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天下观: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本来”资源

2018-08-10 18:09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 
2018-08-10 18:09:27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作者:责任编辑:郑芳芳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冯维江

  天下观是中国或东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或“想象”。这一传统文化资源的政治意蕴能够直接或经创造性转换,对当今的国际关系良性演变提供启示。我们可以从四个侧面来勾勒天下观的政治意蕴。

  首先,天下观强调对天道所代表的普遍规律和共同价值的认识与遵从,以及基于这些认识的广泛合作。天下之人共戴一天,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识天道、顺应天道,才能合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行事,建设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安居乐业的乐土。对天道的共同体认让天下观具备整一性。与近代西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兴起后的世界观有所不同,在天下观的理解中世界是多重的、交错的,可以有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可以有发达世界、欠发达世界,不同的世界在同一个时空中并立共存,这些世界的基础还是一个个分立的民族国家,宏观秩序源于微观主体竞争达成的均衡。天下观视域下的政治实体,则共享相同的道统,秩序来自微观主体调试彼此关系、共同应对内外风险的合作。

  其次,天下观强调将其他主体的利益内嵌到自身效用函数之中。天下观反对“零和博弈”“赢者通吃”,不将别人的所得视为自身之所失,而是将别人之获益视同自身之得益。这是因为天下观从普遍联系的视角看待各国的利益,认为别国之受损或受益最终会溢出到自身。

  再次,天下观强调责任的普遍性与共同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了捍卫符合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正义秩序,每个人要尽到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指向对普遍规律和共同价值(在儒家则为仁义)以及实现这些规律和价值所必要之品格(比如忠恕敬孝等)的守护。从责任的承担来看,无分阶层、地域、贫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要克尽其责。破坏被广泛接受的价值、违背客观规律,无论是谁都会被追责,贵为天子也概莫能外。所以武王伐纣,孟子评论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最后,天下观强调贤能者要发挥引领带头作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原意,并不是在彰显所谓君王临于天下的威仪,而是反映治理责任分摊所谓“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的现实,即贤能之人被委托以更加艰巨重大的职责和任务(或至少是以贤能的名义在分配任务,即所谓“能者多劳”)。“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更是凸显出以贤者自居的士大夫阶层忧患在前、享乐在后的主动担当意识。换言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每个人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但对其中更有能力的个体来说,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更加积极的引领作用。

  用现代国际关系概念来阐释,天下观反映的其实是“珍视合作,追求共赢,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理念。那些破坏多边合作国际秩序、混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责任义务等做法,秉持天下观者都要摒弃并与之斗争。

[责任编辑:郑芳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