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三个“再聚焦”

2018-06-01 15:42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 
2018-06-01 15:42:07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周明艳

  将扶贫攻坚的各种资源聚焦到最为贫困的群体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措施强化扶贫瞄准机制,希望通过建档立卡确定真正贫困的群体,按照他们的需要帮扶脱贫。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了摸清贫困群体的情况、确定需要帮扶的群体,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资源,基本摸清了扶贫的家底。建档立卡机制的确确保了对真正贫困户的识别,但是一些不属于贫困范围的人口也被包括了将来。这个比例在一些地区还比较高。我们应该看到,按照2011年人均收入2300元这一标准,落实到一个村里去来确定谁是贫困户几乎是不可能的。贫困户的选择最终只能按照贫困发生率所进行的抽样并按照抽样比例的形式下达到县、乡、村,从而确定建档立卡户的比例,然后由村民自己选择。实践显示,在一个村里按照村民自己的衡量标准来看,或者他们认为真正的贫困户数量往往并不是很多,或者他们认为他们其实大家都很贫困,这就造成了广泛存在贫困泛化的情况。而且村和村又不一样,有的村的贫困户,到了其他地区就算富裕户了。

  客观来看,在很多属于国家级和省级贫困村内,真正意义上的没有达到“两不愁”的农户很少,达不到“三保障”的农户数量也因地而异,其中没有住房保障的农户在很多地区也很少,而医疗保障、教育保障则属于社会公共服务的范畴,在过去几年中,这一方面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笔者在某省调查发现,一个很大的误区是,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都把扶贫当作致富,都希望搭上扶贫致富的快车。因此,如果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来确定贫困户,那实际上的数量也远远小于现在贫困户的数量。由于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相比所获得的支持相差悬殊,如一个60户人异地搬迁的村庄有20个贫困户,贫困户获得了4万元的建房补助,而非贫困户则没有这4万元补助,在这个村,非贫困户和贫困户实际上几乎没有任何差异,之所以有20户的贫困户是因为比例限制,对于这样一个村庄,按照实际来讲,百分之百都是贫困户,但是没有这么多资源。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层面上,在决胜扶贫攻坚的最后阶段,应实施贫困群体再聚焦的机制,将扶贫资源特别是集中保证“两不愁三保障”的资源聚焦到少数争议比较少的、真正意义上的贫困户,这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解决真正的贫困问题,这样做投入少、群众满意,政府也不需要花大量时间来调停矛盾。

  扶贫措施再聚焦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中央和地方针对贫困群体不同的原因,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这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比如教育扶贫、卫生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电商扶贫等等。但是,同时也要看到,收入性贫困实际上已经不是中国农村贫苦的主要特征,精准扶贫工作虽然已经开始从全方位的角度解决多维度贫困问题,但是精准扶贫工作同时依然延续了长期以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思路。因此,在精准扶贫展开的过程中,扶贫的措施依然聚焦在提高收入和发展产业方面。

  客观地讲,发展产业和提高收入是经济发展的范畴,经济发展当然是扶贫的基础,提高贫困群体的收入当然是脱贫的重要手段。但是问题是,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很多地方依然是在种植养殖业上打转。从宏观上讲,农业的增收作用与80年代相比大大下降,一是过剩,二是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精准扶贫攻坚以来,各地已经出现了大量农产品过剩的问题,这主要是很多地方依然把精准扶贫所强调的扶贫工作的特殊性与贫困地区的发展完全划了等号。大量的扶贫资源投入到了不能够可持续的产业扶贫项目中,通过产业扶贫不是不能致富,而是要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一村一品”。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实践证明,发展具有带动区域发展的扶贫产业,需要进行农村产业而不是农业产业的开发。农村扶贫攻坚中的产业创新严重不足,大量资源投入到了通过扩大种植面积的种植业上,造成了扶贫资源的浪费。扶贫攻坚还有三年的时间,需要对扶贫攻坚的各项措施进行再聚焦,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真正能够产生可持续收入的产业上。

[责任编辑:周明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