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新兴市场的金融波动看“华盛顿共识”带来的世界之殇

2018-05-25 17:36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 
2018-05-25 17:36:58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作者:责任编辑:李贝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金砖国家合作中心主任 王磊

  今年,阿根廷将接替德国担任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但充满黑色幽默意味的是该国却又一次开始遭遇金融动荡。近半年以来,阿根廷一直难以遏止比索汇率不断下跌的走势。阿根廷总统马克里5月8日宣布,即日启动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谈判,寻求其金融支持以缓解阿根廷比索对美元持续贬值的压力。紧随阿根廷之后,土耳其货币里拉的汇率也在5月份降到历史最低水平。5月份以来,里拉兑换美元的累计跌幅高达9.9%。里拉贬值是长期趋势,5年来已经累计贬值50%。历史存在惊人的相似,在以阿根廷、土耳其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遭遇的一次又一次金融波动背后,总是一直浮动着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的影子,带给全球经济特别是转型国家和新兴国家深深的刺痛。

  冷战结束后,新自由主义思潮和“华盛顿共识”携“冷战胜利”之余威,一跃发展成为居于支配地位的全球性“强势话语”,但西方开出的这一“药方”最终却频频遭遇水土不服的严重挑战,在全球引发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区域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并最终导致了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的局限性和内在不足逐渐显现,“华盛顿共识”最终脱魅,而隐藏在新自由主义思潮和“华盛顿共识”外衣之下的西方国家霸权也暴露无遗。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和“华盛顿共识”的滥觞

  新自由主义是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政治经济思潮,早在二战后就已经萌芽。在经济理论方面,它号称抛弃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着重从微观经济的角度提出一系列措施。美国凭借二战中积累起来的经济实力,逐渐成为新自由主义学说的主要推动力量。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由单纯的经济思想上升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标志性是1979年撒切尔出任英国首相和1980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之后美英政府推出“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实施通货紧缩政策,通过高利率政策大量吸引投资,实行放松管制政策等。“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成为新自由主义的样板和“华盛顿共识”的雏形。

  所谓“华盛顿共识”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位于华盛顿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政府等三大机构,在总结美英等国克服“滞胀泥潭”并实现80年代所谓“经济奇迹”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根据80年代拉美国家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的经验提出来并形成的一系列政策主张。1989年,美国学者约翰·威廉姆森将这一套新自由主义的结构性改革措施正式归纳为“华盛顿共识”,共包括财政自律、调整公共支出优先次序、税制改革、利率自由化、实行有竞争力的汇率、贸易自由化、放松对外资的限制、国有企业私有化、解除政府管制、保护私有产权等10点内容。

  “华盛顿共识”的提出让西方国家认为他们找到了一个向全球推销新自由主义改革方案的有力工具,它极力倡导以全面私有化、经济自由化和激进体制改革等为核心内容的所谓“灵丹妙药”,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起了推销新自由主义的强大“攻势”。“华盛顿共识”提出后,拉美地区首当其冲,俄罗斯以及东亚、非洲和中东欧等地区的转型国家也逐渐受到剧烈冲击和深度影响。

  之后,面对“华盛顿共识”在发展中国家造成的金融和经济动荡,以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界又提出了“后华盛顿共识”,标榜要超越“华盛顿共识”,强调与发展相关的制度因素。由于只是停留在对“华盛顿共识”的理论反思上,并未付诸实践,与“华盛顿共识”一样,“后华盛顿共识”也不能解决世界贫困和全球发展失衡问题,更不能给世界带来全面、均衡、可持续的发展和繁荣。因而,“后华盛顿共识”在本质上只是对“华盛顿共识”的修修补补,没有超越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框架。

 

  二、新自由主义思潮和“华盛顿共识”的不足与危害

  新自由主义极力放大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和财政政策稳定化的作用,成为以夸大的形式把经济理论推向市场极端的社会思潮,宣扬和鼓吹“市场万能论”,否定“市场缺陷”及其“失灵”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片面夸大市场的自我修正和自我复衡功能,否认政府干预对于弥补市场缺陷、克服市场失灵的积极作用。“华盛顿共识”在继承新自由主义思潮中蕴含的西方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思想的同时,片面夸大“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极力鼓吹利己与竞争等因素。

