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人心的军医大学员参战报道
阎百琨 

  在《光明日报》过去的一些重大典型宣传报道中,比较而言,1986年对4所军医大学学员赴老山前线参战的宣传,不论从规模、从社会的影响和效果,当属成功之例。现在虽已过去13年了,但每当想起这段经历,其情其景,其人其事,仍让人难以忘怀。

  记得那是1986年1月末的一天下午,在同解放军总后勤部宣传部王宗仁同志(负责新闻宣传工作)的一次电话交谈中,他向我透露,说总后勤部正在京丰宾馆开会,内容是由从老山前线归来的四所军医大学学员代表向总后领导汇报情况。他说去年派往老山前线代职见习的4所军医大学80名学员,在4个月枪林弹雨的考验中,表现很突出,有不少人立了功受到嘉奖,还有不少人在火线入了党。他问《光明日报》是否可以宣传报道一下,我听了觉得这个消息很重要。于是便说,过去《光明日报》曾作为重大典型宣传过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张华舍身救人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后来又继续宣传了该校学员华山抢险的英雄群体,使两次宣传形成一个相互连结的姊妹篇。这次学员赴老山前线参战,又是军医大学的学员,并且规模扩大到4所学校,我说能否把赴老山参战作为张华和华山抢险两大典型宣传的续篇,再大搞一次宣传,他听了后说可以,表示愿意同我们合作。我说现在讲的只是个人的想法,待向报社记者部和社领导汇报后再定。挂完电话,我立即将上述情况向记者部主任汪波清说了,他听后表示赞同宣传,而后我们又一起向总编辑杜导正作了汇报,经过一番研究,他说这件事很有报道价值,可以考虑作为一个大的典型宣传,并说如果材料充分,可以搞连续报道,在时间上要争取快上。

  领导有了明确的态度,第二天我便匆匆地前往京丰宾馆,一是向总后王宗仁同志说明报社领导的意向,二是进行采访,深入了解情况。当一接触实际,大大超过我的想象,特别是赴老山前线参战学员,在战火纷飞的前沿阵地上那种不畏艰险、舍身忘死的种种事迹,听了后令人赞叹。在采访中,首先看到了我所熟悉的第四军医大学带队负责人(也是该校赴老山的带队领导),过去在采访华山抢险英雄群体时,曾多次和他打过交道。现在一见如故,因此采访首先从他开始。他说,这次赴老山前线参战的20名学员,其中有12名参加过华山抢险,总的来说表现都很好。事迹比较突出的有你们比较熟悉的,当年在华山抢险中走在最前头并立了三等功的石俊。这次本来学校没有批准他赴前线的申请,但他一再找校长和政委,才争取到报国参战的机会。到了前线,他主动要求到最艰苦、最危险的前沿阵地。为抢救伤员他奋不顾身,在一次战斗中,他三天两夜没有休息,并负了伤,现在膝部还留有弹片。在前线他还结合所学的专业,写出了《关于亚热带山岳丛林作战中自救互救问题》的论文。由于他表现突出,这次又立了三等功。还有参加过华山抢险的学员雷伟,这次到了前线,也是冲锋在前,并做了牺牲的准备。在战地上什么地方有伤员,不论多么危险他都毫不迟疑地冲上去。一次在前沿阵地,得知离救护所20米处有伤员,他便不顾弹片横飞冲了过去,进行紧急包扎救治,但就在这时他的臀部受了伤,鲜血直流,可是他仍旧忍着伤痛坚持完成抢救任务。由于他的事迹突出,也荣立三等功。在四医大参战的学员中,类似的感人事迹还很多。那么,其他几所学校学员的情况如何呢?通过采访,所了解到的情况同四医大毫无两样,也都有着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其中像第一军医大学于晓、胡向红、宋宁燕、赵杰强驰骋在战地上的4女杰。由于她们在救护伤员中,机智勇敢且充满着对战士的无限深情,尽职尽责,4人都荣立了三等功。于晓毕业后本来就要度蜜月了,但得知一部分毕业生要赴前线参战,便毅然改变了结婚的计划,决心要到前线去。按要求去前线没有女生,但在她们的一再要求下,领导还是破例批准了她和另外3名女生的请求。到了前线她们不负众望,克服各种困难,个个表现非凡。赵杰强在抢救伤员中曾口对口为战士做人工呼吸,还曾几天几夜不睡抢救一濒临死亡的伤员。宋宁燕曾在炮火封锁区,不顾个人安危,多次担负运送危重伤员的任务。为减轻伤员的痛苦,她总是跪在车厢板上,用胳膊垫着伤员的受伤部位,把伤员安全送到野战医院。这4名女学员还有许多令人感叹的事迹。第二军医大学学员,将门之子,也是一位备受人们关注的新闻人物。他在战地日记中写到:“为了祖国,多少人献出了一切。今天,我们也是为了祖国忍受着我们同代人所不能想象的艰难困苦,战斗在边防线上。为了祖国,我们可将血肉之躯献出……什么吃苦、流血,我们都可以忍受,因为祖国在我心中。”由于他怀有一腔报国之志,才使得他在抢救伤员中舍生忘死,备受指战员们称赞,说“他是一个好军医”。说到第三军医大学学员曹佳,更是人们谈论较多的话题。他是参战学员中唯一的一位研究生,在大学期间曾发表过17篇论文、综述、译文。这次主动申请赴前线参战。到了南疆,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救护工作,用所学的知识发挥其最大潜能,使一些危重伤员经过抢救治疗,一一化险为夷。更重要的是他通过战地这一课,领悟到只有像战士那样舍生忘死,把祖国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才能写出更有分量为人民服务的论文。

