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永刚报道背后的故事
温庆生 

  2007年4月3日起,"方永刚"这个名字传遍全国。各大媒体连续大幅度报道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的事迹。一时间,人人争说方永刚,"党的创新理论"等名词愈发被人们所熟悉,为十七大召开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天林总编辑亲自指导下,我与付小悦、吴琳合作,撰写"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的故事"《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两篇通讯,受到广泛好评。

  报道成功固然得益于小悦、吴琳的生花妙笔,然而其背后却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既然是写家书,便不妨和盘托出,与"家人"共享。

探病

  2007年2月7日中午,天林总编辑委托东平副总编辑、宋言荣主任和我第一次到301医院南楼看望方永刚。因为喻国英主任其时正患病,我是代表他去的。

  接过东平副总编辑捧给他的鲜花,方永刚脸上绽放笑容。他一向喜爱光明日报,又是光明日报的作者,故一见面便觉得很是亲切。2006年10月,方永刚到国防大学参加全军首届军队政治理论骨干研修班学习,正值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他抱病夜里写作,3个通宵没睡,应邀作为主要执笔人完成《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一文, 10月18日发表于光明日报第一版"光明专论"上。方永刚的导师、国防大学黄宏少将回忆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时曾对我说:"我与光明日报理论部李向军商量好题目,便邀方永刚执笔。那篇文章理论价值不低,光明日报的领导一看就同意发稿。"方永刚对此十分看重,话题便从那篇文章开始。

  相见甚欢。那时方永刚才到北京没几天,面色红润,说话声音很大,心疼得东平副总编辑直个劲地说:"您别累着!"方永刚抱怨病中信息量太小,病房里只有一台电视,上不得互联网。忙乎惯了,乍一闲下来,颇感郁闷。东平当即叫我尽快为他配一套无线上网设备,但反复强调"只可用于上网浏览,您可千万别用它工作"。

  嗣后东平在大年初五又去探望过他,我则到医院跑过好几次。光明日报的真诚,令方永刚感动,几乎与我无话不谈。

  4月22日是方永刚的生日,天林总编辑、东平副总编辑让我去送蛋糕、鲜花。因那天正值方永刚体检,我没见到他,便托大连舰艇学院派来专门照顾方永刚的董干事送去。晚上便接到方永刚幽默的电话:"特好吃,那么大一个蛋糕我一个人都吃了!" 我则清楚方永刚为人厚道,此举是生怕拂了朋友的好意。

  董干事曾对我说,方永刚住院期间,光明日报是唯一一家去探望他的军外媒体,也是部队唯一准许去探病的军外媒体。

独家新闻

  我去给他装无线网卡那天,方永刚高兴得不得了,指着无线网卡高声议论:"有人说理论是灰色的,我看理论是鲜活的。中国要是没有创新理论,整日守着以阶级斗争为纲,怎么能用上这么方便的东西。"那天方永刚精神不错,我俩一边装网卡,一边聊天,没几句话,便说到军事上去了。

  我对部队尤其是对军事院校的熟悉令方永刚高兴,相互颇为契投,越聊话越多。我因版面需要,正要组织有关军事文化的文章,正巧,方永刚在国防大学读博士时的毕业论文做的正是中国先进军事文化的文章。

  方永刚是个性情中人,激情上来就一点也顾不上夫人回天燕督促他休息的目光。他从当今世情、国情、军情大背景分析了中国军事文化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面临的挑战,以及怎么样认识和把握中国先进军事文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又如何应对中国军事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等等,大发宏论。我则留意到方夫人担心的目光,便再次起身告辞。方永刚将他的几篇论文拷给我,任我使用。算来采访有3个半小时,出门时已过晚饭时间。

