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热血 三身冷汗
——采写《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的前前后后
郑晋鸣 

  郑晋鸣

  光明日报江苏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出生于山西农村,1978年为吃饱肚子而参军,后来上了军校,提了干部,进行了专门的深造后开始进入新闻领域。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先后驻过多个省市自治区,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到江苏工作期间,连续10年获得江苏报道奖一等奖。2007年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代表作有:《采沙毁堤何时休》、《八千里路云和月》、《大江隔断了什么》、《小院不了情》、《增长并不等于发展》、《江苏提前迎来生态曲线接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由之路》,著有《岁月的痕迹——郑晋鸣头条新闻作品集》等著作。

  现为东南大学董事会董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河海大学兼职教授。

  2005年夏天,光明日报社的一位领导打电话给我:“你的《增长并不等于发展》被提名为中国新闻奖,不过你们江苏的一位评委有点不同意见,你如果能做点工作的话,有可能进入一等奖。”我稍作考虑,决定顺其自然,不再滋生是非。第二天,这位领导告诉我,这篇稿子被放在二等奖第一名。至此,这篇新闻前后牵系的诸多纷扰总算尘埃落定。蓦然回首,发现这故事竟绵延一年有余,从写作时的满腹激情,到见报后的惴惴不安,到现在的轻松平和,我经历了一次悲欣交集、大彻大悟的心路历程。

一腔热血:岂能以GDP论英雄

  事情缘起2004年春天我在美国的一次访问。某日,和一班中外经济学家同席闲话,聊到中国沿海地区发展之迅猛。一群美国人,很不理解中国的城市为何如此追求GDP的增长。他们说,美国这几年的GDP一直上涨缓慢,有时甚至呈下降趋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老百姓的年收入在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和环境建设也在迅速进步。倒是这两年中国三大经济飞跃大省,广东、山东、江苏,其生存环境令人忧心。我隐隐觉得,隐藏在环境污染的背后可能还有更大的发展漏洞,GDP逐年跳跃的数字,在我看来却危如累卵,时刻有倾倒之虞。

  回国的飞机上,我跟报社经济部主任刘志达提出了三个经济报道设想:一是各地大量的政绩工程、表面工程,使得经济大省虚浮无根;二是长三角地区经济过热,南北差距急速膨胀,有限资源则急速收缩;三是大量台商入内地投资,钻当地政策和税收的空子。刘志达答,台商不敢写,其余可以挖掘。于是,一回江苏,我便带着两名学生开始奔走采访。

  在《增长不等于发展》这篇稿子里,我列举了经济学家提供的几组数据:“九五”到“十五”,江苏GDP增长与资本投入之比,GDP增长百分点与耗电量之比的变化,明显地看出江苏近年来的经济效益不在提高,反在下降。事实上,除了震惊国内外的“铁本事件”,我走访的江苏10多个城市,无不是这组数据的典型。在苏南的昆山、太仓、江阴这些“先富起来”的城市,蒸蒸日上的企业屋檐下,老百姓的生活依然如旧。“跟几年前没什么变化啊。”众口一辞的回答,不禁让人反省:“强省”为什么不“富民”?连苏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停滞不前,那相对贫困的苏北就自己代言了。

  在江阴,我们看见一片巨大的污水池,恶臭难近。原来,它是附近一座化工厂的“下水道”,其污染波及数百住户。几年来,老百姓多次要求政府治理,政府却总以“没钱”搪塞。一名教师忿忿地说:“天天看报纸上写,江阴GDP两年长了20个百分点,政府却说没钱治理,钱都用到哪儿去了?”

  钱用到哪儿去了?其实不难回答。在某县,我们见到了一座崭新的市民广场,设计精美,视野开阔,果然美轮美奂。只是,这座可容纳8万人的广场(比天安门广场还要气派!),行人寥寥,不时有些刹风景的垃圾袋翻滚而过。俯视脚下的广场,不知那块曾是原住民的小屋地基,那块曾是麦浪滚滚的绿地。一座斥资三亿建造的广场,坐落在一个只有五万城市人口的县,一个大部分人还闲离这个还很远的环境里面,再怎么恢宏也显得苍白。站在广场中央环顾四周,念及全国各地这样的“政绩工程”不知还有多少,怎不令人心痛!