  在采访中使我们了解到,这次赴老山前线参战的学员,在枪林弹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个个表现突出,均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其中有39人荣立二等或三等功,36人受到嘉奖,29人在火线入党。这是一个多么有分量而掷地有声的数字啊!

  通过采访,在这些生动、感人的事迹面前,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一典型报道的认识,看到了它的重大新闻价值,对搞好这一报道也增强了信心。但当时也产生一种担心,就是生怕其他新闻单位插进来,使本报的宣传受到冲击和影响。为此,我婉转地对王宗仁同志说,对学员赴老山参战的宣传,开始时最好由《光明日报》搞独家新闻,暂不要向外透露,他听后笑了笑,实际是表示默许。他说,《光明日报》既然这么重视这一典型的宣传,我们将创造有利条件,积极配合《光明日报》搞好这一宣传。他提出了一个具体考虑,就是准备在《光明日报》的报道见报后,由总后宣传部的同志起草,经领导批准,以总后党委的名义,作出向4所军医大学赴前线学员学习的决定,而后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以推动这一宣传。

  《光明日报》打响这一宣传的报道“战役”,是从1986年2月1日开始的。记得为了抢时间使报道尽快出台,当时由于时间紧,有的材料还不够齐全,在见报前的晚上,曾出现了忙得不可开交的局面,如按照报社领导的要求,首次见报除要在一版头条发赴老山前线的综合消息外,还要在一版刊发80名学员的名单,要列出每个学员的姓名、性别、年龄、政治状况(是否党员或火线入党、是否立功或受嘉奖。为了弄清学员的上述情况,当晚可忙坏了各校的带队同志,他们都在东询西问或翻找材料。其中特别是每个学员的年龄一项,有的带队同志由于不全了解,不得不连夜打电话给学校进行查问。最后多数学校各项全都查清楚了,但也有的学校因放假找不到人,而只好将部分学员年龄这一项空着。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当第二天报纸一出来,看到一版在冠以《用自己的行动向祖国和人民递交了一份份激动人心的毕业论文》的横栏标题下,除刊发了学员立下赫赫战功载誉归来的消息外,还有那一长串抢眼的学员名单,特别是配发有身着军装、头戴军帽英姿勃勃的多幅学员照片,使得版面很有气势,不同寻常,看了以后令人振奋。当把这天的报纸送到与会者手里,他们也都流露出兴奋的目光。紧接着《光明日报》又以连珠炮火之势、经过精心安排,连续6天在一版的显要位置进行了连续报道,并大都配有学员在战地上的照片。像这样高密度具有较大声势的宣传,过去虽有过但不多见,通过连续几天的报道之后,报纸又断断续续、有起有伏地宣传了一段时间,从多角度、多侧面比较充分、全面地对这一典型进行了宣传。

