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首页> 论文推荐 > 正文

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0-11-24 18:0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侯衍社;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侯耀文

  摘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在理论逻辑上具有丰富的认识论、价值论内涵和科学的方法论要求,在历史逻辑上继承了我们党百年来的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在现实逻辑上体现了在新时代发展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理论创新的必然选择。一方面,要准确把握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解决21世纪时代课题、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等重大问题上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也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以全球视野和理论思维围绕时代的核心问题深入把握理论创新的基本方向,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对21世纪“一球两制”“两个大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21世纪“新科技革命”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作出前瞻性和科学性的理论回答。

  习近平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①这不仅对新时代我们党加快推进“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方法论,也为广大学者围绕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深入研究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供了学术素材。正是缘于此,本文尝试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的学理阐释与方法论要求、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与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使命、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方向等几个重要问题进行深度研究,以期对创新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一些有益的方法论启示。

  一、学理阐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的基本内涵与实践要求

  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蕴含着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是中国共产党基于科学的实践观,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实践发展需要和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需要,提出的关于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论。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既是关于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也是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学。

  1.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的认识论内涵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实质上是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命题,它有着丰富的哲学基础和深刻的理论内涵。不仅涉及认识的本质、真理的来源,而且关系到认识、实践和真理的辩证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看来,实践不仅构成了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方式,而且构成了人类理性认识的唯一源泉。人们正是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不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形成科学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前,西方哲学界也曾对认识论问题进行过形形色色的理论探索,主要形成了三种认识论,即“生而知之”的先验论、“不可知”的怀疑论、“被动消极”的直观反映论。这三种认识论在对认识本质的把握上,都不自觉地走向了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批判吸收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站在“全部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立场上,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和唯物史观,从而实现了认识论的历史性变革。在马克思看来,“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②,“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③。马克思主义从认识与实践、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关系中,强调主客关系与思存关系的统一“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从而深刻地指出了“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一科学命题。这种奠基在实践观基础上的认识论,是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认识论。

  从认识论维度来看,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包含三重内涵。其一,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看来,人的思维或观念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实践活动架起了主体认识和客体实际之间的桥梁,人们通过实践获得“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的认识,并进而把形成的理性认识加以概括和总结,上升为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其二,理论的真理性由实践来检验。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看来,理论的真假与否不能由主观说了算,而是交给客观的物质实践去检验。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④。要判断主观同客观的符合程度,离开人的社会实践这个“纽带”,只在主观或者客观范围内都是无法解决的。人们只有通过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实践才能检验理论的现实性,才能去判定理论与客观现实的符合程度。其三,理论指导实践。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而认识也能对实践产生反作用。科学理论之所以能够指导实践,就在于它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的“真知”,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能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就在于人们通过它可以规范、反省和评价实践活动。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⑤;同样,没有理论的指导,也就不会有实践的创新。

  2.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的价值论内涵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价值立场,它的终极理论关怀就是实现社会不断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关于理论的价值性,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⑥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习惯于从“永恒真理”出发,把“永恒真理”推及所有人,实质上是为了实现对被统治阶级的永恒统治。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都是阶级社会的“卫道士”为了粉饰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无情剥削和压榨所做的“合法性”辩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和再现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式,势必运用国家政权,也就是说,在政治上进行统治。”⑦马克思早在博士论文时期就提出了理论的人民性主张。他对那些远离人民的哲学十分不满,如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之二中写道:“这些哲人和奥林帕斯山上的诸神的塑像一样极少人民性;他们的运动就是自我满足的平静,他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同他们对待实体一样地客观。”⑧后来在《莱茵报》工作时期,马克思又提出了理论宣传要坚持人民性的主张。他坚持认为,报刊应该“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⑨。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在诞生初期就打上了人民性底色。从那以后,人民性的价值立场就始终贯穿于他创立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总过程。

  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蕴含着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价值观,也规定着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价值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看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⑩,人民是理论创新的真正主体。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任何理论都是来源于人民、代表人民和服务于人民。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私利,包括理论工作在内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以最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11} 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决好21世纪中国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问题。

  3.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的方法论要求

  理论创新的方法论是指运用于理论创新实践并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要深入理解其方法论内涵,在认识方法论、价值方法论和实践方法论上明确其方法论要求。

  第一,从认识方法论上讲,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知行观,科学把握认识运动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以辩证思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实践中发现理论,又通过实践检验和发展理论。要根据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实践任务的不断变化,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交互性发展。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12}