  新自由主义利用西方国家在80年代短期创造的“经济奇迹”这一虚幻景象迷惑了很多人,而“华盛顿共识”也以凌厉之势逐渐成为多个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改革指南,给广大发展中世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社会动荡。20多年快速的自由化严重破坏了世界经济的健康、全面、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导致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层出不穷,全球经济增长放慢,生产效率下降,世界范围内的不平等现象加剧。

  “华盛顿共识”的重灾区集中在拉美、东亚、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拉美国家更是重中之重。1980年代末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债权国的全力支持下,拉美国家按照“华盛顿共识”启动了改革程序,进入了经济转型时期。改革之初,墨西哥、智利、阿根廷等国的经济状况确实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好转。然而好景不长,1994年12月墨西哥爆发了金融危机,1999年1月巴西发生了金融动荡,2001年12月阿根廷陷入了经济危机。整个20世纪90年代,拉美国家经济并没有像“华盛顿共识”和新自由主义所宣称的那样取得成功,反而陷入了长期的经济低迷之中。整个20世纪90年代拉美国家GDP年均经济增长率不到3%,比推行“华盛顿共识”前30年(1950年至1980年)期间的平均增长率严重下降了2.3个百分点;拉美国家的外债余额达到7258亿美元,比1980年净增2648亿美元,飙升了57%。

  与“华盛顿共识”一脉相承的“后华盛顿共识”也让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成为另一个重灾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尽快获得西方世界的援助,多个前苏东国家在经济转型中纷纷推行急速的私有化和大幅度削减公共开支的方案,即“休克疗法”。结果这些国家重演了拉美国家的“悲剧”,经济衰退、失业剧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以俄罗斯为例,推行“休克疗法”10年后,其2000年的经济规模只相当于1989年的三分之二,经济严重缩水。拉美国家和前苏东国家经济转型的曲折历程及至今仍频频遭遇金融和经济动荡的现实,力证了“华盛顿共识”的失败,成为另一种版本的“通向奴役之路”。

 

  三、新自由主义思潮和“华盛顿共识”的实质

  “华盛顿共识”的核心思想是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和财政及物价的稳定化,其主要内容和政策建议总体上来说还是集中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以经济转型为目标促成政治体制的巨变,对于民生福利、社会稳定等众多社会领域基本上没有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华盛顿共识”倡导激进式改革和存量改革。“华盛顿共识”主张把经济转型与政治体制变革联系起来,认为转型的核心是宪政制度的大规模改变,经济转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华盛顿共识”是一种存量改革,主张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存量资产在短时间内完成私有化,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同发展。

  “华盛顿共识”的全球推广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是一种“外生”的发展模式。虽然有新自由主义的外衣,但西方国家在推行“华盛顿共识”时,要求发展中国家必须按照西方国家及其主导下的国际金融机构开具的“药方”进行彻底的结构性改革。究其实质,“华盛顿共识”反映了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下,西方国家自私自利地掠夺发展中国家利益的霸权主义行径。西方国家抓住发展中国家国家多次债务危机的机遇,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试图更深度掌控发展中国家的广阔市场,转移本国的过剩供给尤其是资本供给,对外输出经济泡沫。遵循“华盛顿共识”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进程一直深深受到来自西方国家的干扰,缺乏自主性,无法根本改变自身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体系中作为边缘国家的属性。

  “华盛顿共识”最根本的属性是西方国家维护自身霸权尤其是经济霸权的工具。面临世界经济形势深刻变化之机,美欧国家凭借西方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和贸易机制等,试图在全世界形成一个接受新自由主义理念且仍由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因此,西方国家通过向全世界撒下新自由主义这张大网,并且很快将其政治化、意识形态化、范式化,在鼓吹“华盛顿共识”的同时,推行西方新自由主义价值观,服务于建立新形式霸权的意图。所以,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西方霸权色彩。

 

  随着发展中国家在20多年的转型发展实践中暴露出“华盛顿共识”的严重问题,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强烈震撼下,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受到了严重质疑。“华盛顿共识”是一整套符合西方经典宏观经济理论的政策主张,新自由主义是其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真正良方,“华盛顿共识”更不是全球共同发展的灵丹妙药。在一个全球化和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中,发展中国家只有立足本国实情,主要依靠自身力量,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索,寻找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有机协调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和自主性。

[责任编辑:李贝]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