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历的十七大报道
董山峰 

  2007年10月5日,光明日报十七大报道组正式组建,领导安排我到编辑组担任编辑。十七大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光明日报、对于党和国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那一天开始,我们编辑组的同志们就明确了两点:其一,这是一场必须成功,而不能有一个环节失误的新闻战役;其二,本报十七大报道队伍必须成为一支整体强健,而不能有一个人疲弱的尖刀排。

  组建后的编辑组,第一件事就是3位组长的分工。在全体编辑会议上,沈卫星、包霄林、夏桂廉3位组长经过短暂沟通后明确:沈卫星同志负责十七大报道编辑的全面工作,重点是做好与其他部组,特别是与总编室的协调与统筹,把好稿件见报前的最终关口;包霄林同志全面负责十七大新闻稿件的编辑把关,协调和组织各位编辑的分工与合作,并担任编辑组的最终审稿人,把好政治关和质量关;夏桂廉同志负责记者站所有记者十七大报道的组织、协调、编辑和把关,确保全国各地记者站记者采写的十七大相关报道与报社整体报道配合默契,浑然一体。在此后18天的时间里,3位组长和我们8位编辑组成了一个团结、精干、高效的小分队,认真负责、恪尽职守。在严防政治差错、严堵技术差错的基础上,实现了"政治差错为零,技术差错降到最小程度"的目标。  

  参加十七大报道编辑工作的同志来自不同部门,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在以往的重大题材报道中,他们有的在前方采访,有的在后方编辑,有的还担任着组长的重任,个个经验丰富。此次被编委会安排在十七大报道编辑的岗位上,大家的基本共识是:绝不能被动地等,而是要创造性地做好编辑工作,要站到编委会的思想高度来判断稿件,要带着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来处理稿件,要对十七大报道编辑岗位尽责。其实,对人生路上的每一个岗位尽责,貌似朴素平实,实则是事业兴旺发达之基,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因为要对编辑岗位尽责,我们没有满足于只对自己修改过的稿件提出文字的基本要求。我们深知,在前方采访的同志们工作十分辛苦,他们的拼搏精神和敬业态度令人尊敬,他们饱蘸心血和激情的稿件令人佩服。但在编辑的岗位上,我们要像鉴定专家对待手中的玉石那样,拿起放大镜寻找各种可能的细微的不足,从而使文章更加完美。我们对十七大报道提出了"三个顺"的三维标准:一是文通字顺,二是顺乎情理,三是顺时顺势。这里面既有行文技术层面的要求,又有较高层次的政治与历史考量。面对每一篇稿件,我们在充分考虑十七大报道质量要求的基础上,与作者及时沟通,并在交付组长、上级领导和下道程序的稿件中加上必要的批注,这些批注本身就树起了鲜明的政治与质量导向。现在回头看一些稿件的修改记录,其中编辑、编辑组长、值班编委、报社领导的批注与批示都十分清晰,其中有肯定,有鼓励,有批评,有提醒。它们是光明日报编采人员为党的十七大报道投入智慧与心血的生动见证,是光明日报科学严谨办报作风的生动体现,是进行新闻业务和新闻作风教育的生动素材。

  当报社领导总结十七大报道,宣布编辑组所有同志荣获十七大报道先进个人称号,其中两位同志荣获总编辑奖一等奖时;当我们告别2007年,跨入2008年时;当想到2008年我们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举办北京奥运会、纪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0周年,光明日报的同仁又要投入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报道时--我的眼前不禁又出现了编辑组的同志们端坐在电脑桌前,精益求精处理稿件的镜头;忆起了原定晚上9点下班,但几乎每个晚上已远远地超过了这个时间,很多次都是包霄林同志催促后才离开报社的情景;三位组长以身作则,胸怀大局,关心同事,严格把关的情节也不断浮现。我觉得,从这些真实朴素的画面,我们能看出天林总编辑对十七大报道组提出的"神圣受命、达观处世"是如何落到实处的;能发掘出更多更好的礼物献给今后的重大主题报道,献给明年光明日报创刊60周年。

  (作者为光明日报经济部副主任)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