  为了把这一重大典型宣传好、策划好,当时记者部的同志,从采到编均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可以说是不辞辛苦全力以赴。为了加强采访力量,还将驻陕西记者刘炳琦(曾参加过张华和华山抢险的报道)、白建钢调来北京到第一线采访,还要求驻上海记者黄冬元踞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随时听令,完成报社给予的采访任务。在这次宣传报道中,他们均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在这一重大典型的宣传报道中,尤其值得一提的,也是这次宣传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本报进行了一段宣传报道之后,为把这一宣传推向高潮,造成更大的影响,经与总后勤部宣传部的同志商议,决定由我和王宗仁同志前往中宣部教育局去作一次汇报,以争取得到高层领导的重视。中宣部教育局局长陆钦仪对这一宣传很重视,他说《光明日报》上刊出的一些报道、通讯和学员的战地日记、书信往来他都看了,说事迹很感人,对当代大学生很有教育意义。他表示,可以由他们出面,争取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和北京市委共同召开一个大会,请参战学员作汇报。他的这一想法,正是我们这次去汇报所要争取达到的目的。后来,这一计划很快得到了落实。并于1986年3月15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了有首都大学生等1200多人参加的汇报会。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启立、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郝建秀、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等领导出席了会议。会上有4名参战学员分别作了《从华山到老山》、《从战火中的思考和答案》、《战士牺牲岂止是在战场》、《战士激励我向死神挑战》的汇报。他们的汇报在会上获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国家教委副主任杨海波代表主办单位讲了话。他说,4所军医大学赴老山前线代职见习的学员,是继张华、华山抢险英雄群体之后涌现出来的又一批先进典型,他们的事迹,不仅展现了军事院校学员崭新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了地方院校大学生共同具有的时代特征。邓力群同志在会上也作了即席讲话。他赞扬80名学员的英勇表现,认为他们的这一人生起点是很珍贵的。他希望大家做一个久经考验、坚持共产主义信念的人。可以说,到这次大会为止,这一重大典型的宣传已达到了高潮,并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也先后进行了宣传。四所学校的学员代表,还应邀到西安、重庆、武汉、广州、上海、天津等地为125所高等院校和驻地部队作了64场汇报,听众达22万多人。此外,学员们还同1000多名大学生进行了39次座谈。军医大学参战学员的先进思想和事迹,在各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光明日报》的领导之所以不失时机,抓住这一典型大作文章,我想不外乎有以下两点考虑。其一,从浅层次上说,因为这一典型是出自教育战线的高等学校,《光明日报》理所当然应首当其冲进行宣传报道,加之《光明日报》过去作为重大典型曾先后宣传过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张华和华山抢险英雄群体,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今,这个先进典型又出自军医大学,并且同前两者又有密切联系,如这次参战的学员,其中就有12人当年曾参加过华山抢险。为此,如将其作为一个大跨度的连续报道,形成一个三部曲,无疑将会产生更大的宣传效果,因而这是一个绝好的机遇。其二,从更深层次考虑,应该说这一宣传的主要着眼点是从大环境出发。即把这一宣传的切入点放在人生价值或者说是人生观这个大的题目上,当时有些高等学校不是还在进行人生价值的讨论吗?社会上在对待这个问题上不是也存在种种说法和糊涂认识吗?为此,就是要通过对参战学员种种震撼人心事迹的宣传,特别是他们在火与血、生与死考验面前所表现出的自我牺牲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来给人们以启迪,来回答人生价值讨论中所要回答的问题。可以说在这次宣传中从始至终无不贯穿这一思想。单就一些题目——《崇高理想的诗篇,人生价值的答卷》、《青春应当这样度过——参战学员谈人生价值》、《从军医大学员参战三谈人生价值》等就足可见其一斑。事实说明,这次宣传由于从宏观上抓住了价值观、人生观这个主旋律,大作文章,其社会影响和社会效果是比较大的。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