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索典”式读书

2010-02-01 14:39:00 来源:书摘 山东省青岛市 王 涛 我有话说

引用典故,历来为古今中外的写作者们所钟爱,典故出处多源自寓言神话、历史著作、哲学经典、民间传说等等,范围十分广泛。其在文中的作用,或指代、或比喻、或嘲讽,功用颇多。一个用得恰到好处的典故,不仅体现出作者为文的睿智哲思,往往还起到画龙点睛、引申说理的作用,为文章增色不少。而对每一个典故的追问与

求索,都将会把读者引入一片崭新的知识天地,由追索典故的出处、意义等入手来培养读书兴趣,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追索政治理论著作中的典故。毛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上作 《为人民服务》的讲演,文中引用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主席以其深厚的国学修养,把引文古为今用,赋予了这句话更加积极向上的时代意义。进入新世纪,“与时俱进”一词应用广泛,追索其源头,我们很容易就想到 《庄子・山木》中的“与时俱化”,由一个成语通向一本书,而这本书正是中国哲学的源头之一。通过追索这些典故,充分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历史所特有的文化底蕴。

追索人文经典中的典故。唐诗汉赋晋文章,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历史越往近代发展,写作中的用典越蔚为大观。以 《红楼梦》为例,刘姥姥嬉游大观园一节,宝玉说要把残荷拔去,黛玉却引李义山 “留得枯荷听雨声”一句诗,马上为小说增添了意境。通观整部小说,无论是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还是日常联诗作句,真是无处不用典、无典不精妙。即使是那些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也同样把 “用典”发挥得淋漓尽致。例如 《拉封丹寓言》,作者自己也承认作品中有伊索或者古希腊、古罗马神话的影子。一篇篇寓言把我们引向西方古代神话的世界,这又是一片不同于东方文化的崭新天地,这样的阅读过程,确实让人快乐!

追索大众读物中的典故。即使是在小学生的写作中,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被引用的几率也是相当高的。如果对这句话的来源作一下追索,我们就可以读到培根的论说文集 《培根论人生》,再进一步了解培根其人,原来他是西方思想史上如此重要的一位哲学家,他的巨大贡献属于整个人类。熟悉中国戏曲的人,都知道 “陈世美”三个字被后人来指代负心的男人,然而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真人是否如戏中所演?这既是民间的谈资,也是对戏曲史家的挑战,真的是余味无穷。至于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至今被引用的次数,又何止千万回?循着这些名句,不正是通向唐诗宋词的阅读之路吗?

伴之以追索典故的读书方式,正如同把人带进了中国园林一般,永远没有一览无余的中央大道,总是在不经意处,点缀着一亭、一窗、一池、一山,走过去,可能是绿草如茵,也可能是波光粼粼,既可能是翠竹成林,亦可能是百花满园。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对知识求真、求实、求深的过程,其结果总是把人引向唯美与智慧的新天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