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与人生的三段式

2004-01-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王泉根 我有话说
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人类大意欲的表现。大意欲的具体表现营造为一股无形的力量,不断推动人类进步。人类全部生命正是这种盲目力量的体现。正是这种意志——大意欲的个别具体化——和实现这种具体化时所遇到的障碍之间的争斗构成了生命历程。人类文化的不同可以归结为“意欲方向”的不同或是意欲据以处理环境中障碍的方式的不同。梁由此提出了人类三种表现不同“方向意欲”的(范式的)文化类型:一是西方文化。它是意欲规则或标准的方向。反映了人视为动物性的生存取向,即对饮食男女(食物、住所、生殖)等的需求。为了达到此类欲求,需克服环境并满足这种基本的欲求。西方文化的所有特征和成果如科学、民主、征服自然的力量等,都是沿此意欲方向发展起来的。二是中国文化(儒道),其基本方向是趋向于自我和环境的协调。也即意欲本身的需求和环境之间取得一个平衡。此种文化类型关注的问题是:追求感性上满足的生活并获得极大的内在惬意感和生活的快乐。三是印度文化,意欲回复到自我的否定。在第三种文化的最后阶段,人类意识到世界不过是一种幻觉,因之要寻找绝对的觉悟。梁认为人类的大意欲(以上三种意欲方向的文化类型)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固定顺序,每一种意欲方向都应在人类进化的相应阶段上胜过其他方向。在人类生存的原始阶段,人们企图通过改变环境以满足自身有机体的基本欲求(第一阶段);当此基本欲求满足之后,开始意识到获得情感丰富与生活本身的乐趣(第二阶段);当获得了内心满足和外部物质财富之后,他们面临着要意识到生命的真正永恒的问题:意欲突破尘世的暂时性和死亡的必然性,此即第三阶段。在此阶段,人类从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错觉中解脱出来,向往最终获得涅?的绝对快乐。以上是美国艾恺解读梁漱溟文化三段式后的概括。人类大意欲有此三段式,三种方向,三种文化类型,作为生命个体之一生,也何尝不是如此。

人一生之大意欲,也可分为三个阶段,三种意欲方向,三种“文化”类型(人在幼年时期,天真未凿,浑噩童蒙,故可以不计,不列一个阶段):

青年时期——追求物欲的满足(生存需求),感官的刺激(生殖需求),重在向外部求索(求职求婚求功利位势)。充满骚动,如夏之炽热。此亦如同西方文化。故可曰西方文化是人类青年期的文化。

中年时期——经过前一阶段的打拼追求历练坎坷,物欲已经满足,性欲也通过婚姻形式得到体验,蓦然回首,这才意识到需要抓紧时间充实后半辈子的生活。西人曰:“人生从四十岁开始。”中国的梁实秋说:“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于是寻求精神的协调,生命的安详,重在内在的惬意,充满稳健,如秋之成熟。此亦如同中国文化。故可曰中国文化是人类中年期的文化。

老年时期——经过青年期的向外(外宇宙)搏击、中年期的向内(内宇宙)调适,已经看透尘世,了悟人生,对名利场不再留意(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古人寿短,七十已稀,今人寿长,七十后方为老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值此时期,自会思虑(思考,思索,忧虑,顾虑)人生的真谛,终极的关怀,生命的真正永恒的问题。老年沉潜着深刻,如冬之深遂。此亦如同印度文化。故可曰印度文化是人类老年期的文化。

中、西、印三种文化的交融互补与时俱进,胎孕出新文化。新文化则是充满再生希望的春之文化,也如同人类的幼年期、生命个体的童年期。童年虽然天真未凿,浑噩蒙晦,但却是希望之所在,生长之开端。天候四季,周而复始,复归于春,而人生却不能周而复始,复归于幼。这是人生的大悲哀,也是无数哲人崇拜小儿的根因。老子曰:“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圣人皆孩之。”“专气数柔,能婴儿乎?”易经曰:“童蒙,吉。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现代的丰子恺说得更明白:“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静坐书斋,独自冥想,记下晨间之所思。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