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阅读给我们快乐

2009-10-01 14:06:00 来源:书摘  [德]斯特凡•博尔曼 著 周全 译 我有话说

阅读给我们快乐,并让我们置身另一个世界――凡是沉浸于书中天地、超脱于时空之外的人应不致对此表示异议。不过,阅读应该让人快乐,而且这是它的主要目的,这种观点在17世纪相当新颖,只开始零星出现,到了18世纪才蔚然成风,那时的画家为我们描画了当时的情景。

私人生活的乐趣

让―巴蒂斯塔・西梅翁・夏尔丹

《私人生活的乐趣》,1746年

法国画家让―巴蒂斯塔・西梅翁・夏尔丹在1 8世纪中叶绘制了一幅作品。此画作在德国以《家居生活之喜悦》的标题而闻名。其法文名称则更加精确地道出了《私人生活的乐趣》,所探讨的是私人生活当中的消遣或闲散。 “乐趣”在此的反义词是“无聊”,不像德文的标题翻译隐隐约约将“苦难”视为“喜悦”之反面。

画中出现一位女性,她安坐在大大的红色扶手椅上面,椅子有高耸的靠背和整片的扶手,她背靠着一个松软的垫子,并把双脚置于矮凳之上。与夏尔丹同时代的人认为,依据那位妇女的时髦穿着,尤其从她左手持书置于膝间的方式,可以发觉一种逍遥洒脱的韵味。

在这幅作品的背景部分,我们看得见一张小桌子、一架纺纱车,以及摆在梳妆台上面的陶罐和镜子。梳妆台微微开启的门扉,暗暗点出里面还有其他书籍。不过这些家居生活的标志物,并非全部反映出愉悦的氛围。与前景中色彩光鲜的女读者相较,它们更加显得不够引人注目。这位妇人或许在别的时候也必须亲自纺纱或动手做羹汤,不过她以手指夹开书本的动作表示:她只是暂停一下而已,随时可以从中断的地方继续阅读下去。她读书的时候并未受到打扰――比如丈夫等着吃饭、小孩吵着要围巾和帽子,或者她的心中有声音提醒自己该去做家务事了。说不定是这位女读者主动暂停,以便回味咀嚼刚刚读到的内容。她的目光未曾凝聚于特定的方向,甚至还出乎观画者的意料,并没有盯着他们看。画中人的眼神自由飘浮,反映出她的内心世界。这位女性追随所阅读的文字进一步发挥想象、进行思考。她不光是读书而已,反而显得像是在为自己画出世界的图像。

阅读中的少女(1)

多梅尼科・费蒂(1589~1624)

《阅读中的少女》(被认为是费蒂的作品),约1620年

多梅尼科・费蒂是一位过渡时期的画家,这幅构图简单、有关一位单纯少女的画作即被归类为他的作品。于其巧手之下,古代神话和圣徒故事里面的画面转换成为风俗画的场景,因而获得了新的人间风味。费蒂让神话褪除了神话色彩,并使得宗教世俗化。他运用精确的细节和几乎称得上是“自然”的手法,尝试借此来掌握现实生活。其绘画作品明确显示出,人的道德不需要以经文中的标志和象征作为圭臬,反而仅仅通过特定的姿势、特定的眼神、特定的光线效果,即可将之表达出来。

在此画中,少女前袖呈褶状垂下的衣纹经过精心绘制,烘托出她外观上的落落大方和端庄稳重,这种神情使得她可以与大人物平起平坐。这位年轻女读者能让人感觉到难以用笔墨形容的优雅。她使我们产生一种感觉:阅读就好比传说中的魔法腰带,一旦系上以后即可发挥无边法力,让配戴者散发出令人心生爱慕之意的优雅。

蓬巴杜夫人

弗朗索瓦・布歇(1703~1770)

