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最后的声音:文化名人遗嘱

2009-10-01 17:05:00 来源:书摘 曾辉 编著 我有话说

1981年――浪漫诗人吴宓

  【遗言披露】

给我水喝,我是吴宓教授。给我饭吃,我是吴宓教授!

【遗言透视】

吴宓(1894~1981),字雨僧、雨生,笔名余生,陕西省泾阳县人。1917年,23岁的吴宓赴美国留学,攻读新闻学,l918年改读西洋文学,1926年吴宓回国,即受聘在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任教授,1941年当选教育部部聘教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鼻祖。著有《吴宓诗文集》《空轩诗话》等专著。

“给我水喝,我是吴宓教授。给我饭吃,我是吴宓教授!”这是吴宓临终前的呓语,可见教授两字,在吴宓心中的地位是多么崇高!吴宓有着真学识、真性情,却自比为古希腊悲剧英雄,而他的命运,恰恰中了他的谶语!

1984年――哲学顽童金岳霖

  【遗嘱披露】

1982年,重病期间的金岳霖留下了一份遗嘱:“哲学所党组负责同志:我可能很快结束。我要借此机会表示我感谢党,感谢毛泽东同志,感谢全国劳动人民,把中国救了,瓜分问题完全解决了,四个现代化问题也一定会解决。我死之后,请在我的存折中提出三千元献给党。请不要开追悼会,骨灰请让清风吹走。”

【遗嘱透视】

金岳霖(1895~1984),字龙荪,出生于湖南长沙,祖籍浙江省诸暨。1911年,金岳霖入北京清华学堂学习,1914~1921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之后在英、德、法等国留学和从事研究工作。1925年回国,l926年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授,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以后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副所长。195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79年被选为中国逻辑学会会长。金岳霖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这是每年新学年金岳霖给新生的第一句话。黑眼镜、黄夹克、呢帽护顶,曾经,金岳霖以这一标志性的行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西南联大的路上。

金岳霖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教育家,与胡适、冯友兰、陈寅恪等一道构成中国近现代学术之第二代中坚。他的一生复杂而又单纯,传奇而又寂寞。他睿智的言语让我们敬佩。

1998年――文化昆仑钱锺书

【遗嘱披露】

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留骨灰。

【遗嘱透视】

钱锺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l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35年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英文系,获副博士学位,后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院研究法国文学。1938年回国,曾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湖南师范学院、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北京图书馆英文馆刊顾问,南京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纂。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古典文学组研究员等,1982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文学所研究员。1993年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选本《宋诗选注》。文论集《七缀集》《谈艺录》及《管锥篇》(五卷)等。

1997年,亚洲刮起金融风暴;1997年,中国洪水滔滔。一年后,一代才子钱锺书安详地闭上眼睛。尽管他一生不止一次地面对政治的惊涛骇浪和生活的狂风暴雨,但他都以他特有的“钱氏幽默”淡然置之。“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留骨灰。”他的遗嘱异常简洁,他的葬礼异常简陋。他的遗体告别的只有两三个亲人,夫人杨绛撒了几瓣花;骨灰同其他人的混杂在一起埋掉了。但他的睿智幽默没有埋掉,他的皇皇巨著没有埋掉,他淡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光泽也没有埋掉。

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生活、对社会、对自己的态度一定会影响到他对死亡的态度。钱锺书的遗嘱中所体现的,正是他自己对人、对事的那一份清淡简约、轻盈飘逸。他生前获得过极高的评价。钱锺书是中国古典文化在20世纪最高的结晶之一。他的逝世象征了中国古典文化和20世纪同时终结(余英时语)。有一位外国记者说:“来到中国,我只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锺书。”面对这些美誉,钱锺书始终保持着冷静和清醒。

1958年――爱国诗人柳亚子

1949年,毛泽东会见柳亚子先生。

【遗嘱披露】

【遗嘱一】

余以病废之身,静观时变,不拟离沪。敌人倘以横逆相加,当誓死抵抗。成仁取义,古训昭垂;束发读书,初衷具在。断不使我江乡先哲吴长兴、孙君昌辈笑人于地下也。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十月书付儿辈。

【遗嘱二】

我此次自宁返沪,据华东局高署长报告,途中有人窥伺。自问衰朽,蒋匪帮不应重视;或者彼为反噬之计,图破坏民主党派合作,且将血口喷人,混淆海内外视听耳!为此声明,柳亚子不论在何时何地,有何意外,决为蒋匪帮毒手。我死以后,立刻将此遗嘱在报纸上公开宣布为要!!!

我死后裸体火葬,一切迷信浪费,绝对禁止;于公墓买一穴地,埋葬骨灰,立碑曰“诗人柳亚子之墓”足矣!(地点能在鲁迅先生附近,最佳, 我生平极服膺鲁迅先生也。)如不遵照,以非我血裔论!!!

