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王宏辰:一个世界人的个性化追求

2004-03-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方文国:你刚刚出版《你到美国干什么来?》,能评价一下这本书吗?

王宏辰:它们都是这些年在美国和中国一些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其中有个贯穿的主题,“一个世界人的个性追求”。自称世界人,因为出国十几年,越来越觉得找不到自己的家――在美国是“旅居”,回中国

是“探亲”,两边都没归宿感。所谓个性追求,是因为找不到归宿,又不甘心迷失摔倒,所以就努力“金鸡独立”。

方文国:旅居海外的中国人可以称为世界人,但国内也一直提倡做世界人。依您所见,旅居海外做世界人和在国内做世界人有什么不同?

王宏辰:世界人不仅包含地理概念,也是一种做人观念,本质上与居住国没有必然关系。各种信息已把世界联成一体,有文化意识的人通过那些信息使自己站在世界广场上,形成世界人的观念。一句话,无论一个人活在哪,只要他不被狭隘的民族国家情怀所淹没,不把自己看作一个世界之最的群体,而是世界之一的个人,他就是一个世界人。

方文国:世界人与个性化有什么关系?

王宏辰:《你到美国干什么来?》有许多篇章都是我对世界人与个性化的感悟。一个身居“海外”的人,如果不把世界人与个性化的关系弄清楚,几乎没法在异国他乡正常地生活,最后只能在精神上摔死自己。我认为,追求个性化是做世界人的前提。个性化帮人敞开民族国家的大门,走到世界广场上而不失衡摔倒。

方文国:做世界人与热爱自己民族国家的关系又表现在哪里?

王宏辰:民族和国家永远在那,看你怎么爱了。有大爱,有小爱,有假爱。我认为,不把自己的民族国家看作世界之最,而是世界之一,是大爱。“之最”使人盲目自大,故步自封;而“之一”使人保持清醒,客观求实,取长补短,不断完善。

方文国:能再谈谈您对写作的体悟吗?

王宏辰:我认为,写作的本质是思想,这是老生常谈。无论什么体裁形式的文字,有思想就耐人寻味,没思想就空洞乏味。所谓思想,有两层意思:1)什么是思想?2)传达什么思想?我把思想概括为“关系发现,独家评判”。天地万物,人情世故,都是各种关系构成的。这些关系有些被我们认识到了,有些还没有。一篇文字,应该是对这些关系的新发现和独家评判,才有价值。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没意思,往往因为对所说的东西缺乏自己的独到发现和评判,只是在借用或解读别人的发现成果,少有新意。

传达什么思想,和什么是思想紧密相关。如果一个人认识到“关系发现,独家评判”才是思想,他的书或文章便一定是为了传达他的“关系发现,独家评判”而写。凡是不表达他这种独特性的内容,都唤不起他的写作热情。

自从我确立了这样的“写作观”,我的许多文章都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发现”出来的,是对某个“关系发现”的梳理过程。无论我自己写,还是读别人写的,只要其中没有对于某种关系的新发现和个性化评判,我都不感兴趣。这种发现不在于大,而在于它的“个性化”。它是一个人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而不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概念。

方文国:您还有什么新的写作计划?

王宏辰:我准备写一部长篇报告文学,记述我在美国的一位中国朋友的儿子。他是20世纪80年代后内地赴美移民中第一个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子弟,今年28岁。他从西点军校毕业后在美国军队服役4年,现在代表一个美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立业。我想写他是因为他妈妈曾告诉我一个故事:一次她们母子旅游,参观一个佛寺,旅人都在佛爷前默默许愿。从佛寺出来,妈妈问他许的什么愿?他说:“我将来发了财如果不去帮助穷人,就让佛爷惩罚我”。我被他的许愿打动了。我想跟踪采访他在中国投资立业的近况,追逆他9岁移民美国后的成长经历,以及在西点军校和美国军队中的磨练,探明他“发财不忘穷人”的大愿,怎样在中国发大财,如何帮助穷人。

(《你到美国干什么来?》王宏辰著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20.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