《蓬巴杜夫人》,1756年

蓬巴杜侯爵夫人乃法王路易十五的情妇,因为生活奢靡而遭百姓鄙夷。她出身自中产社会,是一个巴黎商人的私生女, 1756年被任命为王后的“宫廷女史”之后,即委托弗朗索瓦・布歇――日后的“国王首席画家”――为自己绘制了一幅宫廷式的肖像。

画像上面的一切均出于精心规划:就连散落各处的乐谱、铜版画和书写工具也都用于展现慵懒的气氛――它与奢华和品位共同构成香闺摆设的三大要素。无怪乎时人将之视为“感官享乐的宅邸”。画中主角身穿宽大的宫廷服饰,斜坐在一张推放到墙头立镜前方的躺椅上面。我们还看得见一个雕饰繁复的书柜,它的镶边就是女主人的纹饰盾形徽章。这幅作品当中的一切都很私密,而且一切都是刻意安排出来的。早在大众传播媒体诞生之前很久,它已经向我们展现一个用于炫耀的世界,其中充满了欲望和热情。

在这个享乐的国度内,书籍尚未失去主导地位。侯爵夫人已抬起目光中止阅读,用右手食指夹住书中刚读到的段落。她的右下臂和摊开的书册,正好位于全图从左上拉到右下的对角线,一直延伸至地上零星放置的其他典籍。她手中的书本也已经滑到一边,使得膝上的位置空了出来。她正在等待陛下驾到――这位美丽的女性永远晓得该如何因时制宜。

阅读中的少女(2)

弗拉戈纳尔(1732~1806)

《阅读中的少女》,1770年

这位年轻女性身着当代时髦服饰,正以悠闲的姿态持书阅读,已经悠闲到了可以同时举杯饮茶的地步。她只用四根手指把书举起,小指则微微向外伸出。现在读书是很轻松的事情:穷经皓首探索书中隐藏含义的现象,在此已不复可循。

画家很成功地在少女阅读之际,同时捕捉住两种不同的目光:一是凝聚于字里行间的专注的目光,另一则为伴随着阅读而形成的自由飘浮、迷失于感情与梦幻之中的目光。

艺术家的妹妹

卡尔・克里斯提安・康斯坦丁・汉森(1804~1880)

《艺术家的妹妹》,1826年

丹麦画家卡尔・克里斯提安・康斯坦丁・汉森画笔下的儿童与青少年,往往睁大了眼睛来观察周遭世界,仿佛有难以理解的事物令他们惊讶困惑不已。当艺术家的两位妹妹在画中共同默读时,似乎也面对了同样的情况。年纪更小的妹妹紧紧靠在姐姐肩膀上,看起来一方面想距离书本更近一点,同时却又希望获得更多安全感。

晚安故事

安东・埃伯特(1845~1896)

《晚安故事》,1883年

安东・埃伯特一生当中借由自己的风俗画,成为极受中产阶级欢迎的画家。他画笔下的家庭生活温馨时刻尤其受到喜爱。无论如何,这幅作品的标题还是产生了误导作用,因为那位母亲并没有为孩子们讲述晚安故事。他们三个人反而共同目不转睛,看着一份显然来自国外的画报。画报向他们展现出家中宁谧天地以外的世界图像――或许那也是不在场的父亲无法用理性来体会的世界。

寂静

雅姆・雅克・蒂索(1836~1902)

《寂静》,无日期

对着儿童念出书中内容的惯常做法,长年下来依旧持续不衰。这个宛如田园一般惬意的朗读地点,就位于树端繁枝茂叶遮蔽之下的阴凉处。不过画家在此绘出了许多启人疑窦之处。草坪后侧的深色小水池,与前景部分小女孩正在攀爬上去的兽皮遥相呼应。那看起来仿佛是:在全无恶意的儿童故事背后,正有恐怖的阴影逐步蔓延至周遭的环境。纵使是寂静也可以让人心生畏惧。

蒂索曾经重复使用过这个主题。在一幅相似的画作上面,那个小女孩为书中内容所深深吸引。她不像在这幅画中,被我们看不见的事物转移了注意力。

  (摘自《阅读的女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3月版,定价:39.8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