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事关影响力:经典教材的效用

2004-04-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说到底,当我们读一本书的时候,发生的究竟是什么呢?直到现在,我翻开书页的手还会常常停在这么一个近乎想入非非的问题上――这都怪小时候看的那本连环画。说的是这么一个故事:一个爱偷懒的小朋友,有一天居然得了小狐仙的帮助,把所有的课本都变成了蛋糕。每次考试,只要吃上一顿语文蛋糕或者数学布丁就好了。可

惜有一天晚上,他突然发现地理蛋糕被老鼠啃了一个角;所以第二天上午老师问起:“墨西哥在哪儿?”我们的朋友只能回答:“老师,它被老鼠吃了!”

似乎按照很多人的理解,当我们阅读教材时,发生的事情也真的跟“吃蛋糕”差不离。那些大块大块的知识,像点心似的被咽进肚子,藏在我们体内的某个隐秘位置,等着主人的随时召唤、调遣。所以,为了应付新的课堂提问、考试,为了面对新问题的挑战,我们也就得不断地吞下一块块儿新蛋糕――直到肚子胀坏、胃口全失为止。

没错,“肚子胀坏、胃口全失”,这就是不少教材读者的典型症状。在我熟悉的专业软件开发者中,也有不少人闻教材而色变,成了这一类“蛋糕阅读法”的牺牲品。让我感到好玩儿的是,这一回,人称“鲍勃大叔”的软件方法论大师的Robert C.Martin居然成了“蛋糕读者”的新一轮攻击目标。Martin推崇的敏捷方法素来以简洁、实用著称(代表作包括《敏捷软件开发(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中国电力2003年影印版)》);但最近在互联网上的多个专业论坛中,颇有一群人开始抱怨:Martin的著作、言论不切实际,他倡导的多项原则都不足以应付软件开发中的现实情况――简单地说,“蛋糕读者们”发现,他们吃过的Martin蛋糕上也少了一两个角!

如果说“蛋糕读者们”还有任何可改进的地方的话,那也许就是他们把教材当成纯粹“信息汇编”的天真劲儿了。在技术急速更迭的计算机工业中,如果每一轮技术升级都要求我们吞下一大批新的“信息蛋糕”,那也就肯定不免有消化不良、逃离餐桌的一天。可是,一部经典教材中包含的远不止是一簇按一定格式排列的信息、知识;阅读教材的过程,也不是单纯的吞噬、摄取信息那么简单――毋宁说,我们自己的阅读器官、消化器官本身,也是在这一次次阅读的影响下被影响、被塑造、被完善的。因此阅读教材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接受影响、塑造自身的过程;经典教材的效用,更多地就在于这种有点儿神秘的“影响力”。

换句话说,好的教材不仅是下肚的蛋糕,它还是胃药、食管钳,是一次优雅但又不乏革命性的消化道手术。它的影响,并不限于实质性的知识条目本身,而在于对我们思维方式的转换。读完这样一部教材,我们就不会再像从前那样命名、定义、论证事物;新的思考领域、思维层面向我们敞开了。在此之后,我们甚至会得出与教材作者截然相反的结论,但这恰恰是教材影响力的证明――我们的论证的轮子,仍然要行驶在作者们开拓出的思维轨道上。而任何抱怨这些教材“不切实际”的人都不知道,这看似抽象、神秘的才是对他们而言最实际的东西。

在软件业的教材中,最经典的例子当然还是名著《设计模式》。当作者们把建筑学的“模式”概念引入软件开发,并用23个模式为一些现存实践命名、归类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创造出任何特定的新技术。但软件开发的版图却被他们的工作重新划定:只是因为该书的出现,人们才知道如何思考、谈论某些共通的解决方案和实践,大家才有了一整套语汇,用以描述软件开发中的一个重要层面。这就是经典教材的“影响力”之所在。提供知识细节也许非其所长,但它却戏剧性地改变了整个专业社区的自我认知,在这个意义上,一本经典教材也就意味着不折不扣的发明。

当然,在吃蛋糕的人们中间侈谈“影响力”不一定受欢迎――虽然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受益于“影响力”的魔法,但他们骨子里肯定还是盼着能有更多的小狐仙,为他们变出更大的蛋糕。无疑,即使是在看似冰冷理性的技术王国中,也永远是多数人接受影响、少数人改变世界。在此,我只想祝愿在学院与工业之间、技术传媒/出版商和技术读者之间形成默契,让教材的影响力运行更加顺畅,让更多吃蛋糕的人在同老鼠的赛跑中取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