  此外,还有某出口大户毛绒玩具厂,浪费国内能源,钱被美国人赚去,明里是政府创业标兵,背地里却连年亏损。无论是港口城市还是无名小镇,码头和机场遍地开花,像一条条水蛭,都想吸一口交通便利带来的新鲜血液,却不管交通脐带上的养分还剩下多少。这些灰色现象隐藏在GDP耀眼的数字背后,令我感到江苏就像一匹全速前进的赛马,快得将要挣脱缰绳,有刹不住车的危险。

  历经2个月的采访调查,回来后我心潮难平。反思良久,决定把江苏竭泽而渔的现状揭露出来,让有关领导听到不同的声音,也给各级政府提一个醒。于是,“增长并不等于发展”这个题目浮出了水面。

三身冷汗:四面边声连角起

  稿子出炉后,刘志达看了很满意,同时告诉我,这个稿子不能上报领导,上报的话就有可能见不了报。2004年7月19日,在刘公促成下,《增长并不等于发展》出现在光明日报的经济版。甫一付梓,它就引起了轩然大波——按照一位省领导的说法,犹如平地投出一枚“深水炸弹”。当晚,刘志达跟我说:“你在江苏一定要顶住压力,不用害怕。虽然稿子是你写的,但发表在我的版面,责任由我来担。我已经56岁了,如果组织要撤我职,可以,我明天就写辞呈;但如果给我处分,我决不服气,因为我们讲的都是事实。”令我感动和愧疚的是,此后一段时间,刘公确实做了我的挡箭牌。国务院一位主要领导拿着稿子直接找到光明日报,要求处理此事,刘志达很快被报社领导叫去谈话。在此期间,那位领导两次来江苏考察,两天之内两次在公共场合提及此稿,把我吓出了一身冷汗。刘公站在风口浪尖,境况比我更为窘困。

  7月23日,江苏召开领导干部学习会议,全省十三个地级市一把手共40多人,人手一份《增长并不等于发展》学习讨论。有“不识时务”的两位省委常委及副书记,认为此稿给江苏提了醒,不错。当时一位省内主要领导脸沉了下来,说了三句话:“是不是把江苏说得越坏你们越开心?这样的稿子难道非要举我们江苏的例子吗?江苏的发展没搞好,怪我还是怪你们?”随后,江苏召开中央五家驻苏记者座谈会,省委书记跟中央新闻单位说:在江苏,我们有什么对不住大家的地方,大家可以直接告诉我们;我们江苏还有哪些问题容易出纰漏的,也请你们直接告诉我们。其含义不言自明。

  到7月底,我甚至赴了一回“鸿门宴”。江苏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省社科院三家单位举办一个“专家高层论坛”,一到会场,我发现左边坐的是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右边坐的是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与会的倒没有专家,只有省委、省政府研究室主任、省委办公厅各处室领导等,我是唯一一名布衣。领导们轮流针对我的稿子,在屏幕上指责批评,俨然是“文革”的批斗大会,我紧张至极,仿佛置身牛棚之中。听到第6位发言,大热天的我已经满身冷汗。于是我效仿刘邦,托辞去卫生间,悄悄溜走。只是,出门面对这个工作了10年的省委大院,我蓦然发觉无处可去。最后只好站在西康宾馆对面的小凉亭里,呆看着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院子。

  这段四面楚歌的日子里,网上有上千跟贴,其中不少令我倍感欣慰和鼓舞。其中有位网友的话我记忆深刻:“江苏的事,与你何关?你不在江苏呆一辈子,也不拿江苏的钱,却去得罪江苏的政客。还想不想在江苏混了?”不过这些跟贴很快被删掉,我尚未来得及向那些不知名的支持者们致谢。那几天,朋友们也纷纷打电话,提醒我出门小心,还有的建议我离开江苏暂避风头。劝得多了,反而激起了我当兵时的牛脾气:我写的都是事实,行得正,坐得直,不需要躲!回想起来,当时妻儿还在南京,幸而没有因我得咎。当年鲁迅面对“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以及与朋辈同做新鬼的危险,大大方方地说:“我于是就逃走。”如今我没有逃走便渡过危机,足可欣慰当代社会的舆论可以说毕竟文明了许多。