  这次见面使我加深了对方永刚这位出色军人教授的了解。遵东平副总编辑之嘱,我写好新闻稿,准备见报时,听到要将他作为全国重大典型宣传的内部消息。事实上,那时我和吴琳已掌握了关于方永刚先进事迹的充分素材,稿件发与不发,确实是一个痛苦的抉择。最终报社决定服从大局,只在军事版头条位置,刊出方永刚为嘉宾的"学者谈国防"《中国先进军事文化如何应对挑战》一文,于2007年2月28日在军事版头条刊出。

  文章是我连夜根据那日采访的内容和方永刚论文写成的。经东平、老喻慎重考虑,在"方永刚小传"中,特别写进一段话:"他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开展理论研究,以创新精神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几年来为部队和地方演讲近千场,讲出了创新理论的创新价值和鲜活生命力,场场赢得众人心。"这实际上概括了方永刚先进事迹的核心内容。

  2007年3月中下旬,几十家中央和地方的新闻媒体云集大连。一位熟悉的老记者半开玩笑地对我说:"还是你们光明日报厉害呀!"

抹不去的记忆

  有些记忆是永远抹不去的。

  2007年3月28日下午,天林总编辑办公室。东平副总编辑和我面对着他。

  "方永刚!就是那个个子不高、说话大嗓门的那个教师",曾在海军领导机关负责过院校工作的天林总编辑对方永刚印象深刻。

  "时代需要方永刚。弄清这个问题,再看看方永刚事迹的意义和价值。"睿智的天林总编辑夹着烟在屋里踱步。"事实证明,党的创新理论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是和煦的春风,是久旱的甘霖,是播撒希望的沃土,是战士冲锋陷阵的旗帜。我们党再好的思想,再好的政策,如果没有像方永刚这样真学、笃信、真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战士,又如何让人民群众尽快接受、掌握!方永刚为了党的理想、事业而奋斗,为了人民的利益无怨无悔地付出是值得的,他无愧为忠诚于科学真理的战士,无愧为我党政治理论工作者的模范和榜样。中华民族的崛起,需要千千万万个像方永刚这样学习、传播科学真理的战士。只要我党政治理论工作者人人真心学习方永刚,人人可以成为方永刚。党的创新理论扎根在13亿人民的生活中,扎根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扎根在2.2万公里陆地边界和1.8万公里海洋边界上。"用了两个小时,天林总编辑把两篇通讯从如何开头到如何结尾,几乎都谈到了。

  不是每个记者都有我这个运气。以后出差,有同行说起光明日报方永刚报道踩到"点"上了,我往往得意地说:"有高人指点呐。"

  2007年3月30日到4月1日,东平副总编辑利用夜班间隙,总计花了5个多小时,精心修改我与小悦、吴琳撰写的初稿。4月2日下午4点,东平把我叫到办公室,坐在他的旁边。他对照中宣部的通知,把两篇通讯须订正的地方逐一订正过来,然后从头再来,一边读,一边逐字逐句地修改。比如在修改"直到现在,方永刚的梦境,还会出现儿时的憧憬和贫困"、"天地间,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一如方永刚与之同行的真理"等句子时,对"憧憬"、"一如"等词思忖良久才定下来。就这样,从下午4点钟,一直忙到晚上9点钟,接着东平还要上夜班。

  在报道方永刚期间,我着实领略了几位老新闻工作者的风采。喻主任在2006年12月底患病住院,年初上班时还需夫人一路陪伴护送。方永刚有个"最大心愿",就是想在光明日报军事版,发表一篇"独立署名的军事理论大文章"。为使方永刚夙愿得偿,大病未愈的喻主任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编辑方永刚几万字的论文《军事文化自觉与中国军事文化创新》,中间想去方便,但头晕得他站了半天也站不起来。

  以上一幕幕,构成我永远抹不去的记忆。2007年是建军80周年,也是我最为忙碌的一年。每当我累了或是想偷懒的时候,这些记忆便涌上脑际,督促我不敢懈怠,不断前行。

  (作者为光明日报军事部编辑)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