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内循环”看“新基建”
首页> 学术争鸣 > 正文

从“内循环”看“新基建”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2020-11-30 10:0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网络与信息中心(图书馆) 赵欢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对应到不同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上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但每一次的进步都产生巨大推动力。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跨界”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个“跨界”并非是与实体经济简单的交叉,也不是要颠覆取而代之,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融合,是对实体经济的升级换代,乃至重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几次召开会议,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从中可以看出新基建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将对人民的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的运行方式、社会管理的实施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对中国的发展提供巨大助力。

  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化,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从“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到“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显示了内循环的重要和急迫,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主要问题的根本着力点,因此只有健全内循环体系,充分地释放内需,推动创新,实施更大范围、更大程度的开放,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与世界融合发展,进而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内循环不是简单的内部生产、内部消化,更不会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与此同时新基建也并非是新瓶旧酒,两者的着眼点都在于外部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巨大,着力点都在于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国内改革大局稳步提升,提效创新,国际方面打造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

  一、内循环有助于提升新基建的发展格局

  随着科技创新和应用的规模和速度逐渐提高,所有领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出现了巨大的飞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交融不断加深,科学技术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转化,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评价的影响。这其中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为紧密,它已经成为引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新基建”计划蓬勃推进之际,更应该立足于内需体系,从而推陈出新、锐意创新,以国内市场的复苏和繁荣创造性地带动与改进“新基建”。内循环体系的完善离不开理论创新,根据环境变化和实践发展,在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的需要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个体需要和整体需要以及需要与达到需要的目标所应用能力和手段之间,有着天然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首先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但在人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的会同其他个人或社会发生关系,即人的需要的社会互补。而随着一定程度的需要的满足后,又会产生出新的需要,继而开始新一轮主客体从对立到统一的过程,先是否定已获得的需求,进而去追求新需求,亦如螺旋上升,人的生产活动就是在这种不断超越旧需求,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连续发生的。

  (一)两者之间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提倡开放、动态地看待事物的理念,将事物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不但着力研究事物之间存在的物质和精神交换,而且还对事物自身的迭代演化提供了理论保障。新基建并非是信息化与实体经济简单随意结合,而是立足于中国的全新发展水平,与当前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特别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解决“卡脖子”的关键所在。

  (二)两者又具备多样性

  人性的多样决定了人的需要及其满足需要方式的多样性。在新时代,传统基础设施作为系统自身具有多元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决定了其数据信息的混乱性和差异化,因此只有最大程度地挖掘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整合社会资源和满足社会需求方面的潜力,充分发挥其创新性和融合性的特点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新生态。这种新生态的形成,对外可以为我国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对内则可以大幅提升产业转型升级,突破瓶颈,培育壮大新动能。

  二、内循化促进新基建在新时期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揭示了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对于无论是信息产业本身这种新的生产方式,还是新基建这种深度融合后所产生的新的生产对象来说,内需潜力才是技术应用、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

  (一)内循环有利于以新基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事实证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结构性上,在当前我国经济活动中,供给和需求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部分,没有了需求,供给就无从下手;而没有了供给,需求则是无源之水。新需求能催生新的消费场景,促进新的供给产生;同时,新供给又可以反哺和创造新需求。当前中国需要刺激新供给、创造新需求,需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新基建推动不同市场主体的信息加速协同,快速消除信息不对称,促使产业内融合、跨产业融合得以实现。内循环的关键还是改革,内循环的真谛还是开放,技术创新做好了,产业升级做好了,在此基础上,国内企业既能提高效率、提升价值,往产业链更高维度走;也能强化国际竞争力。

  (二)内循环有利于优化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融合

  过去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部分传统行业进入了缓慢发展期,甚至有些行业遇到了瓶颈。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新基建在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持续发力,增强以5G、云计算和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完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内循环大环境;将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与传统基础设施相结合,通过互补优势、互换资源,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加快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既要打造贯穿信息基础设施和融合基础设施的新基建矩阵,同时也抢占新基建战略新高地,催生新业态。

  三、新基建是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

  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的情况下,中美冲突导致的技术打压,逆全球化造成产业被动外迁,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国内的产业改革和升级正处在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经济,需要新的发展格局和新的内生动力,来破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充分释放国内的内需潜力,驱动国内企业强化技术,产业升级,同时留住引进外资,继续做大做强中国供应链和产业链;新基建能够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要求,能更好地支持创新、绿色环保和消费升级,在补短板的同时为新引擎助力,这是新时代对新基建的本质要求,也是新基建与传统基建最本质的不同。

  新基建是我国弥补传统行业消退带来的影响,促进新业态和新产业成长的根本需要,由信息化推动发展的新生产力不断涌现,通过优化企业的生产流程,工作效率不断提升,从而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缔造新的主体,进一步突出创新创业者在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万物互联模式的产品不断涌现,消费者参与产品全过程的意愿增强,倒逼中上游企业技术不断升级,迫使下游企业的服务模式优化,从而推动全行业结构发生巨变。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对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内循环要转起来,除了保障民生基础的循环外,高新技术的自主可控才是内循环能否真正形成的关键所在。新基建包含5G、充电桩、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特高压、城际高铁以及轨道交通七大产业链,瞄准的是未来重要技术进步的领域,是未来工业革命的前置项,是世界范围内各国都优先发展的产业。中国的优势在于工业品类齐全,工业能力强劲,在新基建的关键要素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上都是世界前列,再加上我们的市场规模、制度优势和工程师红利等等,因此只要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我们是最有机会率先完成新基建计划的国家。

  四、结语

  当今时代,新基建已不仅仅是技术的集合体,而是一种价值体现和思维模式,是当前自然科学方向的突出表现。纵观历史发展进程,无论是文艺复兴,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技术都无法单独地推进社会发展。只有在将“人”的需要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掘内需潜力,做大做强内循化战略,进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实践常新,理论常新。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的需要的无限发展,新基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推动力,自然也受到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力,以内循环为主体,优化新基建建设过程中,改造新基建的发展过程,全面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为伟大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联合国中文日活动走进巴西里约热内卢

  • 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4-03 15:11
为切实织密森林“防火网”各地组织人员巡查防火。
2024-04-03 15:11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2024-04-02 15:40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2024-03-26 21:07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03-18 16:39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2024-02-29 18:59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02-23 10:59
美丽的三亚湾
2024-01-20 17:42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4-01-13 19:43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12-26 15:39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12-13 16:08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12-13 15:59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长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3-11-21 16:55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11-16 15: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