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古印度人的礼仪

2010-04-01 16:34:00 来源:书摘 丁一 我有话说

日常生活中,古印度人非常讲究礼仪,但由于地域辽阔,各民族、种姓、宗教流派之间的礼仪形式不尽相同,最具代表性的,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白勺礼仪。

合十 拥抱 摸足

印度教要求信徒待人接物和善有礼,因此,从吠陀时代的婆罗门教开始,教徒们之间就

有一套非常讲究的礼节,有些礼节非常繁琐,但人们对此毫无怨言,越是繁杂,越觉得待客有方。这些传统也被其他宗教接纳。于是,在后期,即使不同教派之间的人,见面后的礼节也大同小异,一些小礼仪已经超越了宗教的范畴,成了一种世俗的传统。

古印度生活中最常见的是合十礼,行合十礼的同时,还要说:“纳莫斯迦尔”或说“纳莫斯戴”,即祝贺、致敬之意。这个问候语不分时间,不论男女,见面或分手时皆可用它,还礼者也说此话,但要重复两次,以表客气。当然由于种族、地区的不同具体语言会不一样,比如西北边疆的人说:“哈拉达!”但实际上和“纳莫斯迦尔”是一个意思。合十礼虽然简单,但也是有许多讲究的。一般来说,分三种情况:一是普通人之间打招呼,遇见长辈是双手合于鼻梁之上,平辈则合于胸口和下巴之间,对晚辈,稍举到胸口就可以了。二是拜见神灵时行的合十礼,要求人右腿跪地,双手合掌于两眉中间,头部微俯,以示恭敬虔诚。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也把合十礼列为宗教常用礼仪,《法华经》中对佛教徒拜神时的合十礼有明确的规定:“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这种合十礼也被称之为“跪合十”。也常常用于古代臣民拜见君主时使用,但后来被穆斯林统治者废除。第三种情况是在重大节日、特定的纪念日,对父母、师长所行,在行礼时,晚辈必须深蹲下,并将合十的掌尖举至两眉间,并保持一定的时间,以表示尊敬。

当亲人要远行或战友即将上战场时,人常用拥抱表达自己的感情。届时,父老兄弟会在门前排成一排,依次与远行者拥抱,拥抱时,彼此将双手搭在肩上,先是把头偏向左边,胸膛紧贴一下,然后把头偏向右边,再把胸紧贴一下,有时,彼此还用手抚背并紧抱,表示心中的不舍。这种礼仪一般不用于男女分别,即使是夫妻,在人前拥抱也是有伤风化的,但母亲与女儿,姐姐和妹妹,是可以行拥抱礼的,特别是在出嫁的婚礼上。拥抱礼还是古印度军队的常用礼节,孔雀王朝时期,希腊人的小王国里,国王和将军常常热情地拥抱行将出征的士兵,以提高部队的士气。按规矩,士兵在接受拥抱时可以站立不动,但必须挺直腰板,并将佩剑高举过头。

在民间和宫廷里,摸足礼也是很常见的,一般行摸足礼时,行礼者屈身下蹲,用右手摸受礼者的脚尖,然后再摸下自己的额头,表示自己的头同对方的脚相接触。对方用手摸一下行礼者的头顶,以示还礼。受礼者一般都是地位非常尊崇的人,比如奴隶对主人,新媳妇见婆婆。有时候,这种礼仪还象征对对方彻底的臣服,阿克巴大帝在接见拉其普特众王公时,王公们便以此礼表示对皇帝和莫卧儿王朝的忠心。另一些人在行此礼时,俯身伏地,以头顶碰触对方的脚尖,这种情形可谓是对对方最高规格的崇敬了,一般只用于信徒对宗教中的圣人,或犯了大罪的犯人,对法官求饶。

另外,在欢迎仪式上,花环礼,也是最常见的礼仪,凡贵客临门时,主人都会走出家门去迎接,行合十礼后,主人家最德高望重的男人,便会将一个用玫瑰、茉莉、百合等鲜花编成的花环套在客人脖子上,花环越粗、鲜花种类越多,证明客人的地位越高。在宗教节日里,人们所尊崇的神像上,也会被套上许多大花环。

