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我的幸运之年
赵达 

  2007年注定是一个改变我命运的年份。在生命中第二个本命年里,我告别了18年的求学生涯,幸运地走进了心仪已久的光明日报。

  听不少人说过,一个人本命年时通常运气不会太好,甚至会常走背运。而在岁末年初之际,回首这个本命年,我不得不由衷地感叹自己的幸运。

  幸运之一:进入了光明日报国内政治部

  说起2007年最大的幸运,当然莫过于进入光明日报国内政治部了。

  受家庭的影响,我一直向往记者的职业,特别是中央级媒体,更是一个人成长很好的平台。在这里既有参与报道党和国家重大事件的机会,也可以让你接触到社会的最底层,能让一个人在较短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光明日报给了我圆梦的机会。

  当第一次看到自己的身份由"通讯员"变成"本报记者"时,那种激动与喜悦是无法形容的,那一刻也让我明白了自己已经真正地成为了一名"光明人"。

  这期间在国内政治部参加的一系列采访活动,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经历了一次次精神的洗礼。

  "五一"期间参加团中央组织的"我与祖国共奋进"中国青年群英会的参访活动。高玉宝、张海迪、许海峰、邢燕子……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同他们近距离的接触,让我真正地感受到了平凡人身上的那种不平凡。而凌晨4点起床去采访英模们在天安门观看升旗仪式,更是让我体会到作为一名记者的不易。

  和几位同事一道参与道德楷模评选的采访,同样令我受益匪浅。去采访的途中,倪迅老师在电话里对我耐心嘱咐了一路,让我平添了几分自信和底气。

  当双目失明的籍雅琴,这位深富爱心的奇女子,在采访现场激动地告诉我"道德的春天来了",顿时让我从心底生出一股对祖国的自豪感。

  在这次采访中和韩秀琪主任一起在部里等稿到凌晨两点多的场景更让我印象深刻,他用行动告诉了后辈们对待新闻工作应该采取怎样一种方式。

  这一年里马兴宇副主任和部门其他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照顾,也让我深深感受到国内政治部是个团结而又充满温情的集体。

  幸运之二:在总编室上夜班的日子

  总编室是个年轻同志比较多的地方,这里的夜班也就多了几分活跃。

  第一次参加沈卫星主任主持召开的班前会就让我体会到了总编室的快节奏与高效率。

  我幸运地被安排到《文化教育理论》版上夜班,这是最具本报特色的版面之一。在张春丽、王长江、杜冰的耐心指点下,从刚开始的浏览当日稿件、送大样到帮助编辑修改稿件、制作标题再到学习画版、拼版,几个月下来,本人也由一名"门外汉"变得颇有些心得。

  难忘那个中秋之夜,总编室的夜班还是一如往日地忙碌,看不出节日的样子,但天林总编辑的到来,改变了这里的气氛。他提着盒月饼走了进来,放在桌上,打开来亲自分给我们吃,然后又和大家坐在一起聊着家常。临走时,听到总编辑跟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还要再去新京报看看。望着他离去的背景,让我明白了"责任"二字的含义。

  说起上夜班的日子就不能不提到十七大的召开,作为刚入社的年轻人,能在工作岗位上遇到这么一件大事,不能不说是很幸运的。

  那段时间作为二版的编辑,我们也享受到了通常只有《要闻》版才有的"待遇"--每晚上夜班到太阳升起。

  那段日子,仿佛觉得总编室的空气都凝固了,大家紧张得不行,压力也很大。连读题时,都是全文逐字逐句地念,就怕出现丁点的差错。以至于沈主任、范副主任和杨副主任生怕大家承受不了,不得不多次提醒一定不要太紧张,心态要放松。

  这么一个星期撑下来确实很累,连我们这些年轻同志都有点扛不住的感觉,但看到值班的何东平副总编辑每天晚上精力充沛的样子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让我们很是汗颜,要知道这些日子他每次都是最后一个离开总编室的。

  如今回首那段时光,真是让人感慨良多。一年下来,从诸位前辈身上,我这个年轻人学到了很多东西,懂得了很多道理。能遇到你们是我的幸运。

  2007年过去了,我们迎来了2008年。这是个奥运之年,我想也一定是好运之年。真心祝愿新的一年里光明日报与好运一路同行!

  (作者为光明日报国内政治部记者)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