  第二,从价值方法论上讲,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在推进理论创新过程中站稳人民立场,体现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人民性理论品格。既要把人民性当作区分其他形形色色理论的鲜明底色,也要把人民群众视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活力源泉。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围绕各种改革进行理论创新的失败教训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创新一旦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价值立场,不仅导致在理论上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而且在实践上也会不可避免地走向破产和失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必须站稳人民性的根本价值立场,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21世纪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第三,从实践方法论上讲,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观。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它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结论区分开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指出:“《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3}当今世界和中国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基本原理、坚定基本立场,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从上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视角来看,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命题不仅道出了实践与理论的辩证联系,而且传达了新时代我们党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鲜明立场,本质上是利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论、价值论解决时代问题的方法论自觉。

  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百年互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效与启示

  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统和成功经验。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实际相结合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科学方法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仅取得了巨大成效,而且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新时代我们不断发展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验参考。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鲜明态度

  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就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准则。1939年10月,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就提出了要把能否做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14},作为评判是否善于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尺度和参考。1956年4月,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15}在毛泽东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一定要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如果不结合,那就不行。这就是说,理论与实践要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毛泽东明确指出:“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16}毛泽东从党性高度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足见他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重视程度。

  邓小平在历史转折时期明确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7} 在邓小平看来,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18}。马克思主义是根据不同国情实际而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任何“垄断马克思主义”的做法都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19}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理论自觉性,把党的理论创新事业成功地推向了21世纪。江泽民指出:“我现在的责任,也可以说我的历史责任,就是要带头解放思想,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20}2001年7月,江泽民通过系统总结我们党80年的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向全党发出了号召:“全党同志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21}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理论创新当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他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的社会科学界和新闻出版界委员时强调,要针对现实问题,努力创造有深度、有分量、有说服力的思想理论成果,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他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22}唯有如此,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习近平号召全党必须树立科学的实践观,让理论倾听时代的呼声,反映实践的发展变化。这说明,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一贯的。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百年互动中我们可以发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理论创新的鲜明态度和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准则。事实上,也正是由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这种理论态度,才使得建党10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越来越成熟。

  2.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百年互动中中国共产党取得了理论创新的巨大成就

  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并实现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回答什么样的时代问题,怎样回答时代问题”,对时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给予了科学的回应。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如何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什么样的革命,如何领导无产阶级夺权,实现什么样的政权,政权确立后中国往何处去,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等革命建设实践问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围绕“革命建设实践”进行的理论创新。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打破了党内出现的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的思维模式,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科学回答,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围绕“改革开放实践”进行的理论创新。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结合新世纪党的建设新实践,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围绕新世纪“党的建设实践”进行的理论创新。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过了发展的“接力棒”,围绕新时期“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依靠谁来发展”等事关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围绕“科学发展实践”进行的理论创新。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给予了系统回答,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主要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行的重大理论创新。

  从共同点上讲,中国共产党的这些重大理论创新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论自觉,都是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成功探索。这些理论成果既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也是全体中国人民永不停歇地实践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节点,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实践观点,通过总结百年来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提炼出百年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这对我们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经验启示

  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3}毛泽东也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24}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百年互动中中国共产党取得了理论创新的巨大成就来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能够不断发挥实践的物质力量,就在于理论迎合了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变化和理论自身的发展诉求。

  第一,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进行理论创新要迎合时代发展需要。“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真理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和社会实践一样,任何真理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真理。只要历史在不断向前发展,真理的历史性和具体性也就会不断表现出来,从而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也将经由实践不断地突破历史局限,并同实践一起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如此,也应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曾经说过,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即“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是“时代的口号”。历史地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绽放真理的光芒,就在于它有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通过回顾总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凡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革命家、改革者和建设者,都针对其所处的时代问题,创立了符合革命建设实际的伟大理论体系。这些科学理论体系不仅有着科学严整的内在结构和逻辑体系,而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发展的辩证法。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刻的历史变革期,时代向我们提出了必须以新的理论方式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25} 这一深刻论述,既体现了高度的理论自信,也表达了在新的发展阶段对加强理论供给的号召和期待,向广大理论工作者坚定理论自信、强化历史担当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第二,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进行理论创新要迎合实践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实践内容的丰富和发展总会以发展着的理论的形式表达出来,而理论也总是随着实践内容的丰富发展而不断创新形式。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和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既不会故步自封,也不会一成不变,而是在根本原则指导下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它总是不断地从实践中汲取养分、从实践中凝聚智慧、从实践中总结精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理论创新的成功实践表明,实践不仅孕育着理论,理论也推动着实践的成功前行。环顾当今国际环境,整体局势依然险象环生。一方面,一些西方国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围堵,始终不忘搞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输出;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总体上还处在低潮时期,社会主义运动的国际环境还不够明朗。然而,为什么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依然能够独领风骚,为什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能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归根结底在于我们的理论创新迎合了实践发展的需要。再看国内环境:我们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改革开放事业正在全面深化,我们的人民正在迈向全面小康,这些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鲜活的伟大实践,不仅向我们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同时也为我们继承理论、发展理论、繁荣理论提供了强大的实践动力和广阔空间。

