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即将消亡的电视

2010-04-01 17:06:00 来源:书摘 王明轩 我有话说

有人戏言:50后的人,抱着电视过日子;60后,学历低、收入低的看电视;70后,偶尔把电视看一看;80后,基本网上过日子;90后,电视是爷爷奶奶的“影盒子”。的确,当年70年代生人刚懂事时,正是广播在中国的衰退期,他们会把当时的广播看成属于老年人的“戏匣子”。今天出生的孩子,当他们懂事时,一定会把电视当成

爷爷奶奶的“影盒子”!

正在往身上绑火箭的乌龟

传统电视即将消亡,这听起来也许有些过于耸人听闻,尽管许多80后的人很少看电视,我这样60年代出生的人对电视的依附程度也大大降低了,但多数人还是不相信电视的消亡。

当然,我们说的电视不是视频,视频和电视是两个概念。虽然人们都认为网络的成熟必将对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产生冲击,特别是网络视频对电视的颠覆性冲击,但大家都觉得,新兴视频媒体要撼动电视的位置,还要很长久的时间,至少可以熬到我们这代人退休。

这真是一种十分可怕的麻痹心理。

其实,之前我也抱着同样的心态。因为以前我看到的网络视频,除了花几个小时下载的影视剧外,在线观看的视频为了节省带宽,都把原本清晰的信号压缩成勉强可以收看的程度,几乎都是窗口上的一个小画面,放大全屏播放时画面极其模糊,根本无法跟传统的电视相比,甚至不如过去七八十年代无线模拟的电视信号清晰,这怎能让人对它有信心呢?而且网上的内容也令人不敢恭维,要么是从电视上扒下来的“冷饭”,要么是网友们制作的粗糙的自拍和恶搞,品位低,可信度差。

记得那时我是以很强的电视人特有的优越感来看待这些网络视频的,现在回过头想一想,这是典型的龟兔赛跑中的兔子心理。殊不知身后稳健而缓慢的乌龟正在往身上绑火箭呢!

粉碎了我的优越感并且让我发现乌龟正在往身上绑火箭是这样三件事:

事件一:我比较关心台湾的问题,2006年由施明德掀起的“倒扁”运动是我关注的重点。一次因为加班,错过了中央电视台的《海峡两岸》,焦急中我干脆上网搜索,没想到七点八点,不知怎么就点到了凤凰卫视的视频网站里。我惊讶地发现,这里有大量台海方面的视频内容,而且都分门别类地摆放在那里。“倒扁”的内容也占据了很大的分量,有相关的时事报道、专家的点评等。很多内容是我以前没有看到过的,特别是之前的大量内容也都存放在上面,只要我有时间,就可以一点一点把它们都打开,仔仔细细地了解一遍。当时的我像学会了“芝麻开门”口诀的阿里巴巴,突然发现了无尽的宝藏。

在这之后我就失去了对《海峡两岸》的依赖,我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观看台海视频节目。它竟然改变了我的收视习惯!施明德没有把陈水扁倒下台,却把我从电视机前给鼓捣走了。

事件二:2007年下半年我受邀去北美麒麟电视位于北京的办公场所参观。严格意义上讲,麒麟电视不是节目生产商,他们只是搭建了一个节目播出平台,通过我们现在的普通宽带互联网和一个特制的机顶盒,就能完成高质量的节目收视,完全不同于现在劣质的在线网络视频。麒麟电视的视频清晰度、色彩饱和度一点不比普通的模拟电视差,而且也没有网络上常出现的抽筋般“卡”的现象。几乎跟我们电视台播出的节目没有什么差别。而更重要的是它的节目已经能够实时播放了,你可以随时点播自己想看的节目,而不必拘泥于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在我第一次看到它的内容时,就发现已经有许多知名的华语节目在这个平台上落了户。

参观完麒麟电视,连我唯一觉得有一丝安慰的传统电视清晰度高的优势也都丧失了。不过,麒麟电视还是IPTV的概念,它虽然在公共的互联网上传输,但还是需要较大的带宽才能正常运行,而目前国内的带宽还不是很大,这多少给我这个电视人一丝安慰,至少还有一点缓冲的时间,毕竟我们的好日子不会很快被粉碎。

事件三:还是2007年,国内偏重娱乐的门户网站TOM似乎身影越来越淡,以前跟我联系的人,也不知去向。突然有一天,一个叫熊淑琴的小姑娘给我打来电话,说是要给我推荐她们的新项目。直到今天我也为我当时没有拒绝她而庆幸,否则我真的会错过一个认识产业发展方向的极好机会。

