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农民视角谈精准脱贫与激发乡村活力

2018-04-20 17:45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 
2018-04-20 17:45:24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作者:责任编辑:郑芳芳

  (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农村留住人才的基本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基本硬件条件,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则是乡村振兴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根本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几乎所有的自然村都已基本实现通公路、通电、通电话,自来水、天然气、宽带网络等便利的生活设施也已进入农村。

  早在 2008 年,山东省潍坊市景芝南片就开始村村通修路,主路修成了水泥路,初步缓解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2017 年,景芝镇南片重新启动道路硬化工程,将破损的水泥路修建成为沥青路。同时在村容村貌方面,新增垃圾桶,并聘请了专门负责清洁的保洁员。村民们纷纷表示,道路平坦了,环境优美了,心里也舒坦了,老百姓的日子也可有奔头了。现在家家户户都不骑摩托车了,电动车和小汽车在路上跑得可舒服了。路修好了,咱们的粮食、大棚蔬菜都容易运出去了。就是娶媳妇,人家看咱们村容村貌好了,也愿意嫁过来……

以农民视角谈精准脱贫与激发乡村活力

图 2 山东省景芝镇某村的马路和村民的房子

  看到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很多人萌生了回老家的想法,但真正要回去还要经过一系列思想斗争。卫生院建得很漂亮,但缺少好医生;垃圾桶摆了不少,垃圾焚烧却还是就地解决;村里建了图书馆,应付检查很少用;健身器材很惠民,但少有维护和保养;网线虽然进了村,网费不低网速慢;学校建得很气派,关键缺少好师资;村里也没有麦当劳和电影院……

  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必须要扭转农村人力资本净流出的现状,吸引更多更优质的人力资本进入农村、扎根农村、发展农村。而人力资本的回流或者逆流是与公共资源的回流或逆流、农村公共服务质量的大幅提升、乡村文化建设等密切关联、互为因果和驱动的。

  政府应当通过公共资源配置均衡机制吸引更多优质人力资本回流,继而带动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跨越前进和推动乡村振兴目标的更好实现。现在财政制度建设强调的是在国家治理体系框架下以更加灵活的机制推动公共资源要素更加公平、合理、高效的配置,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大财政理念和大资源配置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现代财政应跳出传统收支理念,通过创新支持理念、支持方向、支持方式引导更多优质资源资本流入农村。

  (三)以科技创新支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很关键

  谭家小崔村一位在外打工的农民表示,谁都不想背井离乡,但为了让日子过好点、孩子生活好一些,只能出去打工, 现在农民纯靠种地不赚钱。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一位农民大伯给出的一笔种地账印证了这一点:景芝镇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和玉米。就2017年收购行情来看,玉米价格 8 毛左右一斤,小麦价格 1 块 2 毛 5 左右一斤,假设一亩地能收 1200斤玉米,1200 斤小麦,大概一年每亩收入在 2400 元左右。拿种小麦的成本来说,耕地、种子、播种、化肥、农药、浇水,这些加起来大概 600 块钱左右,玉米成本和小麦成本基本差不多,也算 600,加起来就是1200 元钱。要是天再旱一点,多浇几次水,成本上来了,产量下来了,赚的钱就更少了,现在人家把地承包出去,一亩地能承包费大概 800 元,算上这个钱,种一年粮食最后也就剩下 400 块钱。再如贵州山区耕地稀缺,在扣除一定口粮的情况下,粮食亩赚400~500 元。由此可见,农民单靠种地脱贫太难。一方面需要支付不断增高的家庭生活成本、教育成本、医疗成本;另一方面则是农村没有足够好的产业承载,与劳动力市场无法匹配;这都导致了农村人才外流情况的出现。

  但并非投资农业就是赔本买卖,只是农业尚未很好地与二三产业形成技术创新支撑的融合发展格局,农业的附加值尚未被充分挖掘激活、高端农产品的生产还没形成气候。因此,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着眼消费升级而进军农产品产业链高端生产,同时打造现代化、产业化、智能化、科技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重塑农村吸引力的关键,也是新时代让“种地人”更有赚头、更有奔头、更有甜头、更有劲头的关键。

  (四)农村土地产权是活力之源

  土地是农民生产生活的根。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许多农民守着农地与宅基地,既不能变现也无力劳作,土地并没有为其带来财富。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激活农村的各类要素的潜力,是站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焕发活力、农业重获生机、产业回流发展、农民增收富裕的关键所在。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助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同时也是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现代化运营的关键。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以很好的盘活“沉睡”的农地,让那些不愿种地的人或者不善种地的人把土地流转给种地能人、大户或者产业组织,自己则以租金或股金获益,也可以同时成为农业产业工人而获取工资收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更多资源资本进入农村、支持农村发展打开了通道。

  贵州农村一位农民看中了村里长期撂荒的土地,借着政策推进,开始跟村民们谈起土地流转来,每亩 400 元,长期租种10年,用来种植白菜和桂花树。该户农民打算租 100 亩左右,现在已经签约 80 多亩。但是,当年菜价市场有波动,2015 年种菜赚了 5 万元,2016 年种菜亏了 2 万元。

以农民视角谈精准脱贫与激发乡村活力

图 3 贵州农民流转的菜地和鱼塘

  当然,这也是目前农村以个体推进农地流转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如何实现与农业产业组织或者农业产业企业的合作而进行公司化、组织化运营是下一步农地流转后提升运营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农业企业反映,回到农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公司化、现代化、产业化农业过程中,会遇到因农民自身素质问题而出现公司资产流失。同时,在土地流流转过程中,部分农民固守传统思维、不愿意流转土地,如部分农民担心,土地承包权流转出去以后还能不能收回来?土地流转出去是不是继续种粮食?山东省潍坊市景芝镇一位农民认为,我这一辈子都种地了,有一亩地种着,起码饿不着,农民就是以地为生,没了地就没了根。因此,在农地流转问题上,农民的传统思维需要转变,农民的担忧也不得不重视,需要各级部门辩证长远地看待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打赢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人是第一要素,要从思想上行动上拔掉“穷根”,激发斗志;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摆脱贫困是前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着力探索并形成城乡均衡发展的货币资本、人力资本以及土地、产业、文化等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机制,重塑乡村吸引力和活力。

[责任编辑:郑芳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