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教育怎么了

2010-04-01 14:52:00 来源:书摘 王晓燕 谢云挺 我有话说

中国教育生病了。早期教育混乱、小学教育死板、中学教育沉重、大学教育迷茫是当前中国教育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主要病症。教育观念狭隘、教育认识表浅、教育行为功利、教育管理泛滥是中国教育的病根。

谢云挺(以下简称谢):前些日子,我偶然经过一个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现场,看到那人山人

海挤成一片的壮观场面,感受到当前大学生、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都来争抢一个岗位的激烈情形,再联想到这一阶段来不断见诸报刊网络的大学生卖肉、做洗脚工、当保姆等等相关报道,还有研究生找不到工作、个别大学生流浪乞讨等现象,我不由得义愤填膺,悲从心生!现在的大学生到底怎么了?尽管职业无贵贱、岗位无高低,大学生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也是人生应有的体验,但从教育的成本投入和收益来说,国家和家庭投入这么多的教育成本来培养一个大学生,为什么落到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解决的悲惨境地?这些现象尽管在高校的整个教育体系中算不了什么大事,却折射出一些非常严重的深层问题,它可能会影响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发展。今天,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在当前这样的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来讨论,可能就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了。

王晓燕(以下简称王):是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前面各个教育阶段所累积下来的问题,都要在大学这个终端受到“还债”的考验。我们是该静下心来,到教育系统的源头和沿途中去探寻一下中国教育之痒的根本症结和改进策略了。

俗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一个人之所以成为怎样的人,会做怎样的事,不仅仅取决于他学了多少知识、拿到怎样的文凭,更重要的在于他是否有一个完善的人格和健全的个性,是否拥有优良的做人做事行为习惯与能力潜质。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困难,普遍得不到社会用人单位的肯定,不是因为他们学的知识不够多或学历不够高,而往往是缺乏起码的做人功底和做事能力,而这种做人做事的习惯与潜质却不可能在某个阶段一蹴而就地养成,而是从出生开始贯穿整个成长历程中的日积月累的教育影响造成的,到了大学阶段再来关注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太晚了。但这些问题又在个体的一生发展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影响着整个国民的素质发展,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不能不引起足够的关注。

谢:现在大家都看到了中国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但到底是哪些问题?为什么这些问题总是“剪不断、理还乱”?我们是不是值得好好地对中国教育实践的各个阶段做一些深层的梳理和剖析工作?你认为中国教育实践现在处于一个怎样的状况?

王:我个人觉得,如果把中国教育实践视为一个系统的话,那么这个系统是“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其实,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个行业系统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态”现象,更何况中国教育正处于“十年浩劫”之后的知识复苏、计划经济之后的市场竞争、“一穷二白”之后的致富热潮、自我封闭之后的开放吸收这样一个历史巨变的发展背景中,教育自身这样一个没有政治决策实力、没有经济造血功能、没有社会调控力量的“中间领域”很容易在这种翻天覆地的变革浪潮中被折腾得昏天黑地,找不着北便成为难以避免的现象了。再加上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有着“学而优则仕”的潜在意识,中国父母一直受着“望子成龙”的期望影响,中国教育便背负了更多无以摆脱的社会压力,自然就更容易“累”出病来了。

谢:那么你认为,中国教育到底有哪些值得反思的症状呢?

王:如果要说中国教育的“病症”,好像是有些陷入了通体不适、运行不良的境地。任何行业都是一个整体系统,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是一部整合有序、流畅运转的机器,哪一个器官或部位出了问题,便会影响到全身心的健康运行。教育也是这样,本来,从教育本身的系统来说,早期教育该做什么,小学、中学教育该做什么,高等教育又该做什么,或者是学校教育如何展开,家庭教育如何承担,社会教育又该如何导引,都应该是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协调配合、运行有序的,可现在呢?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只顾扫自己的门前雪,而不管邻里的瓦上霜,各个领域的教育都只图眼前的名与利,而不顾长远的得与失,而教育所面对的对象却又恰恰是持续成长、整体发展的人,所以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教育改革便很容易陷入越改越混乱、越治越迷糊的病态误区了。当前中国的教育病症,我个人认为可以总结为“早期教育太混乱、小学教育太死板、中学教育太沉重、大学教育太迷茫”的症状。

谢:请你具体地解释一下。

王:具体说来,早期教育本来应该是生命初始阶段的奠基性工程,人一生中各种习惯、各种意识、各种认知都是在这一时期打下最初的模型和烙印的,它应该是要求最高、标准最细、呵护最精的,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教育应该是最为规范、最不能马虎的,但我们目前的状况却好像早期教育是一锅百家粥,任何人都可以凭着自己的认识与喜好往里面扔自己想扔的东西,从前些年媒体报道的“万元月嫂”“神童方案”到这些年商界出现的“宝宝MBA课程”“幼儿奥数”“天价幼儿园”等,层出不穷,给早期教育的娇嫩天地带来一片鱼龙混杂的喧哗之声,让广大年轻的家长根本找不着北。