结语

  和其他舆论风波一样,最终的定海神针还是中央高层的声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对时任光明日报总编辑袁志发说:“你们近日发表的这篇文章很好,很有深度。”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曾培炎同志,在一次讲话中原封不动地引用了我稿子中的三句话作为标题:“增长并不等于发展”、“发展并不等于进步”、“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终于,我的工作回到正轨,刘志达主任也免于辞职,在此我对他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歉意。

  一晃四载春秋,回首感慨诸多。想起自己虽曾效仿“我以我血荐轩辕”,却也患得患失,不禁失笑。英语里有一句“angry old man”,说的是那种状似愤青的老人。眼看江苏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逐步向集约型转变,胸中莫大安慰,不禁又想起鲁迅先生一首诗,可能不大贴切,却能代表我的心情:“战云暂敛残春在,重炮清歌两寂然。我亦无诗送归棹,但从心底祝平安。”援引在此,聊作本文的结语吧。

 

增长并不等于发展

——管窥江苏的经济增长方式

  已经连续两年了,江苏省实际利用外资超百亿美元。2003年江苏新增外资首次超过广东,跃居全国第一位,达到158亿美元,增速超过50%。

  外资的巨大贡献使得江苏的经济飞速发展,2003年江苏省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6004.65亿元,比1998年增长89%,年均增长13.6%,占全国的份额达11.2%。

  但与此同时,许多经济专家对江苏经济提出了“经济增长不经济”的看法。江苏GDP增长与资本投入之比,“九五”期间为1:1.1,而“十五”变为1:1.3,2003年更达到了1:2.86;能源消耗比,“九五”为1:0.6,而现在是1:1.65。“九五”期间,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耗电是2.5万度,而现在是4.5万度。从这一角度看,江苏近年来的经济效益不是提高,而是下降了。交通、电力全面告急,钢材、棉花、石油等工业基础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协调、低效率”成了巨额外资推动下的江苏经济不容忽视的现实。

投资扩大却收益降低

  江苏2003年对外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增长幅度居沿海地区之冠,成为继广东之后全国第二个进出口额超千亿美元的省份。部分行业资本投入大幅度上升,但总资产贡献率反而下降。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业,2003年与1998年相比,总资产增长2.16倍,而总资产贡献率却下降了0.28个百分点。

  多年来,江苏省经济高增长主要靠高投入、高物耗、高能耗来维持,经济增长方式没有从粗放经营转到集约经营上来。投资增长率偏高,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极不协调。“九五”以来,江苏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GDP的份额不断上升,1995年为32.6%,2000年上升至34.9%,2003年攀升到42.9%。

  江苏人多地少,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省份。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口压力的增加和开发强度的增大,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资源约束不断增强。同时,资金、能源利用效率却非常低,每千克能源形成的GDP仅约为0.8美元,而日本和韩国分别为9.33美元和2.6美元。

  记者在苏州采访时了解到,一家儿童玩具厂花200多元的材料和能耗费生产的一个玩具在国际市场上仅赚5毛钱,然而这个厂却以出口大户被苏州人引以为荣。

  从2000年起,江苏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一直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这种高进低出的格局,到今年5月为止,已持续近4年半。这表明江苏的工业企业在目前的价格形势下,面临着成本加大,利润空间缩小的局面。尤其是煤炭价格急剧飙升,使得以煤为动力的发电、供热、供气等企业成本大增,导致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盈利减少,甚至出现大面积的亏损。如南京某发电厂,今年5月份已亏损400万元。扬州市燃气总公司,1—5月因煤炭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造成亏损额达1389万元。同样,原油价格上涨,也给以石油衍生品为原料的纺织企业和服装企业带来了经营上的困境。今年1-5月份江苏省纺织行业亏损额比去年同期增长30.3%,服装、鞋帽制造业亏损额同比增长27.2%。

