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话剧中的科学

2004-03-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话剧《氧》2001年在德国、英国等国家上演。图为英国版剧照:拉瓦锡夫妇在按照舍勒的指示做实验。

诺贝尔奖获得者化学家霍夫曼和国际知名的有机化学家杰拉西合

作写了一个二幕十二场的话剧,名为《氧》。这两位化学家都是中国化学界所熟悉的,并且都来过中国讲学,都指导过许多中国留学生。我曾和二位各有一面之缘,但都未曾交谈。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机场接一位朋友在大厅看到杰拉西教授和医科院的黄量教授坐在候机室的椅子上,大概是叙旧,谈得津津有味,我没去打搅。霍夫曼则曾来北大化学系和中科院化学所讲学,我曾去听讲,也只寒喧一下。霍夫曼于1965年与伍德沃德合作发表“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则”那篇划时代的论文。由于文革,中国化学家已不读“资产阶级”学者的文章,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我被劳改后靠边站,在图书馆翻阅美国化学会志,读到这篇论文,并做了一次介绍的报告,那已是论文发表后7年的事了。过了40年读到两位化学家的剧本,颇多感慨。

两位国际著名的化学家又都是写过多种文学作品的“文学家”,杰拉西写过5部小说和3本话剧,霍夫曼则出过3本诗集和几种科普著作,其中《相同与不同》已有中译本出版,并获得好评。

二幕话剧《氧》是一部是前所未有的剧本,构思奇特,内容深厚,令人思考。作者巧妙地虚构了一个故事: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突发奇想准备设立一个“追认诺贝尔奖”,在20世纪以前的化学重大成就中找一个可获奖的项目,并决定表彰氧气的发现,当然,选择获奖者的过程远非轻而易举……

剧中出场的角色分两组,一组是氧的发现和发明者拉瓦锡及其夫人、普里斯特利及其夫人以及舍勒及其夫人共6位18世纪的人物,另一组则为21世纪的诺贝尔奖委员会的4位委员和一位文书。场景也只有18世纪的一个蒸汽浴室和一个21世纪的办公室,两者相互切换,似乎表现了古往今来,时间虽变,事物依旧。

氧气的发现在化学史上归功于舍勒、普利斯特里和拉瓦锡三人,但最早制造出这种新的“东西”是舍勒(1773年),普利斯特里于1774年用另一种方法制得了这种“东西”,而拉瓦锡则于1774年听了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叙述后立即重复,制得了同样的“东西”,但前者二人寓于成见“燃素说”,未能给这种新“东西”一个科学的解释,而拉瓦锡则正确无误地根据新物质的性质命名为“氧”,成为一个新的元素,史称三人共同发明氧。在中文中有“发现”和“发明”两个词,发现似有找到的意思,而发明则不但见到而且弄明白了。而英文中则有Discovery和Invent之别。上述三人中似只有拉瓦锡可称发明了氧,而普氏和舍氏则只是发现了后来被称做氧的气体,但是三人在氧的发明方面的贡献是科学史家都承认的。

剧本《氧》不在于他讲述了科学史上一件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而在于提出了科学活动中的许多问题,用21世纪的眼光来看待、处理和分析,诸如科学发明中的优先权问题,实验的真伪,现象的解释,理论的提升,甚至于科学道德等等。

18世纪科学技术还不很发达,没有电话、电报,更没有飞机可以快速交换信息,一个发现传播出去需要很长时间,几天甚至几月,不像今天,一条新闻或新发现可以几分钟内传遍全世界。那时,第一第二之别有时是难以区别的。氧的发现确在上述三人中有过相互告知的事实,剧中对此做了详细而有趣的介绍,当然其中也有误会等等,这造成了谁是第一个发现新“东西”的人的难解之谜。如此种种问题都在剧中展开了讨论,令人深思。

剧本的写作相当内行,各种场景的设计到演员的动作等等都有非常详尽的交代,显然是剧作内行。杰拉西曾写过3个剧本,可以看出这次是驾轻就熟。科学家写关于科学内容的剧本大概是创举了,既是科学普及,也是科学史,又是对科学实践中种种问题的讨论,同时又是一个有趣的文学剧本作品,颇能引起科普作家们的思考,确是一部耐读的优秀作品。

(《氧:关于“追认诺贝尔奖”的二幕话剧》,〖美〗卡尔・杰拉西、〖美〗罗尔德・霍夫曼著,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15.5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