具盘活,这是滨海新区选择金融业为重点产业的第二个理由。选择金融业为重点也是中国改革赋予滨海新区的历史使命,滨海新区将成为中国金融业开放后,中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的缓冲区和实验区。

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天津滨海新区

2005年12月,随着外汇管理改革试点七项框架性政策被批复,国家批准天津设立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进行试点。基金总规模为200亿元,首期规模将不少于50亿元。将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滨海新区功能定位要求,投资现代制造业、为环渤海地区服务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项目等。

2006年12月,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终于在天津设立。这是中国第一只大型人民币产业投资基金、中国第一只契约型产业投资基金、中国第一只完全面对特定机构投资者的产业投资基金、中国第一只完全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投资基金。

一年之后,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在各方关注之下签定首个项目:向天津钢管集团注入资金约15亿元,以发展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

京津联动,协调发展

长期在北京的经历,使戴相龙在加深京津之间友谊和了解,扩大信任和联系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北京和天津市领导、各部门负责人的交往更加密切了。这对推动中央京津冀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戴相龙强调:北京和天津这两大直辖市各具优势,互补性很强。天津的基础和优势既属于天津,也属于北京。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北京市的发展带动了天津的发展,天津市的发展也有利于北京更好发挥首都功能。

因此,天津在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上,根据国家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总体战略要求,充分考虑了与北京市的协调发展,在确定的“一轴两带三区”的市域城镇空间总体布局中的“一轴”,就是将京津塘高速公路走廊作为城市主要发展方向,与北京东部发展带对接。为此,在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天津抓紧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拉近两市距离。其中的京津城际铁路就是一个大手笔。

“必须30分钟以内!”这句话,是戴相龙市长在与交通部、铁道部谈判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的时候说的。这话说得有些熟不讲理,不太客气。但是戴市长说的很死:技术上你交通部、铁道部说了算,时间上我说了算。北京到天津,天津到北京,40分钟不行,35分钟也不行,单程必须30分钟以内到达!

这句半开玩笑的话,不是随便说说,当然是以严谨的技术试验数据和科学论证为基础的。为了心中有数,掌握第一手资料,戴相龙多次与专家们座谈,到设计规划部门走访,到试验工地视察。

打造半小时京津经济圈,促进京津一体化发展,对于天津可谓关系重大。到天津工作以后,戴相龙市长在公开场合多次讲道:“京津两地的交流日益增多,目前交通状况已经难以满足需要。从北京到天津到港口,如果建成一条城际快速铁路专线加上新增一两条高速公路是非常必要的,相信那时天津和北京的经济联合将会非常密切。”

戴相龙拼力争取京津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付出的心血,一点也不亚于他以天津滨海新区为“试验田”的大刀阔斧的金融改革。京津高速公路上,戴相龙不知来来回回跑了多少趟,争取支持,争取共识。2003年6月以来,铁道部、北京市、天津市三方就京津城际交通项目建设问题经过多次会谈、协商达成了一致意见,并签署了会谈纪要。“一流的工程质量、一流的装备水平、一流的运营管理”,确保京津城际铁路实现三个一流。这是三方领导人作出的郑重承诺。

2004年12月3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了项目建设的通行证。2005年3月,成立了由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天津市市长戴相龙任组长的京津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建设领导小组。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经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的《环渤海京津冀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05~2020)》,明确提出2010年“建成北京-天津-塘沽城际轨道交通线,构建京津冀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的主轴”。

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工程于2005年7月4日正式开工,于2008年8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全程实际运行时间,只有27分钟。发车间隔15分钟,高峰时可以做到三分钟发一次车,完全能够满足两大都市客流需要,实现了北京与天津的半小时经济圈计划。

我已经是个天津人了

2007年12月27日下午,天津市市长戴相龙在执政五年后卸任离开天津。在天津市领导干部大会上,戴相龙向大家告别。他仍然话语不多,但是句句真诚。

他说:“我已经是个天津人了。”他有些说不下去。

停顿了一下。戴相龙接着说:“以后,我还会继续关注天津。我将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关注天津的发展。相信会不断听到天津的好消息!”

掌声经久不息。也是发自内心,带着真诚,饱含感情。口碑是心声。天津群众得知戴相龙市长要离开天津的消息,纷纷表达着惋惜和不舍之情。

有报道说――五年前,卸任央行行长的戴相龙出任天津市代市长。在2003年1月天津市人大会上,戴相龙获全票当选为天津市市长。他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了由掌控全国金融命脉的“京官”到“钱少、事多、压力大”的地方官的角色转换。

有评论说――戴相龙任职天津市长的五年,是天津经济发展最快的五年。戴相龙给天津这座沉寂已久的城市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他五年来的亮丽政绩,向天津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据统计,戴相龙任天津市市长五年,是天津市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最平稳的五年:天津整体经济持续增长,GDP突破5000亿元,年均增长15%;财政收入突破1200亿元,年均增长26.1%;城乡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人民年均收入增长10%以上。

(摘自《第三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版,定价:39.8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