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莫让农民长坐“文化冷板凳”

2004-02-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安徽 刘兴民 我有话说
这几年来,有相当部分农民已经拥有了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气派的砖瓦房、小洋楼,崭新的成套农用机械、摩托车、手机、名牌家电已进入寻常农民家。然而,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农民的物质生活丰富了,文化生活却愈加凸显苍白和贫乏。去年年底,笔者带电影队下乡放映,银幕拉开后,正忙着调试机器,村中10多个孩子目光楞楞的,齐齐望着放映机,却不知看前方,问他们为什么?孩子们回答:看电影,不就是看“机子”吗。多么让人心酸而心痛的“答案”。没有有线电视,仅有的几个电视频道也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农民群众看着生腻,没有书店,没有报摊,没有健康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早已被农业机械解放出来的农民们农闲时干什么?农村的文化生活少人问津,农民的精神关怀无人过问,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究其根源,笔者以为:除了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建设投入有限的原因外,一方面,如今一些基层干部总片面地以为,只要吃饱喝足,农民的文化生活可有可无,无关紧要,更谈不上有合理的安排与科学的引导。在人口众多的农村地区,长期以来,缺少一支能够带领乡亲们开展文化生活的“领头雁”队伍,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没有先进文化武装起来的农民群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只能是一纸空谈。在党中央极为关注“三农”问题的今天,重视农村文化工作,充实群众的精神生活,益加显得尤为重要,更应列为当务之急。我们理应确立“建设农村大文化”的思路,从政策、资金、人才等各方面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领导和投入,坚持两个文明同步协调发展,要想尽一切办法让村里的“青年之家”、“科技之家”、“农民夜校”办起来,让村里的广播喇叭响起来、宣传橱窗里的报纸挂起来、把重大节日文娱活动组织起来,在农村积极培养、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文艺工作者队伍。同时,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只有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真正提高了,农村实现现代化才大有希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