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首页> 学术争鸣 > 正文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3-12-25 17:52

  作者:曹津永(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研究员,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题中之意,要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尊重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和自然观

  尊重自然的关键在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体系,这也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体系的构建要求我们必须要重新认识大自然,对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反思和再审视,对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指引下,文明与自然生态逐渐背离的发展道路进行纠偏,进而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符合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观和自然观,是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等生态建设具体行动展开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问题。

  推进中国历史和传统生态文化的再研究。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因自然而生。延绵5000多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与大自然互动的生存繁衍中不断创造、总结和积累出来的。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在与大自然互动中形成的维护生存发展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生生之道”,是维护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重要法宝。在维持自然万物与人的“生生不息”中,如何看待宇宙万物,看待自然界、自然规律并认知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是中国古代自然观和自然哲学关注的焦点和集中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道法自然的实践观、绿水青山的财富观、取用有度的生产观、系统整体的治理观都是中华民族博大的生态文化体系和生态智慧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中华文明生态基因和文明基因的烙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逻辑延伸和现代转化。从“四个自信”的角度出发,我们要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寻求不同于西方的认识自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优秀智慧,并将其作为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尝试和突破口,提炼出中国经验和中国理论。

  借鉴各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和智慧。分布于中华大地的各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基于特定的生态环境,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共同组成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生态智慧和现代价值主要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基本立场和观念,即敬畏自然的生态观念;二是管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基本方式,即生态与社会文化整合的管理模式;三是维护生命安全,防范自然灾害的方式;四是对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知识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在很多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中,其生存的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是高度耦合的,因此,在他们的传统知识中,不仅对生态、环境的认知是与文化紧密联系的,而且对于生态环境的管理模式和方式,也是与文化紧密连接起来的一个整体。我们要整合中华各民族传统的生态观,形成符合现代生态文明理念的生态观,塑造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基本关系,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内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稳定内核,这也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意。

  顺应自然——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顺应自然的关键在于人类的生存发展以及各种活动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寻求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可持续的契合点,最终达到人的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稳定和可持续的平衡。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过去几十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中国要走和谐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必须走出不同于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新路子。要在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坚持推进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构建并最终形成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

  强化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成色。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紧密关联: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其次,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重要组成部分;第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检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之一。用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必须要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发展和保护一体化,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努力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构建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全面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发展进入新形态的重要标志,其实质是在不断构建和完善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生态文化体系,进一步形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特征。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紧盯环境污染物和碳排放主要源头,突出主要领域、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围绕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生态建设等领域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不断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保护自然——强化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保护自然的核心要求在于不断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工程,其关键不仅在于修复人类以往种种过度开发活动对大自然带来的破坏;还在于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和自然界的干扰,促进人类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结和联通。要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确保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前提下,坚持系统性治理和自然恢复,最终维护好生态系统的持续性、稳定性。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化治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刻揭示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发展规律,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生态环境治理之道,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以系统性、整体性的治理和修复为基础,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统筹保护、治理和发展,努力达成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良性循环大格局。

  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治理和修复方式。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治理和修复方式,其核心在于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减少人为干预可能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不确定影响,让生态系统根据自我的调适能力及环境改变的现状,进行调试性恢复。要坚持自然恢复、保护优先等基本原则,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治理和修复方式。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打通人类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联结通道,努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坚持三者有机统合,形成保护与发展互动的良性格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三者紧密关联,要坚持系统谋划的全局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来认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自然是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必须要遵循的基本生态观,也是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基础,只有树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观,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才能成为人的自觉行动。顺应自然的本质是协调发展和保护的基本关系,是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谋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发展中保护自然。而保护自然必须要融入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自然生态产生背离,对自然带来伤害并最终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是必须保护自然的重要起源,而人类只有在顺应自然的发展中,才能更好地保护自然。

  (本文系2022年度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项目“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态链接研究”阶段性成果)

  

  相关阅读:

  基层社会“三治融合”的标准与提升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湖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加紧生产

  • 广西强化防汛备汛工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奔跑吧·少年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棒垒球邀请赛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开赛。
2024-04-20 17:03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4-03 15:11
为切实织密森林“防火网”各地组织人员巡查防火。
2024-04-03 15:11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2024-04-02 15:40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2024-03-26 21:07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03-18 16:39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2024-02-29 18:59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02-23 10:59
美丽的三亚湾
2024-01-20 17:42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4-01-13 19:43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12-26 15:39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12-13 16:08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12-13 15:59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长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3-11-21 16: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