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六十年后话《甲申》

2004-03-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本报讯 “一篇长不过1.6万字的史学论文,每每被人们提起,不仅史学工作者称道”,也为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所熟悉,而且在发表60年后仍被人们集会纪念,这种现象在史学界即使不是绝无仅有的,恐怕也是极其罕见的。”为纪念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发表60周年,3月8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郭
沫若纪念馆、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在郭沫若故居召开座谈会,有关方面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四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朱佳木高度评价郭沫若的这篇名文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60年前,正值明朝灭亡300周年,郭沫若先生为总结历史教训,写下长篇历史论文《甲申三百年祭》,文章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引起各界广泛关注。这篇17000字的长文揭示了明末政治的腐败,同时也描述了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旧制建起新朝后又很快归于失败的史实。在同一个甲申年,明王朝和推翻他的起义军都落入了历史的悲剧之中,其中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甲申三百年祭》问世60年以来,一直在为现实提供了历史鉴戒的意义上被人们一次次回顾。

1944年,文章在延安《解放日报》转载后,毛泽东同志在《学习与时局》的报告中提到“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之后,中共中央宣传部把《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党内整风的文件,要求党员、干部学习。1991年,江泽民同志曾两次在会议上提到重新读一读《甲申三百年祭》,说:“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反腐败斗争搞不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没有希望。”

力戒骄傲和腐败并非郭沫若这篇史论的全部内涵,但这一方面的意义几十年来一直是最受关注的。文章所涉及的其他问题至今也仍有学术意义和鲜活的生命力。今年又逢甲申年,重温郭沫若的这篇文章,从中汲取历史启悟,对于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都将是有益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谈到此文的学术意义和当代性问题。

座谈会后,郭沫若纪念馆展示了郭沫若1944年春从事李自成研究的部分珍贵手迹。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征引最多的史籍为《明史・李自成传记》、《剿闯小史》、《明季北略》、《明亡述略》和《烈皇小识》。在抗战陪都重庆,囿于图书资料匮乏,郭沫若在查阅上述史书时,首先作了数万字的抄录,或通篇抄写,或重点摘录。这些郭沫若的亲手笔录,历经60春秋,首次向与会学者展示。所用稿纸是用粗糙的土制纸印制而成,凸显出战时生活的清苦。然而笔迹修整秀雅,行间加有朱批。不少朱批可以与《甲申三百年祭》中的论述相呼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