此外,由于各种教派的神庙遍地都是,旅行者在路过这些神庙时,千万不可以视而不见,而是应该停下脚步,敲响小庙屋檐下的小铜钟,然后跪地合十,闭目祈祷,求神保佑一路平安。最后,还要在神像前留下一些钱币。这样才能重新上路。而遇见下一个神庙时,又必须停下来,重复之前的动作,有时候,这些神庙也就相隔几步远。但俗话说:“丢一家等于丢一庄。”出远门的人图个平安,自然哪路神仙都不能得罪,个个都要拜到。

遇见 道别 礼拜

伊斯兰也是一个非常重视礼仪的宗教。早先进入古印度的穆斯林来自不同的地区,进入印度的时间也不统一,比如阿拉伯人,7世纪便进入了信德地区,而阿富汗人、突厥人则要晚好几百年,更别说后来的蒙古人了。但伊斯兰教教义是统一的,因此,古印度穆斯林之间的礼仪,大体上还是一致的,只是在一些小的方面稍有差异。当然,受印度传统礼仪的影响,与世界其他地方的穆斯林相比,古印度穆斯林的日常礼仪中,还混杂着鲜明的“印度风格”。

同印度教的合十礼一样,古印度的穆斯林在见面时,也要互相行礼。古印度穆斯林的见面礼一般是先将右手置于胸前,然后鞠躬行礼,根据对象的不同,鞠躬的幅度也不一样,比如普通朋友,微微一哈腰就可以了,但如果对方是长辈、上级,则要深鞠一躬,表示敬意。同时嘴里还要说:“求真主赐你平安。”而受礼者则回答:“求真主也赐你平安。”这个问候语来源于圣徒易卜拉欣的故事,据说他晚年曾遇见了天使,天使正是这样招呼他的,结果回家后,妻子就为他生了个儿子。从此,人们便这样和对方打招呼,祝福对方也能像易卜拉欣老年得子一样,得到神的眷顾,诸事顺利。

德里苏丹王朝时期,人们在行礼时还要平扬自己的双手,可能在当时,穆斯林征服之初,社会动荡,平扬双手,意思是让对方看清,有没有携带武器,以此表示真心的友好。到莫卧儿王朝时期,穆斯林的统治已经很稳固,行见面礼时,人们便出右手相握,同时自己的左手托扶对方的右臂,以表示穆斯林关系和谐、亲如一家。

在日常生活中,穆斯林打招呼的先后顺序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说,晚辈要先向长辈行礼、教民先向阿訇行礼、客人先向主人行礼等。这些顺序,是不能错乱的。在遇见其他民族的人时,穆斯林只行鞠躬礼,不说祝福语。因此,如果一个外地人向本地穆斯林人行礼,并说祝福语,那么证明外地人也是穆斯林,根据伊斯兰教教义,天下穆斯林都是一家人,在行礼后,本地人就有义务帮助外地人解决难题。

和全世界的穆斯林一样,古印度的穆斯林每天也要做礼拜,礼拜的规矩很严格,一般来说,要符合以下条件:衣服干净、身体洁净、礼拜场所整洁、礼拜者心态平和并在礼拜时立下心愿――即所谓“举意”、礼拜时间准点、方向正确――古印度正确的礼拜方向是面向麦加所在的方位。在具体礼拜时还要遵守抬手、端正、诵经、鞠躬、叩头、跪坐这“六仪”的规定,才能算是合格的、有效果的礼拜。当然,具体的细节,南北印度并不统一,比如西印沙漠地区,水源缺乏,在洁净要求上,就没有其他地区严格了,有时候,人们抓把黄沙擦手擦身,也算洁净过了。

受印度教影响,古印度穆斯林在亲人远游或故交重逢时,也用拥抱礼表达心中的感情,所不同的是,在西印的拉合儿、白沙瓦等地区,人们在拥抱后,还会亲吻对方的额头和面颊,以表示最真挚的感情,当然,拥抱和亲吻也只能适用于同性之间。

