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普与科研:“两翼”说的由来及其他

2004-02-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刘华杰 我有话说
从2003年8月底开始,数百人一直在参与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2006-2020)的研究工作,其中有一个组的课题是“创新文化与科普”。在约20个组的规划研讨中列入“创新文化”和“科普”,令一些人士感到振奋。有人从一开始就揣摩上级领导立项的动机,在对“命题作文”的“解题”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对创新、科普等概念的理解上差异甚大,组内与组间理解也不同。

“科普”从来都是重要的,至少没有人敢公开说不重要。但是,这是一项“科技”发展规划,而不是“社会”发展规划,科普在其中占何种地位?一个明显的问题是:科学本身的发展与科普的发展两者关系如何?

在专题报告初稿中,针对科普的重要性,专家学者申明了科普与科学创新同等重要,两者的关系好比“鸟之双翼”。但同时也有专家学者认为这一提法不合适,过于抬高了科普的地位。我倒认为,双翼或两轮说,挺好的,既不新鲜也不过分。

众所周知,中国人喜欢打比方,一些重大决策甚至国策也与某种比喻有关。五四新文化时期,社会上有民主与科学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舟之两轮”,至今听起来似乎仍然振振有理,其实不然。为何是两轮,而不是三轮或者四轮?“自由”怎么不算一轮?民主与科学直接结合起来是什么?(当然,不能完全这样分析)

此时,当有人觉得两翼说十分新鲜或不可接受时,还要稍稍回顾一下历史,对“双翼”比喻刨根问底,找出根据。一类是实证的论述,一类是重要人物的论述。

最直接的依据便是2002年12月18日徐冠华的长篇讲话。徐说:“必须正确处理科技普及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辨证统一。科技普及与科技创新,是科技进步的两个基本体现,是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正像人的两条腿、车子的两个轮子,不可或缺。”(长篇摘要见《科学时报》2003年1月17日,全文见科技部及北大CSC网站。)

有两点必须交待:(1)此讲话是“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会议工作报告”,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会议。(2)这里连续用了三个比喻,即两翼、两腿、两轮。接下去报告还指出:“科技发展必须做到‘创新’与‘普及’并举。”

这些话当然都是科普工作者喜闻乐见的,据我观察,“科普界”长期有一种不受重视或者受重视程度不够的“哀怨”情结。因此,以自然界中一般对称出现的事物(如两翼、两轮)做比喻,来形象地表现科技创新与科普的关系,能够充分表明科普的重要性。而且,话说到这里已经接近“饱和”,总不能说科普比科技创新还重要吧。当然,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这样讲,而且有道理,但在不加限定时,不能这样讲。

实际上,这种“抬举”,并不能实质上帮助科普。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以前也并不是没这类似的提法。在泛泛的意义上,“提高”与“普及”并重,从来是我们的标准提法。关键是如何赋予其中的词汇以具体内容。

据个人所知,“双翼”说实在是早得很。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科普专家竺可桢1956年11月16日就指出:“科学进步,一日千里;提高普及,并进不废;犹鸟两翼,缺一则替;齐头并进,万众所企。”(竺可桢著,樊洪业、段异兵编,《竺可桢文录》,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10页。)替者,衰败也;企者,抬起脚后跟站也,盼也。其他的字,无需解释。

竺可桢的说法是不是最早的?我不知道。但那是1956年,还算较早吧。以竺的地位,他说那样的话,应当得到有关部门重视的。

以比喻、隐喻等形式宣传的口号,不可想象为LC(字面上正确)的,否则可能导致十分幼稚、可笑的分析与结论。当年有人根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一点一点地分析出:人文社会科学也是科学,因而也是第一生产力;管理也是科学,于是管理也是第一生产力;研究所看大门的也为科研做出了贡献,因而看门职业也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如何对待“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样重要的、伟大的论断呢?个人以为,它无非阐明,在当今时代科技实在太重要了,科技对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于科普的“两翼”说,也是如此,即科普在民主社会中,越来越重要,创新与普及相互依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