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下活全社一盘棋
金振蓉 

  要让我说2007年的工作,最大的感受就是全社一盘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科技部由于人手少,主力队员少,上靠编委会的支持,下靠各部门的大力合作,今年的各项重大报道任务,都圆满地完成了。与兄弟媒体相比,各战役打得井然有序,收放得度,精彩漂亮。对于我这个主持工作的部门负责人来说,正像李铁梅说的,千斤重担都让别人分担了,我只挑了八百斤。

  这份轻松,缘于报社机制的改革。2006年,按照天林总编辑的改革思路,报社成立了新闻报道策划部。由此开始,报社上下对于新闻策划的意识开始增强。报社的许多重大报道,在编委会的直接领导下,形成了社会力量、编辑部各部门力量的联动。"众人划桨开大船",由于各部门的参与,报道工作呈现出气象一新的局面。

  2007年,在总编辑的亲自策划下,报社开设了"百城赋"、"母校礼赞"等专栏。作为报社的重大报道工作任务,相当于报社启动的一项重大工程,每一项重大工程的完成过程,就是优质资源的整合过程。在编委会领导下,许多重大报道都是从采写开始就精心策划,调集精兵强将,然后是言论配合,摄影跟上,版面美化,一路精耕细作,从而形成一个个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精品。2007年,通过"百城赋"、"母校礼赞"这些栏目,在报社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社会上一批知识界知名人士,如钱学森、钱伟长、杨福家、谢晋、徐城北等,成为这些专栏的作者,他们情真意切的文字和他们的名人效应,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使文化气息跃然光明日报版面,很好地体现了我们报纸的文化特色,这些栏目也形成了品牌效应。

  由于有了这样的整合资源的机制。科技部在2007年中的所有重大报道,就不再为缺人而着急,回头看看,在这一年里,所有的重大报道都得到了各部门的大力支持,这不但使我们的工作有了量的积累,也有了质的保证。从年初的科技大会,到院士大会,再到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年终专版"等,甚至日常的周刊稿件,我们在编委会的领导下,每一次的报道计划都得到编委会的鼓励和批准,由此,我们得到了评论部、摄美部、总编室、文艺部、图书评论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桩桩件件说来令人十分感动。

  我们的"嫦娥"报道,要在短时间内,完成4个版的专版采写、拼版任务,当时我们十分犯难,部门里来回扒拉一下就只有几个人,要同时负责发射前方和北京后方的报道工作,真有点分身无术。我们向编委会汇报后,天林总编辑高度重视,多次要求我们做好计划,请其他部门配合,保证按时高质量完成任务。我们将四个版中的一个分给文艺部,他们早早动手,从内容到版式都十分完美,这个版为专版增色不少。在这一年里,我们特别要感谢摄美部副主任霍然给予我们的极大帮助。在嫦娥一号专版编排工作中,他与吕贤如、张蕾等几位同志一起,设计了发射成功后的大通版,他以专业的眼光,调动多种艺术手段,使版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效地烘托了庆祝发射成功的热烈气氛。

  "年终专版"是报社每年的重头戏。编委会指示,要把"年终专版"办成光明日报自己的品牌。我们的《科技印象》版在2006年赢得了很好的反响。2007年的《科技印象》该呈现怎样的面貌呢。我将拼版的任务交给了新同志张莹,向她交待了大致的内容板块,虽然她此前已在总编室实习了一段时间,但怕她经验不够,还是让她向霍然请教。几天后,一块蓝色基调的《科技印象》概念版放到了我桌上,版式大方,疏密得当,我十分满意。《科技印象》拼版完成后,在编委会审看中一次通过,这块版也成为此后其他部门年终专版的样板。

  一边写着家书,一边我又还想到了,几年来我们周刊的"有话想说"专栏,有时来稿质量不满意,为了保持栏目质量,我们约请了报社内的一些大手笔来为我们写"豆腐块",他们都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外,按时写来稿件,就我能想到的,几年里,韩小蕙、马宝珠、王大庆、王玮等人,都曾为我们栏目救过急,还有社外许多朋友给予的帮助,使我们这个小栏目在不断变换主题中,一直颇受读者喜爱。

  走过2007,想说的话很多,想要感谢的人也很多,还是说句大实话:人多力量大。靠着大家一齐努力,2007年,报社的采编工作有声有色,发行广告稳步增长。大家一起下活全社这盘棋,这"棋"才变得如此精彩有看头。

  (作者为光明日报科技部常务副主任)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