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样写国际新闻现场报道
刘军 

  2005年是我作为本报驻外记者在日内瓦度过的第三年。日内瓦是联合国欧洲办事处所在地,也是联合国5大直属机构、世界贸易组织以及200多个非政府组织所在地。日内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国际报道尤其是国际会议报道的领域非常广泛。

  简而言之,国际会议是一个国家或利益集团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以及其它领域的国际舞台上,阐述其对重大事件立场、观点,树立国际形象和配合外交斗争的重要场合。日内瓦经常举行重要的国际会议,记者当然不可能全部报道。因此,首先,需要记者具有良好的新闻素质和新闻敏感性,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其次,要求记者去粗取精,从繁杂的国际会议表面深入进去,采访涉及我国的和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新闻;第三,应根据自身媒体的特点,选择不同题材,采写有自身特色的文章。

  现场新闻或现场特写,因具有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切入点灵活、形式鲜活、文笔自由和篇幅短小精悍的“视觉新闻”等特点,深受读者喜爱。兹剖析一篇我在2005年11月初采写的“现场特写”,就国际新闻现场报道的特点谈谈管窥之见,权作抛砖引玉。

  1、选题要准确。

  我是第二任在日内瓦常驻,前后加在一起已7年多,最大的体会是,如果不在新闻采写上进行探索和挖掘,国际会议报道就会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缺乏新意。尤其像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气象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国际组织和机构专业性很强的国际会议,许多专业内容让记者不知所云,无从下笔,往往是根据会议散发的新闻稿编稿,这样的“采访”自然很难出彩,也无法彰显国际新闻报道的特色。

  这些年来,我注意使用不同的新闻体裁撰写报道,尤其在现场新闻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2005年11月7日至9日,集中了各国政界、医学界和国际医药企业负责人的国际禽流感会议在日内瓦召开。自禽流感疫情以来,各国媒体均对禽流感给予大量报道,甚至将禽流感渲染成“世界瘟疫”,一时“谈鸡色变”。此时,利用国际禽流感会议以正视听,可以减少和消除人们的“世纪恐惧感”。我及时、准确地抓住了“禽流感”这一举世瞩目的题目,进行现场连续跟踪采访。

  通常,此类会议的形式比较程式化,一般地说是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代表在会议上按报名的顺序发言,阐述防控禽流感的主张,最后形成一份“联合声明”。我在开幕式当天发了消息,但总觉得,如此重大题材和重要的会议,仅发消息似难“发力”,有骨鲠在喉之感。

  2、现场采访真实可信。

  会议期间,我不仅在会议现场采访,而且还应邀出席了李忠郁总干事在会议开幕当晚举行的自助招待会晚宴。在招待会上,数百名代表聚集一堂,熙熙攘攘。我在排队取餐时注意到,餐台上的菜肴中有“鸡肉串”,于是特意留心观察受邀的会议代表对“鸡肉串”的态度。我发现,排在我前面的代表几乎都取了几串鸡肉串放进盘中,还吃得津津有味,丝毫没有流露出“恐鸡感”。在专门讨论禽流感威胁的国际会议上,在全球谈鸡色变,甚至有人拒食鸡蛋的环境下,李忠郁总干事却为代表们奉上这道“鸡肉串”,以此证明吃鸡是安全的。当即,一条现场新闻的特写就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在世卫组织吃鸡”。确定了题目,我更加留心观察与会代表的行为,并通过自己的品尝,将“甜酸烤鸡肉串”的色(鸡肉沾甜酸酱烤后呈现的深红色)、香(烤肉散发的香味)、味(甜酸)、形(肉串),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突显了现场新闻的特点。试想,如果我没有出席招待会,或在自助餐台上没有注意到“甜酸烤鸡肉串”这道“确定主题”的菜,也就不可能写出“身临其境”的现场新闻。

  3、文字要简洁生动。

  在《从世卫组织设宴吃鸡说起》(文章发表时的标题)一文的开头,我先以白描手法写作,引导读者与记者一起来到招待会,“禽流感问题国际会议在日内瓦举行。作为东道主的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李忠郁在世卫组织大厦为各方代表举办了一次招待会,记者应邀出席”。然后,马上将读者的目光引向“鸡肉串”——“招待会上,甜酸烤鸡肉串赫然摆放在各类菜肴中间,非常抢眼”,“整天谈论禽流感威胁的代表们在排队取餐时,并没有被这道鸡肉菜所‘惊吓’,几乎所有的人都取了几串放进盘中,吃得津津有味”。这两句描写如见其人,如见其行。

  全文加标题不足千字,既有现场观察,又适当引用了权威人士,如世卫组织总干事李忠郁、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秘书长瓦莱特的话,使文章的论据更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在最后一段中,我提纲挈领地回顾了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国际性重大疫情:“近年来,跨国界流行性传染病,如艾滋病、非典型性肺炎、疯牛病、口蹄疫、埃博拉、禽流感等,屡屡撞击人类的神经,一波未平一波起,在民众中产生恐慌。在此形势下,人们更应该理智、慎重地考虑防控疫情方案,将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有效地投入到抗击禽流感斗争中。”我在文中没有进行更多的说理,而是给读者留出思考的空间。全文在点出主题:“世卫组织建议,每当发生重大疫情,要尊重专家的建议,尊重科学,不要人云亦云,散播恐惧感”后,戛然而止,不拖泥带水。

  该文11月10日在本报国际版刊发后,已被许多网站所转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我想,只要我们平时注重积累,注意观察,做有心人,就可以跳出固定的新闻模式,尝试以不同的新闻体裁来反映纷繁复杂的新闻题材。现场特写或现场短新闻是国内与国际报道的一朵奇葩,是读者喜爱的一种新闻体裁,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我将继续在国际新闻报道写作领域不懈探索,力争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为《光明日报》争光。

  (作者为光明日报驻日内瓦记者)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