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 “光明特色”
宋晓梦 

  2005年3月22日本报刊登的通讯《祭祀黄帝应依据古礼》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炎黄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王俊义先生(原社科出版社总编辑)在报道发表后的第二天打电话给清华大学彭林教授,说研究会的人都看到了这篇文章,都在谈论这篇文章。他们正在开2005年祭祀文化研讨会的筹备会,这篇文章成了会上讨论的热点。他们已将报纸复印,准备带到4月4日在西安正式召开的研讨会上去。(会议第二天将赴黄帝陵举行祭祀典礼)。王俊义先生说,他自己订了《光明日报》,那天一眼就看见了这篇报道,因为处理得很醒目。这几天,他陆续见到一些人,如原光明日报副总编辑鲁谆(现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人民大学的几位学者,他们都说看到了。

  王俊义先生告诉记者:李瑞环同志几年前曾经说过,祭祀黄帝对海外华人华侨影响很大。这些年他们在国外的地位提高了,回来寻根问祖,祭拜黄帝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希望对黄帝的祭奠制度化。于是成立了一个规模很大的黄帝基金会,李瑞环担任名誉主席。

  王俊义先生说:台湾每年祭祀黄帝都是几万人,规模相当大。去年和今年我们搞祭祀黄帝他们都来人。所以关于黄帝祭祀文化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内地,而且涉及到海外炎黄子孙,不仅是形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祭祀凝聚全球华人华侨。在讨论中,对彭林教授的观点,也有不同意见,有学者认为,“礼”本身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所以应与时俱进。服装、祭品、音乐每个时代都有变化。但彭林教授认为,如果不按古礼,就不如叫“追思会”,那么摆花圈、花篮都无所谓,但既是祭典就应遵古礼。王俊义先生认为,到底怎么做恰当,哪些地方可变,哪些地方不可变,可以讨论。《光明日报》这篇报道的意义就在于促进了黄帝祭祀文化的深入研究。陕西省政协副主席、黄帝基金会会长(原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孙天义先生还邀请我作为今年黄帝祭祀大典和黄帝祭祀文化研讨会的特约记者,进行跟踪报道。

  这篇报道其实是一次专题采访的副产品。原来我和实习记者姜玮去采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彭林,是因为他在香港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儒家的礼乐教化之道”的演讲,以及在清华的“中华古代礼仪文明”公共课都引起很大轰动,但网上也有些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于是,我们就带着问题前去深入采访。采访结束后,彭林教授谈到黄帝祭典多处不合古礼,贻笑大方,我们立刻意识到这个素材其实由《光明日报》反映非常合适。于是,就这个问题又进行了采访。原来想发内参,但考虑到这个素材学术性、可读性都较强,所以还是希望公开见报。稿子传到总编室时,已是晚上9点半,因为离清明节的黄帝祭祀大典已不到半个月,当晚值夜班的副总编辑何东平看到稿子后,当即表示“抢一抢”,他认为:“这种事别的报可以不说,《光明日报》要说。”当天晚上就拼到了版上,而且放在头条,标题也处理得很醒目。

  采写这篇报道时,我只是凭直觉觉得这个素材学术性、可读性都比较强,至于发表后所引起的一系列反响也是始料未及的。如果有什么值得总结的,我觉得就是应该好好研究什么是“光明特色”,并在编采队伍中加强这种意识。在做好必不可少的工作性报道同时,尽量去发现一些既有学术性又有趣味性的话题,捕捉一些学术界关心读者也感兴趣的素材。

  (作者为光明日报教育部记者)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