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沈桂龙(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世界中国学研究会会长)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在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相连、日益休戚与共的今天,“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传统汉学到中国学是研究范式的深刻转型。传统汉学主要是关于历史中国的典籍、文化、语言等内容的研究,且更多运用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有时又被称为“书斋里的研究”,传统汉学的重心在欧洲。美国的中国研究开始转向当代中国,研究内容更加广泛,更具有跨学科特征。近年来,中国学的研究边界和内容更是有了进一步拓宽。
其一,中国学发展呈现日益显著的世界性特征。
尽管传统中国学研究强国,如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其中国学研究力量和学术影响力仍处于世界前列,但与过去相比,整体实力处于下降趋势。
在全球对中国认知需求急剧上升的情况下,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学,特别是拉丁美洲和非洲地区的中国研究,呈现出更为活跃、更为壮观的发展趋势。越南、泰国、巴基斯坦、沙特、巴西、阿根廷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纷纷成立中国学研究机构,有力地说明了中国学正在成为世界性学问的新变化、新特征。
其二,中国学当代转向更加突出观照现实的实践性特征。
以往,海外中国研究多是书斋里的学问,“经世致用”功能不足。中国学成为中国研究的主导性力量后,研究中国的智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国专家聚焦中国当代发展,开展中国式现代化学理分析,总结研究中国发展道路的经验及其启示。这种实证性、跨学科的研究强调理论必须立足实践并随现实调整,更利于摆脱既有理论束缚,重新理解现实中国。
其三,中国学在学术演进中已成为跨学科的综合研究领域。
中国学的历史演进和范式转变,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也在方法运用上借鉴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手段。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国学对历史文献梳理和分析的传统方法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中国学的跨学科、综合性特征更为显著。
应当看到,目前国内世界中国学研究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本土的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构建需要进一步加速,亟须在研究边界上形成与其他学科比较清晰的界定,并纳入更多中国学者基于国际比较的本土研究。
此外,推动世界中国学的繁荣发展,还有必要在国际传播交流上采取更可行更有力的办法。世界中国学不仅是关于理论的思考,也是面向实践的回答。中国认知、中国声音和中国形象的传播,是繁荣发展世界中国学的非常重要的任务。新时代新征程,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在西方社会保守主义抬头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为可行的办法,用国际主流接受但又不失自我的方法推动中外文明互鉴。同时,采取更为有力的办法,建立本土更具权威的、面向全球的传播阵地,搭建更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加深中外学者的思想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