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报史馆的诞生
吴小京 

  2008年1月1日,是"光明网"创办10周年的日子。2007年12月,各种庆祝活动的准备工作陆续展开。

  "光明网"艰苦奋斗10年,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庆祝活动应该风光一些。原计划要举办的活动有几项,比如召开一个座谈会,请中宣部、国务院外宣办等各级领导,社会上知名专家、学者等,就"光明网"10年来的历程作一个总结,给一点鼓励。

  方案上报,副总编辑何东平找我商谈"光明网"创办10周年纪念活动事宜。他表示,纪念活动应以办一件实事为好,不如开办一个"光明日报网上报史馆",以此纪念"光明网"十年,也为光明日报创刊60周年献一份礼。

  "网上报史馆",网上搜索一下,似乎还没有,"光明网"如能创办第一家"网上报史馆",自然是一件好事。这是一个独特的创意。

  任务接受,剩下的事儿就是搜集材料、整理图片、策划栏目、设计页面、制作网页……工作量相当大。

  一个人肯定不行,必须动员全部门齐上阵。布置工作,屠志、孙燕希、郑炜3位同志承担了整体设计、制作的任务,其他同志配合。

  网上搜索所有有关光明日报的资料,到资料室查找以前相关的报史资料,到图书室搜集光明日报创刊40周年、50周年、55周年等所有相关图书,到社办寻找和光明日报有关的照片、图片,向光明日报出版社索要相关的电子文档,在光明网资料库中检索与光明日报历史有关的一切资料……

  大家都行动起来,东平同志也在其中。

  伴随着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文字资料等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一本几十万字的书,孙燕希三天就整理完毕。扫描数百张历史照片、书画作品,郑炜数天就完成。模板设计制作,主页模板、栏目模板、页面模板,几十个模板屠志在一周内也相继完成。接着是校对文稿、修改调整图片、制图、排版、向模板内灌文……

  几个方向,同时行动,大量的、繁琐的事务在全部门的努力下,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这其中包含着单调、枯燥、无数次的重复、加班和疲劳,但这里更蕴含着责任!

  团队合作。短短20天,第一家"网上报史馆"初步形成。

  12月27日下午,天林总编辑率领李景瑞、何东平、李春林、薛昌词、陆彩荣等报社领导来到网络部,同网络部的同志们座谈。天林总编辑对第一家报史馆的创新之举表示赞许。

  "光明日报网上报史馆"是一个24小时全天候开放的收藏馆,目前已开设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历史回眸"、"光明艺术长廊"、"光明名人馆"、"烈士纪念堂"、"光明家书"等栏目,通过题词、照片、书画、文字等形式,展示了光明日报社近60年走过的历程,展现了光明日报社历代新闻工作者的足迹……

  通过这个网上报史馆,人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在光明日报成立时的题词"团结起来、光明在望",可以看到邓小平同志为纪念真理标准大讨论而手书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看到吴作人、吴冠中、关山月等书画家赠送给光明日报社的丹青佳作,可以看到许杏虎、朱颖烈士的纪念堂……以往,这些资料都收藏在档案室里,现在通过网络,很便捷地呈现在广大网友面前。

  目前,我国不少新闻单位都设有历史文物陈列室,保存了不少弥足珍贵的新闻史料。光明日报,将历史文物陈列室搬到网上,是光明网在建设网络文化中的一个创新之举。设立网上报史馆,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光明日报的历史,追忆新闻发展往事,缅怀一代又一代光明日报人奋斗的经历。"光明日报网上报史馆"的容量是无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内容将更加丰富。

  10年来,光明网全体员工通过艰苦奋斗,在简朴的条件下创造了优良的业绩。通过做一件实事的方式纪念成立10周年,是为了激发光明网所有员工的艰苦奋斗精神,进而以饱满的热情建设网络文化,创新网络文化,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万众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团队团结,能办成大事,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光明日报网上报史馆"证明了这一点,"光明网"10年来的足迹,更加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作者为光明日报网络信息部副主任)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