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塞纳河游船上的中文解说谈起

2004-03-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再度到巴黎,与前一次相比,真是不一样的时空,不一样的感受。这次到巴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塞纳河游船上的中文解说。

那天,结束了一天的国际书展,我们与其他一些出版社的同行忙里偷闲,匆匆赶到游船码头,趁着夕阳尚未西下,登上塞纳河的游船,领略巴黎这座世界名城的神韵和风采。随着游船在河面

上渐渐启动,船上开始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进行讲解。开始,我们一行根本没有注意船上的解说,而当船开出一段里程后,我们几乎在同一时间突然听到游船的广播喇叭中传来的中文解说,而且这解说竟是那样地字正腔圆,那样地“很北京”。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法国人非常喜欢和尊崇他们自己的本国语言,因此,他们与人交谈也往往习惯于用法语,而不太喜欢用除了法语以外的其他国家或其他民族和地区的语言(甚至包括英语)。的确,法国人普遍钟爱他们的本国语言,并以此为荣。但今天的法兰西人,面对现实,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精彩无限且又多变和快速发展的世界,他们无疑也在与时俱进,应时而变。这种变委实是一种灵活的变、明智的变、理性的变。这种变既是受国际大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也是法兰西民族与国际社会竞争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到,在塞纳河游船上,总共有三种语言解说,即法语、英语和汉语。塞纳河游船上的中文解说,其实只是一种现象,一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力度日益加大,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际交往日益扩大而在国际社会所产生的一种积极反响。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正在变得愈来愈多,中国人关注世界,同时也引起了全世界人对中国的瞩目和关注。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国人民的日益富足,使得众多的中国人有能力和机会走出国门。在这些人群中,就有相当大比例的人前往法国和欧洲。这些中国旅游者大多怀着一种对西方文化和文明了解的渴望走出国门,同时也将中国和东方的文化和文明传播给西方。法国巴黎塞纳河游船上之所以要用汉语解说,其主要原因就是基于今天有大量的中国游客涌入法国和欧洲这一事实的考虑。正是因为有相当数量的中国游客去了欧洲,去了法国,去了巴黎,才有可能在塞纳河游船上出现中国游客人头攒动的场面。也正是这种大量的中国游客涌登塞纳河游船的现状或可喜景象,给法国的旅游业带来无限巨大的生机和活力,从而引起了法国政府的重视。法国的旅游当局为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和更大程度上吸引中国游客,破天荒地在塞纳河游船使用汉语言向包括中国游客在内的世界各国游客解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汉语通过塞纳河游船走向了欧洲,走向了世界。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塞纳河游船成了我国向世界展示和传播汉语的一个重要的国际窗口。

在现今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经济在整个全球经济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当今的世界经济舞台,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和介入,那它的发展无疑是不完善的或者说是有缺憾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都对我国的日益强大刮目相看。在他们看来,东西方国家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优势互补性。就拿巴黎著名的“老佛爷”来说,这座座落于闹市中心的大型商城,不但在法国很有名,而且也是几乎所有初到巴黎的中国游客都要去光顾的地方。我们这次身临其中,只感觉到那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高旺的人气,巨大的客流量,给这座商城带来了无限的商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每一个忙碌不停,然而又喜逐颜开的员工表情上找到答案。面对着如此繁荣的商业景象,员工的心情都十分畅快,老板的感觉就更不用说了。但是,又有谁能想到,由于中国出现“非典”的原因,到法国的中国游客数量骤然减少,这对法国(尤其是像巴黎这样的繁华都市)的商贸和旅游等行业的确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在我们与法国有关人士交谈时,他们都普遍承认,中国游客的大量到来,给法国的经济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正是这突如其来的“非典”,曾一度把巴黎的商贸和旅游业搞得措手不及。“如果中国的‘非典’疫情再往后拖两、三个月,我们的许多公司和商场都顶不住了!”“老佛爷”的一些员工都如是说。从他们说这些话时的表情看,给我们的感觉真可谓语气深沉,大有“劫后余生”的味道。作为在法国作短暂停留的旅行者,此时此刻,听到这样的话,我真是由衷地为中法两国人民都从梦魇般的“非典”疫情的肆虐中摆脱出来,并迅速恢复国际间的交流而感到庆幸。无论是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非典,并战而胜之,还是巴黎塞纳河游船上空汉语之声的飘扬回荡,都蕴含或象征着如今开放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所享有的地位、光荣和骄傲。

的确,从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崛起,到巴黎塞纳河两岸汉语之声的持久回荡,我们听到了中华民族21世纪初在世界舞台所发出的时代强音。这是中华民族在洗去千百年的苦难和屈辱,新中国成立,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之后,自强不息,励精图治,重振雄风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一个国家要想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尊崇,首先必须实现国家民族的繁荣和富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