  第三,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进行理论创新要迎合理论自身发展需要。任何理论一旦失去了发展性,就会失去理论活力,很容易被人教条主义地使用。恩格斯曾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6},在他看来,凡事都要“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27},那纯粹是种“误解”。理论发展同样遵循发展的辩证法,理论自身也会随着时代变换、实践变化、历史变革而不断发展。人们在生生不息的社会实践中,只有坚持不懈地以理性思维、理论思维对出现的新问题作出理性剖析和理论解答,才能不断地对新事物、新实践和新境遇的发展趋势做出及时稳妥的预测和研判,才能对实践中的新经验作出规律性的新认识,不断地升华为新理论。在任何发展阶段,倘若我们的理论供给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实践的需求,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指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员,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28}再者,从理论话语权建设来说,当今中国的发展道路取得巨大成功,中国的社会发展非常迅速,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强大,中国的实践成绩辉煌优异,中国人民对党信心满满。然而,中国在跟西方国家的话语权较量中,经常处于“干得好而讲不好”的尴尬处境。以新冠疫情的防控为例,“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强烈对比已经给了世人最雄辩的论证。之所以我们没有做到既“干得好”又“讲得好”,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理论话语方式不够新、创新动力不够强,理论供给、理论的发展没有跟得上实践需要。

  三、使命与方向: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要准确把握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解决21世纪时代课题、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等重大问题上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也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以全球视野和理论思维围绕时代的核心问题深入把握理论创新的基本方向,对“一球两制”“两个大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21世纪“新科技革命”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作出前瞻性、科学性的理论回答。

  1.历史使命: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解决21世纪时代课题、发展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进程。恩格斯曾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9}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根据21世纪中国发展的时代条件和历史任务提出的崭新理论命题。

  第一,解决21世纪时代课题需要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每个时代的理论都是一定时代的实践的产物。每个时代的经济基础和实践状况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理论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30}任何理论都脱离不了它的时代,就像我们不能脱离自己的肌肤。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31}。相比20世纪,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现代性问题更加凸显,时代课题更加多元化,世界范围的国力竞争更加激烈,全球化进程更加复杂化。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正在深刻调整,新科技革命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面临着这些重大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场,必须与21世纪的社会发展实践相融合,并以其应有的发展性、创新性和应变性积极回答时代问题,对21世纪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的重塑发挥建设性作用。

  第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呼唤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32}当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不仅在中国的民族复兴进程上,而且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程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不断发展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被赋予了多重内涵。然而发展社会主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33}。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一以贯之地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发展实际相结合。因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不仅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定了根本方向”,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且“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21世纪马克思主义。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35}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求解中国革命建设问题的“最好的真理”“最好的武器”,并逐渐明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阶段”战略规划。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在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三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即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三个阶段的历史逻辑展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这一历史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完美注释。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36}如今我们站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阶段,更要以高度的理论思维和共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推进新时代的各项事业。“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国家,就根本无法存在。因为没有共同的思想,就不会有共同的行动。”{37}因此,在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必须要一如既往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中持续发挥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

  第四,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新形态迫切需要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人类的任何思想理论都不是从一开始就完备的,都需要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发展新形态。毛泽东曾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38}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来看,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新的实践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逻辑来看,21世纪的中国已经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我们就更要肩负起理论创新的历史使命。习近平在不同场合不止一次地提及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21世纪的发展逻辑。

  2.创新方向: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如今我们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实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要善于从时代发展的独特现实中找寻理论创新的方向,对诸如21世纪“一球两制”“两个大局”、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1世纪“新科技革命”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给予前瞻性和科学性的理论回答。在世界性和民族性、既成性和开拓性、一元性和多元性之间保持合理的理论张力。

  第一,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理性认识“一球两制”时代格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世界格局的不断调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对冲形势也在悄然无声地发生变化。20世纪两种制度的多次较量,为形成21世纪“一球两制”时代格局奠定了历史基础。然而,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变化,“一球两制”虽然在21世纪依然保持了并存的格局,但是我们要从深处洞悉“一球两制”时代格局的“变与不变”,并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给予科学剖析。首先,要以辩证思维准确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变与不变”: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在某些领域局部出现了衰退的迹象,但是当代资本主义主导世界的总体格局没有变;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在引领科技发展的某些方面已经出现了减慢趋势,但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引领科技发展上的总体地位没有改变;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虽然不断激化,但是它们依靠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换取国内矛盾缓和的总体形势没有改变。其次,要以辩证思维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的“三个变与不变”:虽然当代社会主义在影响力上与当代资本主义相比仍处于劣势,但是当代社会主义影响力的总体形势开始发生由收缩向扩大转换的可喜变化;虽然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质量上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的发展形势没有变化,但是由“量的发展”转变为“质的提升”的总体形势开始发生变化;虽然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在参与全球治理实力上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依然处于劣势的总体形势没有改变,但是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局部能力却在不断提升和成熟。以上关于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三个变与不变”的总体形势和结构性变化,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介入当今世界发展现实提供了独特的思想资源和理论素材,我们要有紧迫而超前的理论思维,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对事关21世纪“一球两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给予预见性、科学性的理论回答。