国际制造业基地隐患重重

  纵观江苏经济的发展,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外贸依存度过高。江苏2003年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76%,一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而美国的外贸依存度只有16%,号称“贸易立国”的日本也只有18%。令人关注的是,外商投资企业实现的外贸进出口额占江苏全省外贸总额的七成以上,涉外税收占全省27%,实现的财政收入占全省20%。这是一组让人感到不安的数字。从江苏来看,加工贸易比重很大,可是国内采购、加工率低,钱是外国人赚的,外贸额度算江苏的。虽然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发展了、前进了,但是这种发展和前进,离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是很大的,其背后藏着巨大的隐患。

  一位过去跑“珠三角”地区现在跑“长三角”的外企经理举了个例子,过去几年,台湾IT厂商在广东东莞设厂成风。当税收等政策优惠期一过,台厂就开始撤往苏州等地,回过头去一看,发现原来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地方,留下的并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因为他们仅仅是生产线而已。

  “江苏最有可能成为国际制造业的新基地。”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教授认为,以前,外资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但是随着地价和商务成本的增加,外资现在更多地开始向长三角尤其向江苏集中,苏南以致整个江苏正在承接国际制造业的转移。”

  刘志彪认为,相比上海的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航运四大中心的地位,江苏在长三角经济中的定位就应该是国际制造业基地。20年前,靠近上海的昆山、苏州等地就开始承接上海传统产业的逐渐转移,而现在,苏南以致整个江苏承接的则是国际制造业的转移。但是要注意的是,外商投资高新技术行业,出于加强全球竞争力的战略考虑,跨国公司不愿向相同的产业“外溢”技术,中方无缘接触到技术的内核,由此遏制了产业技术进步和实现技术超越的潜力。即使是一些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中、高技术产品,也大都属于低端产品,在质量、性能、外观设计等方面无法与发达国家产品相提并论,对江苏来说仅增加了一些税收,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而这种表面的暂时性就业却是用匮乏的能源和原材料换来的。

  江苏的出口几乎全部来自制造业,应当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国际产业资本能够从珠三角转移至长三角,将来,同样可以从长三角转移至其他地区。像候鸟一样,国际产业资本的特性决定了它永远在寻求最佳的投资性价比地区。品牌是别人的,技术是别人的,利润的大部分也是别人的,江苏更多只起到一个加工车间的作用。当江苏的商务成本上升到难以吸引和留住国际产业资本的时候,能够剩下并足以同别人竞争和夸耀的,还有什么要有增长更要有发展?

  有关经济专家把脉江苏经济时提出,增长不等于发展,增长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科学发展观不仅仅强调经济发展的质和量,而且强调经济发展的质和量的统一的最终结果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光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是不科学的。一味依靠增加投资追求过高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忽视技术的提高和增长的可持续性,从长远看,必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后果和负面效应。

  近5年,江苏工业经济增长量中60%以上来自于资金追加和劳动的投入,这种经济增长的模式,明显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之间相互背离的现象已比较突出,许多领域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现象,造成结构不合理、社会福利难增进、资源配置低效率等。因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一定要加快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寻求以效益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增大技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强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和整体素质。

  许多有识之士还有一个重要的看法:与外资相比,江苏民营经济的空间还很大,但却明显利用不足。浙江的GDP逊于江苏,但浙江人普遍的富裕程度、民营企业的资产规模,却超过江苏。即使是江苏最富的长三角沿江八市,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也比浙江沿江六市要低1000多元。面对江苏经济增长方式的尴尬现实,有人提出了培育自己的核心技术,建立自己的知名品牌的概念。他们认为决不能一味地只当别人的生产链。因为完全靠加工组装、贴牌生产,随时有被淘汰的危险。

  (原载光明日报2004年7月19日)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