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追星"年
殷泓 

  光阴似箭,转瞬即逝。不知不觉间,我已经来到光明日报社一年有余了。

  尽管"早"在2004年7月我便来到了这个大家庭,但是,对于我而言,真正开始融入这里,真正开始我结束学生生涯后的另外一段人生经历的起点,却是刚刚过去2005年。

  2005年,对于我来说,是很特别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经历了很多事情,体验到了很多以往不曾经历过的经历。而这些种种经历,都是记者这份职业给我带来的。正是因为记者这一特殊的工作性质,在这一年里,我有过不少有趣的经历,也与不少以前只能在电视机上才能看到的名人"亲密接触"。尽管我并非刻意"追星",但每一次"亲密接触"都让我感触万千,于是便想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我的这些"追星"经历。

与家宝总理的"不期而遇"

  2005年3月,两会正在如火如荼地召开。幸运的我参加了报社的两会报道组,参与政协组的报道工作。

  3月6日,分组讨论。中午,我来到铁道大厦采访一位委员。在愉快地结束采访后,我与采访对象一道坐电梯下楼,到分组讨论的会场。

  电梯们开启的一刹那,我便一眼看到了正从对面电梯里走出来的温家宝总理。与此同时,他也看见了我身旁的采访对象,一个箭步上前握住了对方的手。"好久不见,身体还好吧?"家宝总理带着亲切的笑容向我身边的老者打着招呼。接着又跟周围其他早已聚集在此的其他委员们亲切地握手,问好。

  虽然这不是我第一次亲眼见着家宝总理,但是他亲切的笑容,儒雅的仪表举止,还是让我不禁有点见到明星似的小激动。

与宋楚瑜的意外合影

  4月,连宋前后来大陆访问。

  在刚刚见证了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一甲子后的握手后,我又再度幸运地参与了亲民党大陆之行北京站的所有活动。

  5月13日,亲民党大陆之行的最后一天。当天晚上,台办在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下榻的钓鱼台安排了一场仅有几家中央级媒体参与的集体专访。

  专访安排在晚上10点开始。9点钟,被邀参加的几家媒体记者都悉数到达钓鱼台门口,由工作人员带到专访地点。

  在去专访地点的路上,我趁机仔细看了看这传说中的钓鱼台(平时可是很少有机会进得来的)。夜色中的钓鱼台,娴静且优美,果然名不虚传。

  来到采访大厅,各位记者纷纷找寻最佳位置,严阵以待。

  但是时针过了10点的时候依然不见宋主席的身影。前方传来消息说,胡锦涛主席与宋楚瑜主席在宴会上相谈甚欢,因此耽误了一小会儿。

  10点半,新党的一位工作人员赶来,向大家再三表示歉意,说可能还需要等半个小时。在座的记者均无半句怨言,继续静坐等待。

  11点整,宋楚瑜终于出现在了大厅门口。进屋后,他立即深鞠一躬,向各位记者表示歉意。早已站起等候的记者们也微笑着表示理解。

  气氛很融洽,集体采访也进行得很顺利。按照原定计划,我们在一个小时内结束了采访。采访结束后,大家纷纷上前请宋楚瑜签名留念。尽管工作人员一再阻止,但是他还是一一满足。

  有点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我们要求合影的要求也顺利得到宋主席的同意。

  合影结束时,宋主席突然瞅见站在他身旁的我,便惊讶地问道:"您也是记者?"我回答道:"是的,我是《光明日报》的记者。""这么年轻……"不知如何作答的我,只能微笑以答……(我在照片中前排左边第三个位置上)

难忘的西藏之行

  2005年9月1日,是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日子。

  作为大庆庆祝活动中央记者团一员的我,也在8月底,踏上了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

  8月27日,本来上午是没有活动的,安排的是让前一天刚到拉萨的中央代表团成员们休息。早上6点多,我房间的电话突然响起。电话那端通知我,被分到拉萨慰问分团的我马上到宾馆门口集合,为第二天的慰问活动采点。

  到了车上我才发现,前去采点的记者就我一人。原来我鬼使神差地被任命为该分团报道小组的组长。还有点摸不清状况的我来不及细想,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采点程序。

