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生活即教育

2010-02-01 15:54:00 来源:书摘 曹辉 我有话说

“生活即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对教育本质的诠释,是对生活本质的深刻领悟。1922年,陶行知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生活教育》一文,用英文表述了“生活教育”的观念和思想:Education oflife,Education by life,Education for life,即生活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实际上,生

活的每时每刻、每一事件、每一环节都与个体和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和行为文化的需要有关。个体通过生活提高了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劳动能力,丰富了社会关系,促进了个体身心的发展。

有生活即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的核心是求生存。而“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可以说‘生活即教育’”。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在于,有生活就有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教育是人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建构人的完满高尚的生活,即实现人生的价值。教育是生活原本应有的东西,而不是外加于生活的。由此看来,在教育与生活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方面,不同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和生活理想,要求有不同的教育与之相适应。因而,生活制约着教育对可能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的追求,即既有的生活是教育建构可能生活的基础和依据。另一方面,人们在生活中创造的文化离开文化创造的主体,就成为教育的内容,进而引起新的文化的产生。生活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为教育奠定了基础。此外,生活的空间即教育的空间,教育不可能在真空中来建构人的可能生活,人的现实生活空间为教育提供了范例。

生活是教育的基础,生活决定教育

生活教育可以用“生活的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来概括。这是因为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和根据。“生活教育的实质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更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运用生活的力量来改造生活,运用有目的的生活来改造无目的、无计划的生活,不仅体现其对生活的改造作用,同时也表明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来进行。生活是教育的根本源泉,一方面是因为生活本身含有教育意义,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的偏狭。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就应来源于生活,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第一,脱离生活的教育,会扼杀人的身心发展。因此,教育必须面向生活,走向社会,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生活是教育的动力源,是人类社会一切实践活动的根基。生活是教育的需要,不仅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也为其提供了可能性。教育因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产生,因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迁,没有了人的生活也便没有了人的教育。离开了人的生活需要,教育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生活永恒,教育便永恒;生活变迁,教育便变迁。没有生活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蕴含于生活之中,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人们在社会中的生活不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第三,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受制于生活,而对生活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因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应当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从而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认识,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各个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指向的水平。

从道德教育的视角看,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生命个体道德学习、道德充实与展现的过程。生活的教育自然包括道德的教育。正是在生活的过程中,人们习得作为品德历史积累的规范,即“拥有德性”。同时,人的德性又必须以德行加以确证,即通过生活过程展现自己的德性,也就是说,“德性之知”不同于“见闻之知”,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并通过生活过程加以确证的实践之知,是一种“亲知”,而不是“闻知”或“说知”。因此,从人的德性完满实现与发展的角度出发,道德教育更是需要将生活作为熔炉,作为培养人的德性的沃土。

(摘自《道德教育与人的经济生活》,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版,定价:25.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