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死》关注生

2004-02-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王理行 郭英剑 我有话说
一对人到中年的动物学博士夫妇,为了重温初恋时的激情与幸福,来到了30年前他们初次相遇的海湾,在他们第一次做爱的沙丘上又一次赤身裸体地做爱并达到一阵阵的高潮时,被杀害了。

这是英国作家吉姆·克雷斯于2000年推出的小说《死》的开头。克雷斯当了16年的新闻记者后于1974年改行当作家,迄今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获得包括英国惠特布莱德奖(两次)、E.M.福斯特奖在内的多个奖项,也曾经获英国布克奖提名。《死》在问世当年先后获惠特布莱德奖年度最佳小说奖提名,在美国出版后成为《纽约时报书评》推荐的2000年度最佳图书,并荣获美国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小说奖。

看《死》这部小说,怀着正常的期待边看边猜测下文的读者,定会发现自己老出错。

“死”这个书名有点让人害怕并敬而远之,但这并非一本谈论死的书。《死》的开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性、暴力和死亡,但它并非一部侦探小说或通常意义上的通俗畅销小说。《死》把四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一条线索是倒叙,让主人公约瑟夫和赛丽丝死而复生,带我们领略了他们的科学研究及30年的婚姻。另一条线索是时光倒流似的由近及远的逐步倒叙,追记了他俩在被谋害的那天,从清晨约瑟夫巧妙地唤醒赛丽丝并设计去沙丘重温他俩的第一次亢奋狂喜,到被谋害的全过程。再一条线索记叙了他俩死后的6天中尸体在大自然(由甲壳虫、海鸥、苍蝇、螃蟹、气温、海水、各种食腐肉微生物、尸体本身的化学分子战参与)的洗礼下腐烂衰败的过程,简直是对巧妙无比的大自然令人难忘的一曲颂歌。最后一条线索是与他们关系疏远的叛逆的女儿茜尔回家想查清他俩究竟消失在何处的种种努力。无论是茜尔还是作者克雷斯,对于追捕谋害这对动物学家的凶手,都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兴趣。

文如其人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因而,文学作品在多大程度以及如何反映了作者的情况是个受普遍关注的问题。然而,特立独行的克雷斯一直感兴趣的却是文学作品如何与作者不同。他在写作中总是寻求作品弃他而去并开始自行表达观点之际,惟有这种时候,他才会感到写得顺畅。克雷斯由于不想在作品中出现自己的影子,因而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叙述视角。实际上,《死》中写到每一个人物,都是让他(她)从自己的视角来叙述的。正因如此,在这部翻译成中文仅13万字的小说中,读者才有可能理解出场的每一个人物,达到了以较少的笔墨表达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内容的效果。作者意在展现他想展现的人物,而把对人物和事件的善恶是非的判断留给了读者。而且,《死》中的人物,除了正常的人类,还有情节发展过程中出场的动物,甚至还有故事的主要场景巴里托尼海湾、天气和火灾中的火势,因为作者把这一切都拟人化了,让它们也像人一样从自己的角度来叙述。这样的笔法,一方面,是把人置于大自然之中,展现了人也只是大自然循环往复中的一个链,另一方面,尤其对作者想在《死》这部作品中表达的内容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作者采用的多视角叙述和拟人化手法,并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许多生理解剖、海洋生物学、昆虫学等科学知识,使他的笔调出奇地冷,让读者与故事情节拉开距离,使谋财害命的血淋林的凶杀过程不显得那么紧张和恐怖,使尸体腐烂的过程以及苍蝇等在尸体上吸血和各种食腐肉微生物吞噬尸体的过程不显得那么恶心。

《死》开头的故事令人悲痛、惋惜,然而,从中却可以有出人意料的发现。赛丽丝从被袭击到死去“不到一分钟时间。她很幸运”。“至少他们的死亡碰巧同时发生。比自己爱的人活得更长是最令人孤单的。”从死于非命的不幸中找到了如此的万幸!茜尔发现,她父母“没有丧失人格……没有生气、忧愁或绝望的迹象……在他们的健康状况依然良好,足以使他们保持愉快以及他们能心怀希冀展望他们的晚年的时候,他们辞别了他们的世界”。“约瑟夫和赛丽丝享有一个相爱的、无意识的结局,超越了人们的体验。”这些出人意料的发现也可以说是反常的发现。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感到恐怖、紧张、危险、悲伤、痛苦、愤恨、不幸、同情、无奈等各种情感的时候,小说中的人物却产生了一些不相关的联想,甚至相反的感受。对于人到中年的动物学博士夫妇之死,小说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感受是庆幸!面对业已发生的死,没有一句表示悲痛和哀伤的话。这初看上去未免有些不近人情,甚至残忍,令人心寒,但考虑到具体人物(在此书中含动物、植物和地理因素)的经历、性格、生活工作环境等因素,则又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有的甚至比我们正常的感受和思想更有道理。作者其实是要产生一种零度情感的效果,使叙述尽量显得客观化,让读者换位思考,从以前不习惯、甚至未曾想像过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在正常情况下面对特定场合会产生的各种情感自然就被淡化甚至暂时忘却,看待问题的视角和视野则被大大拓宽,更有利于认清事物的本质,生发更多的感悟。

然而,作家写作,他必然心里有话要说。而且,《死》的创作动因是他父亲之死,是极其个人化的。在作品中,作者再想躲也是躲不掉的,而且一不小心就自己跳出来了。在小说开头,仿佛克雷斯决意要展现在死神面前爱是何其短暂,结果整部小说却精彩地揭示出:爱是个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成就。在极其冷静、甚至冷酷地描述了动物学博士夫妇被谋害的过程后,作者写道,约瑟夫死去之前的最后一个动作,是伸手握住妻子的脚踝。“他们的肉体已经死亡,但是任何人都看得出——只要看看他们——约瑟夫和赛丽丝依然恩爱如故。”这是多么温情、温馨的画面啊!这是爱情永恒的定格!茜尔面对这一画面,情不自禁地向警察提出要求:“不要移开我父亲的手。”她从父母的突然意外死亡中得到了启示:“他们的死亡是她的新生。”

《死》关注的不是死本身,它通过探究死与生的关系,更关注活着的人们对死亡的承受力,更关注活着的人如何更好地活下去,更关注永恒的爱情(包括情爱和性爱),更关注人与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的关系。

《死》关注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