  路上,自治区统战部的赵都同志和热地副委员长的秘书边巴扎西同志一看到我就乐,对我也特别亲切。我还在纳闷的时候,他们突然扭头对我说,回去一定向你们总编辑问好啊!这时,我才恍然大悟。

  从第二天早上开始,在热地副委员长的带队下,拉萨慰问分团顺利地完成了所有慰问活动。在慰问活动中,在一名老道班职工的家中,热地副委员长深锁的双眉,紧紧抓住老工人的手,噙泪的双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话说回来,还是在前一天的下午,我们随代表团前往西藏博物馆,出席了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成就展的开幕仪式。简短的开幕仪式后,中央代表团全体成员开始参观展览。于是,我们便和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各个部委和地方省市的一把手们一同参观展览。不少记者也抓住这难得机会,纷纷与"明星"部长们合影。

  尽管身边众"星"云集,但是外语专业出身的我却只对外交部长一人"情有独钟"。我从一进入展览大厅就开始寻找李肇星部长的身影。终于,我在人群中发现了他的踪迹。同时我也看到一位新华社的同行正跟在其身后,似乎也是想与之合影却不好意思开口。"怎么,您也想跟李部长合影。我去说,怎么样?您帮我拍一下。"已经彼此很熟悉的我们悄悄商量着。

  我也不知道那天是从那儿来的勇气,商量完我马上就冲上去轻轻拍了一下李部长的肩膀。"李部长,您好。冒昧地打搅您。我是《光明日报》的记者,这位是新华社的记者,我们能跟您合张影吗?""没问题啊!"李部长爽朗地答应了我们。

  拍完照后,李部长还亲切地跟我边参观展览边小聊了一会儿。"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啊?""人大。""新闻专业吗?""是啊,李部长。""嗯,好啊,光明日报好啊,好好工作啊……"感觉像做梦一样,外交部长跟我肩并肩地边走边聊天。看着李部长脸上温和的笑容,我心里也暖暖的,高原反应也早就不知道跑到那儿去了……

有眼不识"航天英雄"

  转眼间就到了"十一"。为迎接国庆节,报社策划了一期国庆特刊,而分配给我的任务就是采访航天英雄杨利伟与五星红旗之间的故事。

  联系采访出乎我意料地顺利。第二天我就赶到位于北京北郊的航天城,准备采访这位航天英雄。但是由于对路程预计不够,我迟到了半个小时。当我匆匆跑进杨利伟办公室所在大楼的时候,一位同志也与我一起走进大楼,并一同进了电梯。我只瞥了一眼他要到的楼层与我一样后,便开始从包里掏采访本和笔等工具。一下电梯我便先去找那位联系好的宣传处的同志。

  最后当我终于坐在杨利伟面前的时候,还没等我开口,他倒是先发问了:"你不是刚才跟我一起坐电梯上来的那位同志嘛!"直到此时我才反应过来,我刚才可是跟"航天英雄"一块儿搭电梯来着。不过可气的是,我居然没认出来!不过我心里还是嘀咕了一句:"这穿便装和穿军装,区别还是蛮大的啊!"。

  采访非常顺利,原定一个小时的采访,结果半个小时就结束了。为了缓解采访结束时的安静,我决定跟"航天英雄"唠点家常。突然想起前一晚坐公共汽车回家时正好听车上的人聊起杨利伟,我便灵机一动,颇像八卦记者地问道:"您看您现在这么出名,平时逛街的时候是不是经常被大家认出来啊?" 只见杨利伟露出采访时不曾见到的为难表情道到:"我几乎不上街,平时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航天城里。""……"除了尴尬地笑一笑外,我真不知该说什么了,于是,安静再度来袭……

  以上这些其实只是我在这一年里的有趣经历的一部分。2005年,一年里,我因工作之便,还接触到了很多诸如金开诚、李铎等各自在其领域堪称"明星"的名人。所有这些人都是我在成为记者前,不曾想到会有缘得以近距离"接触"的"明星"。虽然我不是地道的"追星族",又或许这些经历在许多老前辈眼里看来是那么平凡无奇,但是每每想起这些经历,想起这些在我眼前真真实实见过的"星"们,我还是会情不自禁地笑起来,也会因此而庆幸自己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当然,我更要感谢的是,为我提供这一次次难得机会的领导、同事,还有我的第二个家--光明日报。

  (作者为光明日报社总编室《观察版》编辑)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