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光明日报总编辑 苟天林 

  1978年5月11日,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怀、支持下,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引发了全党、全国范围内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半个月后,5月2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了“关于《光明日报》在各省、市、自治区建立记者站的通知”。短短一年时间,在各省、市、区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协助下,全国大多数省、市、区恢复建立了《光明日报》记者站。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本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恢复驻地记者站30周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报社记者部组织编写了这部《岁月》。作者是或曾是本报驻各地的记者,他们满怀深情,以心写作,构成了这部书厚重而亲切、深邃而生动、宏观而又具体的特殊价值。

  这是一段难忘的历史。各地记者站都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热潮中恢复建立的。全书55篇稿件中,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关于拨乱反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关于相关省、市、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关于理论、教育、文化、科技、卫生、法制、环保等各方面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的采写报道过程和记者的认识等等,都有所反映,贯穿着一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红线,使我们不时听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前进的脚步声。伴随着这个脚步声,我们也看到了光明日报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和各位记者同志在这个时期中的成长、进步。

  这是一份崇高的使命。光明日报是一张党中央十分关怀、重视,广大读者十分喜爱的中央党报。各位记者不管是建国前的老革命,还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无论过去做什么工作,从他们进入光明日报的第一天起,就把中央的嘱托、读者的期望牢记在心,认真履行一个党报记者的神圣职责,坚持党性原则,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热情讴歌时代,真诚反映情况,作出了一个记者应有的贡献。他们的足迹踏遍了所在省市区的各个地方,在南极、在大洋、在高原、在边疆、在沙漠、在草原,都留下了光明日报记者的身影。

  这是一片真挚的深情。书稿的字里行间,记述着记者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无论在任何境遇中始终不变的是一个党报记者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始终闪耀着一个记者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挚爱和忠诚。大爱至深,波澜壮阔;深情涓涓,细致入微。离退休多年的同志,日日钟情的还是党报、还是光明日报;已经离开光明日报的同志,无论在哪里,无论做什么工作,可是光明日报记者站的岁月却始终萦萦于怀。新老同志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帮助,各站同志之间的相互鼓励和支持,文稿中随处可见的这些内容,形成了记者站建设、发展的一个显著品格,也滋养着每个同志健康成长。

  这是一个希望的起点。在书稿中,记者从不同侧面表达了对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坚定信念;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贯彻落实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光明日报的各项指示,努力把光明日报办成党联系广大知识界的桥梁和纽带,办成广大知识界喜闻乐见的报纸充满了责任和信心;“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正确导向,突出本报特色,为建设先进文化、和谐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这是记者们在文稿中表达的共同心愿。

  今天,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新闻工作者、光明日报的全体同志和各地记者站,任重道远。在这部书稿付梓之时,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全国新闻宣传战线,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必须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党的号召,人民的期望。这是我们的基本遵循,是前进的方向。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我们有全国各省、市、区的大力支持,我们有广大读者的关心和爱护,作为报社的“半壁江山”,我们的记者站一定会越办越好,我们的各位记者一定会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