在TOM的会议室里,她和总监李英海给我在普通的电脑上演示了她们新的Joost,我一看就傻了眼。这是一种采用P2P技术软件的播放器,登录后,你可以找到海量的内容,除了纪录片、电视剧外,其他的视频内容也已经进行了细致的专业频道划分,仅生活类频道就有很多。而且界面设计跟我们的传统电视一样,让你一点儿也不觉得是在电脑屏幕上看电视。另外,屏幕上还设计了一个随时可以隐去的类似家庭DVD机操作面板那样的控制系统。你想看什么,随时点击,快进慢放,从容自若,仿佛让你拥有了一台虚拟的,但却不用更换光盘,永远也看不完的DVD播放机。更可贵的是它采用的P2P技术,对网络的带宽等要求大大降低,不仅全屏画面也能达到DVD的画质,而且同时观看的人越多,画面“卡”的现象越少,播出越流畅。

我不知道当这个被称为Joost的鬼东西一旦进行全面的商业推广会是怎样的结果!传统电视拥有的优点,它已经具备了,传统电视不具备的优点,它也具备了,而且互联网的主流人群是中青年,不像传统电视老龄化倾向越来越严重,那么,电视还能活吗?谁还在电视上做广告?

在我从TOM回来后没几天,又发现国内最大的P2P技术服务商也推出了类似Joost的基于P2P技术的网络电视PPS,紧接着新浪、凤凰卫视、央视网等都推出了类似的网络电视。

我终于看到了电视的明天!

在新兴的网络产业里,不断翻新超越的技术已经不是问题了,我虽然无法断定基于P2P技术的这些网络电视就是置传统电视于死地的它的终结者,但我可以肯定,若今后又出现什么新的技术,一定比P2P技术更可怕。我们电视人再也不能沉浸在自以为是的自信与无知中,在政府宠着、百姓惯着的环境下,过着找不到北的日子了。

传统电视人养的鸡和它们下的蛋

中国的传统电视其实挺可怜的,若从改革开放算起,到现在也算忙活30年了,可是低头数数自己篮子里的鸡蛋,真是少得可怜。最大的蛋是广告;二号蛋小点,是有线电视服务费;三号蛋就更小了,简直就是一只麻雀的蛋,即音像发行收入;最后一个蛋还没下出来,也不知最终能否下出来,或者,下出来也是个软皮蛋,就是现在嚷得最凶的数字收费电视。

我们来看看传统电视这几只下了三个半蛋的鸡。

  无线模拟信号已经衰落

传统电视中历史最悠久的就算无线模拟电视信号了,这是最老的一只鸡。它的衰落不是从网络的兴起开始的,其实它是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线电视兴起的时候就开始衰落了,现在已经到了消亡的边缘。目前除了偏远的农村,谁还会用无线的方式收看电视台播出的节目呢?

80年代的时候它可是辉煌至极,那时,散落在中国各地的电视发射台还都是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为了节省有限的费用,有的发射台会偷偷降低发射功率,这样既可以省点电费,又可以使发射机昂贵的功率放大管在低负载的情况下延长使用寿命。然而,发射台若采取这种“偷工减料”的方法,会很快招致观众的强烈不满,对电视信号不好的抱怨声会把电视台淹没,所以当时各地的发射机基本都是在满负载的状态下工作。即使这样,还有人经常抱怨电视信号不好,提高电视信号质量甚至成了有些地方政府为民办的实事之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无线模拟信号的发射有多么重要!

而现在,多数城市的模拟无线电视信号发射台都处于半负载的工作状态,有的甚至连一半的额定功率都没用上,只要不停播就没人干涉。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通过有线的方式观看节目的,无线发射只是作为有线的补充和因故障停播时部分信号不中断的备份。因此,在现在的视频市场上,模拟无线信号只是城市边角地区,有线电视覆盖不到的区域的信号补充(以及边远贫困农村地区的信号来源)。

据说它还有一个功用,就是给可以接收模拟电视信号的手机,当然是“山寨机”提供信号源。不过这只老鸡已经快要寿终正寝了,国家决定将在2015年关闭现有的模拟电视广播信号。

  有线模拟电视信号也将停止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线电视开始推广,到90年代中期基本完成普及,使用模拟信号的有线电视曾统治了中国电视十几年时间。直到现在,从全国范围看它仍然是我们收看电视不可缺少的来源。当然,全国范围内的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已经全面展开,视频市场上这种模拟信号的有线电视也开始走向衰落。不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它还不能退出历史舞台,毕竟数字电视改造以及数字有线电视网的整体平移还需要一段时间,其存续时间取决于数字电视的普及速度。但无论怎样都不会超过2015年这个国家给模拟电视广播设定的寿命大限,除非有特殊情况发生。

有线数字电视将蓬勃兴起,还是成为烂尾楼?

