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站"开张"的日子
刘昆 

  2007年1月18日,天林总编辑一行专程从北京来到广西。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北海受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委托,与天林总编辑一起,为新落成的光明日报广西记者站综合楼剪彩,并为广西记者站揭牌。

  领导将"光明日报广西记者站"的金色牌匾徐徐揭开时,我在心里对自己说:"光明日报广西记者站终于正式'开张'了!"

  把1月18日这天作为记者站"开张"的日子,这并不准确。早在1978年,《光明日报》这张具有悠久历史的大报就已经在广西建站了。我自己从1995年到广西记者站工作,到这时也有了十几个年头。

  然而,我宁愿用这样一个不准确的说法来表述,因为1月18日这天见证了我心底一个与"光明"有关的梦想。

  1995年我到广西记者站工作时,由于种种原因,头几年工作开展十分艰难,由于没有办公室,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对外通讯联系十分不便。我拿着报社编委会致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函寻求帮助,但是,跑了大半年,看了不少白脸,受了不少委屈,都没有结果。有一回,一家大机关的办公室主任冷冷地对我说:"你们光明日报自己没有条件办公,就不要在广西待了啊!"我难受极了!憋着气,心里想:什么时候能在广西建设起"光明"自己的事业啊!

  1998年,时任总编辑王晨同志到广西调研,几天下来,他也感到广西记者站的"难",临走时,他亲切地鼓励我,并交代我两点,一是千方百计把光明日报在广西的发行量搞上去,要是能发行到5000份,影响就大了,人家就会逐步重视你;二是争取到一块地,通过市场运作方式解决记者站的发展问题。

  在当时,要我做到这两点,简直是"做梦"一样。那时,本报发行的大环境并不好,我又是刚从学校毕业,没有多少社会资源,一切都是从头开始。刚接手时仅2000份的发行量,到1998年时发行到了3000份,已是费尽千辛万苦,要发行到5000份,难啊!要找地盖楼,更难啊!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两个"梦"在我心里已经开始萌芽了。

  2000年底,本报在广西的发行量终于突破了5000份,此后又一直保持了快速增长,2003年起突破了10000份。在报社的支持下,2000年,广西新开了印点,从此在广西能看到当天的《光明日报》了!

  而几乎同时,因为一个很好的机缘,广西记者站综合楼项目也开始起步了。

  2000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前夕,南宁市委市政府宴请新闻单位。席间,林国强市长感谢光明日报记者站多年来对南宁市的宣传报道。他还告诉我,他中学时代就开始读光明日报,对光明日报有很深的感情。我就对林市长说:"新华社、人民日报在南宁都有了自己的地皮,盖了楼,您也支持一下我们啊!" 林市长问:"我可以支持你,只是你们能有这样的规模和实力吗?"我说:"没问题,中央批准成立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了,报社支持我们做这件事。" 林市长就答应说:"那你先向市政府提出申请吧。"

  第二天上午8点,我准时出现在林市长办公室。林市长笑哈哈地说:"小刘,你真会把握机会啊!"他提笔在我准备好的报告上批示:"请市规划局给予规划定点。"

  至今想来,我是多么地幸运啊,遇上这样一位好市长!我想,我会一辈子铭记他的好!

  拿到市长的批示,我的又一个与"光明"有关的梦想才刚刚开了头。接下来,将是一个如此漫长艰辛、时刻考验着韧性和毅力的历程!

  记者站没有人员可以差遣,所有的材料都得自己准备,所有的手续都得自己去跑,所有的环节都得自己去理顺……回过头来整理发现,几年间给自治区、南宁市有关部门报送出的材料几乎与自己一样高!由于报社不可能有大的投入,必须通过合作的方式推进项目,这里面有太多的政策障碍需要克服,有太多的地方需要寻求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面对一个又一个"坎",无数次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也不止一次想到放弃。有时心想:"为了公家的事求那么多人,受那么多委屈,值吗?"广西一位关爱我的领导也心疼地对我说:"小刘,你为这事得拜多少码头,磕多少头,不容易啊!"

  项目既然有了好的开局,无论遇到多大困难,倘要放弃,我是无论如何不甘心的;在记者站工作那么多年,居然没有一个合适的地方能挂上"光明日报广西记者站"的牌匾,在我心里,这样一种憋屈情绪所激发出的积极力量,已经足够帮助我去克服其他困难!

  经过不懈努力,2005年5月,广西记者站综合楼项目终于开工建设了!为确保工程顺利,张小秋同志带领陆先高、黄晓同志专程来广西进行指导。

  接下来的日子,看着工地上脚手架一天天往上延伸,我的"梦想"也面向现实生长。那钢筋水泥浇铸成的房屋框架,在我这心里,分明是一种具有生命活性的期待!

  2006年底,记者站综合楼建成了。南宁的地面上,由此有了一个属于"光明"的支点。

  我是幸福的,报社领导非常肯定我的努力。天林总编辑百忙之中,来到广西为记者站综合楼剪彩。他高兴地说:"在距离北京边远的广西,刘昆给光明日报做成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天林总编辑在广西期间的这些活动,广西各主要媒体都浓墨重彩地做了报道,提升了本报的影响力,光明日报在广西的形象由此更加丰满了。这些都是对我莫大的鼓舞!

  回想起来,之所以能把这件事做成,有很多因素。

  其一,光明日报的政治地位和崇高声望是基石。光明日报作为中央直属党报所具有的政治地位,以及一代代光明日报人以对光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铸就的光明日报的崇高声望,这些是今天光明日报人拥有的巨大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光明日报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其二,报社的理解和支持是支撑。广西记者站综合楼从立项到建成,历经了几届编委会。历届编委会的理解和支持,记者部、经营部等报社相关部门的精诚协助,这些为记者站拓展事业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没有这些,光靠个人的力量是成不了大事的。

  其三,强烈的发展意识是动力。从记者站来说,首先要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因为只有事业发展了,你才能在地方更多地赢得尊重。有了强烈的发展意识,才能认识机遇,并且把握好机遇;有了强烈的发展意识,才能面对困难百折不挠,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我们之后,不少中央驻桂新闻单位都向南宁市政府提出过用地申请,但由于政策等方面原因,南宁市政府再没有批准过。

  其四,从个人来说,离不开一个"诚"字。以"诚"为人,以"诚"交友,以"诚"做事,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方方面面的帮助,这样,人家与你合作心里才会感到踏实,你自己的事业才能做得牢靠长久,才能经得起时间检验。

  (作者为光明日报驻广西记者站站长)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