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批评的风暴

2004-03-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在一个以消费为表征的时代,在一个意义世界逐渐隐去,追问的兴趣逐渐丧失、在消费中即可获得满足的时代,对于批判的坚持是否还有可能,或者说批判是否还有

意义,许多人对此忧心忡忡、心怀疑虑。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中国文学、特别是文学批评的议论,也大多在是否还值得信赖的层面上展开。这一怀疑当然主要源于文学批判精神的丧失和白领趣味、“小资”趣味、乃至中产趣味的肆意流行。

但是,这一大致描述并不是文学或文学批评的全部,事实上,对于真正的思想者来说,他们的思想或批判不会因时尚的变化而改变。现在我要谈论的蒋泥的作品,就属于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具有批判力量的作品。

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大肆流行的今天,蒋泥以他“违时”的冷峻和犀利,以他敏锐的感觉和认知,挥起了他的批判之剑,在时尚之外,刮起了值得关注的批评的风暴。

《不死的光芒》(中国工人出版社)是蒋泥的第四本思想、文化随笔集。他的类似的文集曾一版再版,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好评。

蒋泥受到读者的注意,不是因他的作品对奇观的涉猎,也不是因他对“软性文化”的夸张兴趣,恰恰相反,在一个夸耀时尚的时代,蒋泥则充满了对常识的兴趣,对当下敏感问题或争论积极参与的热情。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蒋泥的情怀和他关注问题的方式。

在这本文集里,对历史的回望与凝视占有很大的篇幅。在许多年轻人看来,过去的历史已经死亡,他们对历史不再屑于谈论。蒋泥的教育背景使他获得了对历史知识的应有尊敬或畏惧。他的谈论方式并不是经院式的掉书袋,而是密切联结着当下的文化生活内容。这样,蒋泥就从历史那里获得了深厚的思想文化资源。这一点,对一个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作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对流行文化的特征、生产机制的辨析,也是当下文化论争的热点之一。可贵的是,蒋泥敢于针对具体的对象阐发他的看法。他对贾平凹、莫言、王朔的分析或批评可能会引发不同的看法,但他把他们作为当下流行文化的一个“个案”做具体的处理,显示了他独特的批评眼光和明快的辩论方式。

对当下各种敏感话题的介入和参与,是蒋泥这本文集“抢眼”的部分。就我个人兴趣而言,还是喜欢读对当下思想文化问题表达意见的文章。在这些文章里,我不仅看到蒋泥作为青年的激情和敏锐,同时也看到了他的率真和诚实。

书中其他部分,如对战争的议论,对鲁迅、胡适思想差异的讨论等,都是有见地、敢议论的文字。这些观点和情感鲜明的文字难免激进,但青年的“中正”可能是最可怕的。

与蒋泥相识,是因为他在读书期间我曾到“军艺”做过几次文学讲座。每次讲座蒋泥都去听,间或提些感兴趣的问题。他毕业至今我还没有见过,只是经常可以读到他的作品。

时至今日,蒋泥已经出版了几部文集。我常慨叹于他的激情和勤奋。于是,应约说了上面这些话。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