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采访就是一场战斗
邢宇皓 

  一次采访就是一场战斗。有时,你必须把自己想象成无坚不摧的英雄,就像--兰博;有时,你就是那个需要被拯救的大兵,好比--瑞恩。

紧急集合

  "哔、哔哔……",2007年12月2日星期日凌晨5时,手机发出急促的短音告诉我它即将失去动力。"糟糕,又忘了带充电器。"我心里嘀咕着,"部里的版是周六、周二见报,今天应该不会有什么事找我吧?"正在盘算间,手机却已自行"了断"。一年有8760个小时,谁知,这短短几小时的关机,险些误了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次"紧急集合"。

  9时15分,座机骤响,是李韵。就算躲在犄角旮旯,最先找到你的总是老同学:"保纯转告社办通知,要你9点半到总编辑办公室。""集合号"大约是10分钟前吹响的,在这10分钟里完成了一个复杂的电话接力:社办-保纯-吴娜-李韵-我。

  35分钟之后,我飞奔到总编辑办公室报到,留我的"捷达"在地库里喘着粗气。看着彩荣和三娅、徐冶、新武、小悦周日齐聚总编辑办公室,我感觉这一次任务非同寻常。

  果然。前一天傍晚,胡锦涛总书记到首都博物馆参观了那里正在举行的"珍藏西藏:叶星生抢救、保护西藏民间文化遗产成果展"。总书记给予展览高度评价,并特别要求光明日报对这个展览多作宣传。

  总书记的指示,是对本报近年来突出文化特色,努力贴近广大知识界的肯定。我们这次集结,是为了完成总书记布置的任务,也是对本报战斗力的一次考验。

  天林总编辑和叶星生先生是老相识,对他的情况了如指掌,一通电话,为采访铺平了道路。言简意赅分配了任务,小分队准备出发。火箭筒、手榴弹、机关枪……依次就位,这是美国大片里的镜头,可我们也不差--手提电脑、照相机、录音机、采访本,还有电池,呵呵,要命的电池--一一检查完毕。不过,这可不是扮酷的时候,心里还在琢磨总编辑刚才的要求:"这些文物,包含了西藏历史、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我们要把这些在稿子中表现出来……"。

  写展览巡礼不是第一次了。但2006年国家图书馆古籍特藏展,为了两篇特稿,我不仅预先被特批下到国图地库与展品近距离"接触",听专家一一详解,而且先后6次参观展览。如同行军打仗,反复勘察过战场,自然进退自如。而这一次,采访对象、参访内容完全陌生。当天交稿,时间紧迫,不容我们作更多准备。

  是战士,你就必须能够打赢四平八稳的阵地战,也要时刻准备投入陌生环境里的突袭战。出发!

突入重围

  我们是当天最早赶到展览现场的,却是最后开始采访的媒体。不是我们腼腆谦让,而是因为我们的采访不像其他媒体那样三言两语,而且采访主角叶先生也需要逐渐进入状态。让其他媒体的同行们先为我们"暖暖场"吧。

  一边抓紧时间了解情况,一边我在暗自估算时间:从整理素材到完成3400字的稿件写作,最快也需要五六个小时;如果把交稿时间定在午夜12时……

  正在"对表"的当口,三娅走过来轻轻说,"你时间很紧张,我帮你收集观众的留言,让叶先生的助手找一些背景材料,都会发到你的信箱里。"就像一个即将跃出战壕的冲锋士兵,突然得到战友的支援,心中一暖。

  很快,其他媒体的采访纷纷结束,是该接管"战斗"的时侯了。这时,我却遭遇了另一个难题--首先要突入重围,把叶先生从里三层外三层热情观众的簇拥中"解放"出来。

  曾经目睹过某些"无冕之王"盛气凌人驱赶"闲杂人等"的方式,显然,那不是我们光明日报的作风。关键时刻,我们需要依靠群众。"我是光明日报记者,展览很精彩,大家也有很多问题要向叶先生请教,我想大家能不能一同跟随我们对叶先生的采访,让叶先生从头讲讲这些展品的故事呢?"听了这样的提议,观众们都很兴奋,主动闪出一条通道,我们的采访也顺利开始了。

  时间在采访中悄然滑过。离我设定结束采访的时间越来越近。就像扼守一方阵地,我需要把"撤离"的时间一延再延。我知道,此时采访正入佳境--叶先生沉浸其中,也更为放松。此时,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段独白,或许都会成为写作中的点睛之笔。

  17时30分。我想,我必须离开了。

占据制高点

  办公室安静极了,只有键盘的敲击声。随着一行行文字跃上屏幕,思路也渐渐清晰起来--藏文化的博大精深、藏汉文化的融合升华、藏区各族人民保护文化遗产的努力……我沉浸其中。要想感动读者,首先要感动自己。

  22时40分,电话响起,是天林总编辑。

  "这张报纸你看过没有?"在办公室,天林总编辑递来某报。报道篇幅不大,小题中却写道:抢救西藏艺术一个人的"战斗"。"叶星生抢救保护西藏民间文化遗产,是很了不起,但是,'一个人的战斗'这样的提法是不妥当的。我们不能忽略国家重视西藏文化保护这个大背景。这次展览国家投入很大,本身也是国家保护西藏传统文化工作的一部分。在我们的稿子里,应该对这方面的全局工作有所反映。"

  听了这番话,我心中暗叫惭愧:作为执笔者,这一点是我应该考虑,却没有考虑到的。虽然,我们不会把展览写成"一个人的战斗",但此前的写作,满脑子想的都是怎样把展览本身写好,陷得太深,反而局限了视野。是啊,一场战斗能否赢得漂亮,不仅取决于轻重火力是否调配自如,更在于你能否做到身在前线而心照全局。

  天林总编辑亲自拨通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拉巴平措总干事的电话。午夜时分,我们补充到一大段至关重要的采访。这使整个稿件采写跃升了一个层次。这个高度,不是人为拔高,而是我们俯瞰全景而获得的。

  写稿在继续,天林总编辑、彩荣同志一直关注着稿件的进展。次日凌晨一点半,中央办公厅传来消息,整个报道稍作延后。当三娅和我一道离开报社,看着总编室的通明灯火,我们知道,计划改变,那些经历了漫长等待的夜班编辑又将开始新的忙碌。

  12月4日、5日、6日,展览巡礼和小悦采写的人物特写、摄美部的专题画刊连续刊出,小悦用通透的笔触,徐冶、新武以绚丽的影像把报道推向高潮,这组报道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首肯。参与这样的采访,是一次难得的历练;欣赏同伴的佳作,更是一次学习和享受的过程。

  一次采访就是一场战斗。多经历一次,就会多一份财富积累。

  (作者为光明日报图书出版部编辑)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