同样受印度教影响的还有欢迎仪式上的花环,但穆斯林客人在被戴上花环后,旋即就要取下来,这是表示自己的谦虚与对主人的尊重。

避讳与禁忌

有一则笑话,说有一天一个婆罗门种姓的家庭主妇买菜回来,她的丈夫躺在床上,懒洋洋地问道:“今天买了什么菜?”妻子刚想开口回答,转念一想:不成,丈夫名叫穆里拉吉,萝卜的发音也是穆里,印度教不允许夫妻间直呼其名,说了就会犯忌讳。于是用手比画道:“买的带叶的,圆圆的,种在土里的那种。”丈夫瞪大了眼睛,露出迷惑不解的神情,妻子连忙又说:“带胡须的,不过没您那么密,稀稀疏疏。”丈夫仍旧没猜出,他忍不住跳下床来,揭开妻子的菜篮观看,一见竟是几个大萝卜,不由大怒,骂道:“你这个笨女人,我问你时,你把它举起来给我看一下不就得了,还绕这么大的弯!”妻子委屈地叫道:“这怎么能怪我呢,谁叫您的名字和它一样呢。”在信奉印度教的家庭里,像这个笑话里为了避丈夫姓名的讳而为难妻子的情况很多。如果丈夫叫“莫肯拉勒”,那么妻子就连每天食用的“莫肯”(黄油)也不能再提,只好管“莫肯”叫“格贾机”(生奶),或干脆故意把音读错掉。这有时难免引起误会,以至于笑话百出。

印度教教文繁琐,禁忌很多。就连厨房里也有这样那样的规矩,进卧室可以不脱鞋,进厨房一定要恭恭敬敬地脱下鞋,否则神灵会认定不洁,不吃你的饭菜。炒菜的时候,一定要让神灵先品尝,菜的咸淡,熟还是没熟全凭主妇们的经验和眼力,切不可兀自品尝。若实在是心中无底的,可先向神灵虔诚地祷告一番,请求神灵宽恕后,再用右手撮一点尝尝。吃饭时,大家席地而坐,用水在身体周围洒一小圈,再从盘子里挑选几个好菜,盛出一点,放在神灵前,在确定神灵品尝了他们的供奉后,才敢放心大胆地填饱自己的肚皮。

在南印度,出门也有禁忌。若一开门,就看见水牛、蜜蜂、孔雀、大象、鹦鹉打门前经过,可谓开门大吉。如果在路途中看见鲜花、装满罐子的水、雨伞、旗帜、水果;听到寺庙里传来的钟声,和尚们的念经声,甚至是驴叫声都被认为是个好兆头。相反的,如果出门遇到寡妇、行乞僧、理发师、油贩等,听到难听声音、滑了一跤或绊了一下、头碰了门框或其他东西、突然遇到暴雨等,就应该立即打道回府,休息片刻,待心情平静后再出门,或者干脆这一天都足不出户,以免被可能的灾难击中。在北印度如果梦见婴儿的上牙掉了,那婴儿的母亲就得格外小心,这预示即将有灾难降临到她的头上,赶快要到神庙里求神消灾……千百年来,印度教教徒们非常重视征兆,甚至像法律一样遵守它们。

出门难,还难在对方向的禁忌上。根据历法,某月某日不能往某个方向,这都是很讲究的。如果有急事一定要去禁忌的方向也有一种办法,就是外出者要拿出一件自己家的衣服或物品放到邻居家,邻居答应收下后就可以放心地外出办事了。在南印度,要是违背了出行的方向,就得赶在太阳落山以后,天空暮色沉沉之时,手捧酸牛奶,口中念念有词诚心诚意地向神灵赔礼道歉。

此外,在北印度,家里桌子的摆放,甚至是水井坐落的方向都在东北角或西南角,否则就会给仇家可乘之机,受到他们的长期诅咒和折磨。晚上睡觉,从来没有人敢头朝北、脚朝南睡,因为印度教认为,阎罗王是住在南方,南方是他的势力范围,如果脚朝南,那么阎罗王一伸手就会把人从尘世给拖走了。

印度教教徒对数字也有特别的禁忌。他们向神庙施舍时总要在整数后面缀上一笔单数零钱。即使是一掷千金的富人亦如此。他们认为单数代表着吉祥如意。与此相反,在印度南方有些教徒的眼里一、三、五、七非常可怕,平时提都不能提,做买卖时他们避免用这些数字成交,或用其他数来代替,能躲则躲,实在躲避不了,就用手比画。如果不巧遇到一个外地人,上述的表达方法全告失败后,那只好拿出一张纸来,在上面写上要说的数字。反正是绝对不能从嘴里说出来。商人尽量不在单数的日子做生意,新人结婚,砌房搬迁,更是不肯在这些被视为不吉的日子里举行的。

印度人还认为静止的水不洁,所以大多数地区,人们没有在浴缸、澡盆里洗澡的习惯,即便是刚出生的孩子,人们也认为在浴盆一方静水里洗澡,对孩子的健康不利,应取一些活水,最好是圣河里的水给孩子洗澡才能让他茁壮成长。

(摘自《古印度生活》,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定价:35.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