一九五零年十月二十四日晨四时柳亚子遗嘱

【遗嘱透视】

柳亚子(1887~1958),诗人,原名慰高,号安如,改字人权,号亚庐,再改名弃疾,字稼轩,号亚子,江苏吴江人。早岁在乡从陈去病、金天羽游,1905年加入国学保存会。后至上海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创办并主持南社。民国时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上海通志馆馆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通缉,逃往日本。1928年回国,进行反蒋活动。抗日战争时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民主活动,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兼监察委员会主席、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央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其诗高歌慷慨,亦工词。著有《磨剑室诗词集》和《磨剑室文录》,另有《柳亚子诗词选》行世。

柳亚子一生为追求进步、追求真理,奔波奋斗,革命一生,至死不渝。身陷囹圄,他依然以“文学斗士”的武器战斗,用笔墨和纸奋写革命激情,鼓励推翻反动的不合时宜的政权,赢得人民的民主。在困境中他特立独行的遗嘱,在今天,依然真切地展现了这位爱国诗人的气质、个性和宁折不弯的风范。

1998年――慈让文人沈从文

没有一滴眼泪,悲痛都在我心里,我也在埋葬自己的一部分。那些充满信心的欢聚的日子,那些奋笔和辩论的日子都不会回来了。没有哭泣,没有呼唤,也没有噪音惊醒他,人们就这样平静地跟他告别,他就这样坦然地远去。

――巴金

【遗言披露】

沈从文临终前,家人问他还有什么要说。他回答道:“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

墓碑上写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石后是张允和的撰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后一字组成了“从文让人”是他一生的写照。

【遗言透视】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出生于湖南凤凰一个旧军官家庭,后因家境转入困顿,1917年,沈从文刚刚小学毕业,即厕身行伍。其后数年间,他随当地军阀部队辗转于湘、川、黔边境及沅水流域各地。1923年秋,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开始不安于现状,并毅然离开湘西,独自来到北京。从1924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上世纪30年代初,沈从文于创作的同时,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以其在文坛的广泛影响,被视为“京派”作家年轻一代的领袖。1949年以后,沈从文改行从事古代文物研究,并先后出版《明锦》《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等古代文物图案集及学术论文集。1964年,受周恩来之嘱,着手编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直至1980年方得以完成,填补了中国服饰研究的空白。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因心脏病猝发,在家中病逝,走完了他86年的生命历程。沈从文逝世后,香港、台湾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但国内报纸一周以后才公布了这一消息。长期以来,他像一个被边缘化的人,不被人记起,他所受到的待遇远远低于他为中国文学界和学术界所做的贡献。但他早已洞彻世事,淡泊名利。1992年,沈从文的骨灰在家人的护送下魂归故里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清山的五彩石下。墓旁的大青石上,刻着沈从文的一句名言:“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他终于结束了一生的漂泊,在美丽的沱江边安息。

1974年――思想孤星顾准

  【遗嘱披露】

对于所有关心我的朋友和同志,尤其是于里夫、耕漠两位老友对我真挚的关注,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生前所用全部遗物交给重之(注:顾准幼子);在京存款(补发的生活费,现由六弟交给母亲保存)交给淑林,并入妈妈的遗存;在上海现由六弟保存的存款伍佰元赠予里夫老友。

我所有的全部书籍交给六弟并由他全权处理。

遗稿:

(一)有关希腊史部分交给吴敬琏同志;

(二)其他部分均由六弟全权处理。

请六弟选择一些纪念物品代我送给张纯音同志和她的女儿咪咪。

医院认为我的病例特殊,如果需要,我的遗体愿供解剖。我的骨灰倒在三里河中国科学院大楼(前经委大楼)前面的小河里。

祝福我的孩子们。

【遗嘱透视】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篇一读想风标。

不妨举世嫌迂阔,赖有斯人慰寂寥。

――王安石

  顾准,1915年7月1日生于上海,1927年在黄炎培所办中华职业学校毕业后,进入立信会计事务所当练习生,随后通过自学,逐步掌握了会计学。1934年,他完成了第一部会计学著作《银行会计》,为国内第一本银行会计教材。1935年在上海参加地下党,后赴苏南、延安、胶东等地从事革命活动。上海解放后,担任上海市财政局局长兼税务局局长,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副部长,上海市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在1952年的“三反”运动中,他受到了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处分。1957年划为右派,1962年摘帽,1964年再度被打为右派。他两度下放劳改,受尽凌辱,但他的思想却在中国最黑暗时放射出闪耀的光彩。1956年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964年提出进行价格改革。在遭受迫害期间,他特别关注民主问题,坚持民主社会主义的理想,写成《希腊城邦制度》《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1974年12月3日因患肺癌病逝。

曹操的座右铭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而顾准的座右铭却是:“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他用思想的火把照亮一个时代的黑暗,他用冷静的大脑对抗一个国家的癫狂。他如同身陷重围的斗士,用自己的铮铮铁骨刺破头顶的阴霾,上帝于是馈赠他一束阳光。风浪起时,人们用唾沫将他掩埋;风浪过后,人们都说他是一位大思想家。

  (摘自《最后的声音――民国名人的遗嘱》,团结出版社2009年1月版,定价:26.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