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光明日报的过去
李玉兰 

  2007年,上半年完成了总编室的夜班锻炼,下半年正式回到部门,开始了作为一名专业教育记者的生活。

  半年跑下来,有一个非常有趣也令人感慨的现象:我不断地从采访中接触到光明日报的过去。

  11月底,去北大采访研究生教育90周年的庆祝活动,北大汇总的介绍资料里面,时不时会看到本报的报道,许多是二三十年前的文章。有一张照片,是本报1978年报道研究生恢复招生的消息。在杰出人物的报道中,会看到"……《光明日报》的报道曾这样评价……"类似的语句。从这些材料中,我可以感受到我们的报纸当时跟知识分子和大学联系是多么紧密;报道在几十年后还被人记住,并拿出来作为证据资料,其新闻价值可见一斑。

  类似北大这样的情况,在其他地方采访也经常会遇到,甚至在西南边陲的云南。

  我参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主题采访团在云南采访的时候,一个地市的领导听说我是光明日报来的,立即向我问起报社的几位老编辑。聊起来才知道,这位同志是格律诗爱好者,造诣很深,发表过许多作品,他曾经和我们报社的几位老编辑是好朋友,谈起光明日报,有很多话讲。

  从别人的叙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报纸的定位和特色。有时候,遇到非常有价值的教育经验或者探索,深入采访,会有人告诉你,这个,哪年哪年光明日报曾经报过,或者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时,会看到我们报纸几年前的报道,这些报道毫不张扬,但是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我们的新闻触角紧紧吸附在各个领域,哪怕是对非常细小的变化也了如指掌。这些材料也好,熟识我们的朋友也好,都是我们光明日报的过去,是我们的报纸形象在别人眼里的体现,是我们报社几十年来散落在读者心中的记忆。

  当别人用一种景仰的口气谈起你的前辈、同事,谈起你所在的报纸,这会让你非常自豪。自豪过去,也常常思考,前辈留给我们一份特色鲜明、深入知识分子之心的报纸,这既是礼物,也是责任。要知道,二三十年后,我们就是别人口中的过往,是被崇敬还是被忘记,其实取决于我们目前的情形。现在的每一天,每一次采访,每一篇文章,都是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作者为光明日报教育部记者)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