  第二,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科学统筹“两个大局”。“先谋于局、后谋于略,略从局出。”不同时局有不同时局的实践主题,不同时局有不同时局的实践条件。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统筹好“两个大局”,在事关“两个大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给予科学回答,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新形态、新结构、新体系。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我们面临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是党中央针对当前国际和国内环境发展变化做出的重大研判。要把“两个大局”当作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在局势的发展变化中深刻认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本规律,在回应国际国内局势变化中把准理论方向,在关切时局变幻中保持理论清醒、坚定理论定力。从全球视野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范围内经济、政治、文化、安全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由中美两个大国影响力的变动,世界格局也正迎来新一轮的重大变革,全球治理秩序面临着重新洗牌,世界多极化竞争使全球发展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持续攀升。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必须以宽广的视野辩证看待国际和国内问题,在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发展中国特性的统一中,对这些问题给予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回答。从国内视野看,现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已启程。一方面,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个时候我们要着手把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总结成为系统性、原创性、指导性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大有可为。”{39}另一方面,中国现在正处在“由大向强、将强未强”的战略敏感期,国内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生态风险需要高度重视。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强起来”的路上持续发挥指导力量,这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总的来说,在事关如何统筹“两个大局”、如何谋划“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给予独创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的理论回答。

  第三,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协调推进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马克思主义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0}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41}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都能发挥改造现实的功能。当前,我国国内的重大现实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机遇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这就要求我们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如何在坚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围绕相关重大理论和政策创新问题,给出充分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的回答,这是我们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方向。

  第四,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开好21世纪“新科技革命”的创局。科学技术是推动世界变革和文明进步的革命性力量。“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42},在马克思看来,“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推翻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时,另外一种更大的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43}。历史地看,18世纪末英国由于抓住第一次科技革命成就了世界霸主地位。19世纪末美国由于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成就了其世界强国梦想。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由于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全了其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生物技术、高分子技术等领域的超强地位。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科技变革,都为世界格局带来深刻的历史性剧变。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的难得机遇,实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快速提升。人类历史的车轮已经进入了21世纪,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已初现端倪。习近平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44}对此他发出了集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一体的“数字中国”建设的号召。这说明,在下一次科技革命来临之前,我们党已经意识到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不能再输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起跑线上。中国要想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就必须开始着手下科技“先手棋”,以积极姿态开好21世纪“新科技革命”的创局。从目前中国的5G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取得的成绩来看,中国已开始从被动“追随者”向主动“领跑者”转变。马克思主义不是“科学技术决定论”,但在事关如何看待21世纪“新科技革命”、如何把握21世纪“新科技革命”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给予理性研判和科学回答。

  结语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那个时代社会实践的产物。21世纪国际国内发展局势的深刻变化,不仅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独特的实践条件,也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指明了创新的方向。对于“时代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45}这说明,“时代的条件”就是推进理论创新的最大现实,我们谋求观念的变革和理论的创新必须要在读懂“时代的条件”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46}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如何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认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什么样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已经是历史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理论课题。

  注释:

  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65.

  ②{3}{4}{6}{7}{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2,501,500,550,550,12.

  ⑤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96.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5.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7

  ⑩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

  {1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

  {1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1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1.

  {15}{38}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2,281.

  {1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0.

  {17}{18}{19}{4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146,191,146.

  {20}{2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6,283.

  {22}{3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2,59.

  {2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25}{4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11.

  {26}{34}{4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2,588,691.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

  {28}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

  {29}{4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6,494.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3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6.

  {33}{3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1,36.

  {36}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

  {37}[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524.

  {39}{44}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8-25.

  {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8.

  {4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技术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63.

  (本文系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唯物史观讲授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项目号:19GJJB026)的阶段性成果。)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陆海事部门在台湾海峡西侧水域开展联合巡航

  • 陕西清涧寨沟遗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2024-03-26 21:07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03-18 16:39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2024-02-29 18:59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02-23 10:59
美丽的三亚湾
2024-01-20 17:42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4-01-13 19:43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12-26 15:39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12-13 16:08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12-13 15:59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长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3-11-21 16:55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11-16 15:56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2023-11-14 15:37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11-13 16:43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11-09 15:5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