现在,将伴随我们走得更远的恐怕是广电系统正在推广的有线数字电视了。当然,这种数字电视其实是“假数字”。因为真正的数字电视机还没有普及,大多数观众家里的电视机还只能识别模拟信号,因此有线模拟电视与真正的有线数字电视必须有一个很长的转换期。

真正的数字电视是在整个节目的拍摄、制作、传输、接收等环节都采用数字化。这么说吧,除了最后环节的显像管和扬声器外,都要使用数字信号。而现在所谓的数字电视只是在发送端和中间的传输过程中使用数字信号,到了各家各户后,数字信号就必须用机顶盒转换成模拟信号,通过只能接收模拟信号的电视机才能收看到节目。其实这时家庭里的电视机无论是模拟的,还是最新的数字电视,都没有起到电视信号接收机的作用。接收工作由机顶盒完成,电视机只起到显示器的作用。

这种在播出与接收系统中,部分采用数字信号,部分采用模拟信号的混合状态恐怕要在中国存在很多年。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要完成各地电视台的制作设备、发射设备和传输网络的数字化改造,费用将是非常庞大的,但这其实还只是一小部分花费。想象一下,即使数字电视机的平均价格能控制在3000元一台,全国两亿多台模拟电视机要全部更换成数字电视机需要6000亿以上!一个年收入10万以上的人把家里的模拟电视机更换成数字电视机也许不成问题,但对于年收入一两万的人,在收视效果还不错的条件下,把家里现有彩电扔掉换成更贵的数字电视机恐怕就有败家子之嫌了。

有线数字电视这只最有希望下蛋的鸡,广电系统推广它并不是仅仅为了提高信号质量,还希望利用它的推广把收费节目市场建立起来,改变中国电视市场仅靠广告赢利的局面。然而,虽然国外在收费电视这方面做得很成功,但此一时彼一时,国外在推广收费电视时,还没有出现网络视频,现在他们也受到了网络视频的冲击,我们此时推广收费电视是不是生不逢时呢?闹不好,中国的数字电视改造仅仅是铺设了一张数字电视网,把过去的模拟电视升级成数字电视,但结果还是得靠免费电视节目的广告过日子,而希望中的收费电视市场却根本建立不起来,那可真的成了广播电视系统的烂尾楼了!

  传统音像市场,我们还能收获几只麻雀蛋?

视频制品是从传统电视领域派生出来的一只鸡。起初,电视节目播过了也就过了,是一种雨过地皮干的传播。后来有了录像机、录像带,于是电视剧、纪录片、教学片等一些值得收藏、欣赏和重复观看的内容被灌制到录像带里形成了视频市场中的音像出租、销售市场。之后出现了VCD光盘,接着是DVD光盘。但从广电系统在这个市场上获得的收入看,这只蛋可太小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真正的收入都被流通环节拿走了,特别是盗版市场的猖獗,留下的简直就是一只麻雀蛋。

由于VCD、DVD光盘是用红色激光进行刻录和信号拾取的,红色光的波长比较长,就像一把又厚又钝的刀子,或者说像一只很粗的笔,写出的都是书法大字。于是现在又出现了波长比红光短得多的蓝光刻录。由于蓝光这支笔非常细,可以在同样面积的光盘上,写出更小的蝇头小楷来,这样一张光盘就可以记录更多的东西,而且也更逼真细腻。但蓝光能像DVD那样普及全球吗?

毕竟DVD光盘产生时,它远远超过其上一代VCD光盘的所有优点,而且在其产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替代品与之竞争。而蓝光技术呢?它储存量大的优点现在就可以被储存能力越来越强的记忆棒、大容量移动硬盘、电脑自身拥有的大容量硬盘等所替代。如果电脑及附属配件可以记录大容量的高清视频影像,并且本身的分辨率就很高,那么我们是否有意愿在电脑上装一个蓝光播放器?

若要买一台蓝光播放机,就必须配套更换一台高清数字大屏幕电视机,甚或售价要几十万元的高清电视墙,否则根本无法展现蓝光在画面的细致程度和色彩饱和度方面的优点。对于目前适合家庭使用的普通30英寸左右的屏幕,是否采用蓝光其实差别很小。这个价格别说中国人,就是在日美发达国家,也是有钱人的专享之物。

未来视频市场

网络视频的兴起,并不仅仅就是视频可以在网络上传递这么简单,更是宣告了建立在信息革命基础上的大传媒时代的到来。传播的方式、领域,传播的时间,传播者与受众的角色与关系、人类接受信息的心理过程等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电视一统天下的时代将彻底成为历史,一个多元的视频市场将以缤纷复杂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网络视频领域目前已知的较成规模的共五种:IPTV、分享性视频、点播性视频、基于P2P技术的视频平台、视频下载。手机电视领域有广播性质的手机电视、基于2.5G和3G技术条件下的手机电视两种。

还有一些很少提到的视频市场形式,比如MP4多媒体影音播放器。MP4是一种集音频、视频、图片浏览、电子书、收音机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播放器。比MP4更经典的是美国苹果公司近几年推出的小巧、轻盈的手持设备iPhone。它创新地将移动电话、可触摸宽屏iPod以及计算机桌面这三种产品完美地融为一体。此外,iTunes音乐商店是苹果公司为了推销iPod而建立的网络音乐商店,2003年4月28日开始上线,至2006年9月,已经售出超过15亿首歌曲,现在可提供超过350个电视节目、二百五十多部故事片以及五千多个音乐视频。

(摘自《即将消亡的电视――网络化与互动视频时代的到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定价:45.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