而小学教育呢,这个阶段的孩子本来是大大拓展知识面,加强感性吸收、促进同伴交友社会化的最佳时机,却被读写算的单一灌输训练压制得失去阳光和灵气。几年前我曾经参评过本地一所著名小学的学生艺术节比赛,发现一年级的孩子尽管舞步队列参差不齐,但孩子的眼里还是有着可爱的光芒的,而越到高年级,那些孩子眼中的光芒就越来越死沉、表情越来越呆板,到了五六年级,尽管孩子们奏着整齐的音乐唱着响亮的歌声,可看他们的神态,就像一帮任人摆布无以抵抗的木偶,这样的情形,我现在想来都还感到心酸。而中学阶段,则是自我意识膨胀、青春动力飞扬、理性思维活跃的勃发时机,这一时期的教育应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引导去思考领悟关于自身成长及其与社会融合的观念策略问题,去顺利解决自我成长突变历程中的种种冲突与困惑,但接踵而来的中考高考应试重负却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更何况小学阶段忽视整体潜能发展的单一死板教育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内力去一边对付繁重如山的应试功课、一边处理迷乱纷杂的青春困惑,内忧外患的沉重挤压,让许多孩子不知如何挣脱释放,于是,逃学出走、沉迷网络、少年犯罪便成了这个阶段屡治不禁的社会问题。

高等学校的学子们,已经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来担负自我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责任了,怎样筹划自己的职业理想、怎样承担将要走入婚姻家庭的角色职责、怎样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怎样利用自己的兴趣才智来为社会担一份责尽一份力等等这些,都应该是被称为“大学”的高等教育阶段最主要的价值内涵。可是,经历了长达十几年寒窗煎熬、闭门苦读的学子们终于可以卸下读书重负,可以不受管制地在大学校园里好好松懈释放了,他们抄着笔记挣着学分,却不知道为何要学;他们谈着恋爱论着情感,却不知道婚姻的内涵与家庭的责任;他们畅想着、接触着校园外面的花花世界,却不知道自己面临的这个社会到底与自己有多大的内在关联……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千辛万苦地进来,轻轻松松地度过,再稀里糊涂地出去,而等到真正走上社会后,就业的困难、生存的不易、职场的无助、前途的迷茫……这种种困境才如当头一棒,击碎了心中沉醉多年的“教育梦”:原来,学了这么多年的东西派不上用场,生活中、工作中要用的东西却又不知从哪儿学、又从何学起――这便是当前教育的悲哀,更是当代学子及其家庭的不幸!

谢:那你认为造成这些教育病症的根源是什么?

王:尽管各个阶段的教育诟病都有着它自身的客观“病因”,但究其根源,还是存在着整体把握不力、系统相互影响的因素。依我个人看来,教育观念的狭隘化、教育认识的表浅化、教育行为的功利化和教育管理的泛滥化还是造成当前教育现状推诿不去的主要症结所在。在信息汇集的网络世界,你只要搜索进入任何一家与教育有关的网站,基本上都会跳出各种各样的招生、升学、考证、培训等类似信息,或者就是某某教育部门的红头文件及某某教育机构的活动报道,很少看到让人耳目一新的真正去讨论某一领域教育真谛、展现某一方面教育内涵的专题图文资料,各个教育机构除了校舍大小、获奖多少、分数高低的表浅区分外,几乎都看不出它们之间究竟有哪些差异、到底有什么特色,就如同一位学者所言“中国所有的大学都是一样的”,大学至此,何况其他!许多早期教育机构则更是打着“艺术幼儿园”“双语幼儿园”的特色旗号,每天教给孩子的却还是大同小异的拼凑课程。似乎教育的功能就是升学考试,教育的内容就是技巧培训,教育的展现就是活动作秀,教育的成效就是获奖拿证!那“教育”原本具有的“教化”“育人”之深刻含义到哪去了呢?这种把教育概念狭隘化、把教育内涵表浅化的观念导向就直接导致了教育视点和教育行为的功利性。为教者,似乎人人都明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但又有多少人能够逃脱获奖名次、分数高低、论文职称的功利圈而真心实意地为某一个学生的心灵成长费尽苦心,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为某一具有深刻和长远价值的教育研究而辛苦地抗争、清贫地执守呢?!而也正是因为通过强化训练便可获奖拿证,秀些活动形式便可评选过关,所以教育便成了一个人人都可登台、家家都可唱戏的“名利场”了,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助考书籍堆积如山,商家、出版、个人都想在这个名利场中分得一勺羹、赢得一杯利,占着主体客户资源的教育机构当然就更不甘寂寞了。也因此,偏离教育规律而盲目把教育商品化的“教育产业”之误区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也就给中国教育带来了谁都在管、谁又都管不了的泛滥失控现状。

当然,我们指出当前教育的这种种病因,倒并不是看不见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为教育政策的改进变革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更不愿忽视或磨灭许许多多教育理想的践行者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为教育实践的改革创新所付出的艰苦心血。但如果不从上位去拓宽教育管理的执政观念,不从深层去剖析教育实践的运行机理,不从长远去构架教化育人的培养目标,那么教育政策的空泛导向与教育实践的功利作秀将永远是上下两层皮,中间夹着总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教育困扰,便无法尽快根除教育的病症,使整个教育系统成为协调一体、配合有序的健康机器,和谐畅通、良性循环地运转起来。

(摘自《中国教育问道》,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定价:25.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